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论根本策
石介
民者,国之根本也。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矣。天下虽乱,民心未离,不足忧也;天下虽治,民心离,可忧也。人皆曰“天下国家”,孰为天下?孰为国家?民而已。有民则有天下,有国家;无民则天下空虚矣,国家名号矣。空虚不可,名号不足守。
然则民其与天下存亡乎!其与国家衰盛乎!自古四夷不能亡国,大臣不能亡国,惟民能亡国。民,国之根本也,未有根本亡而枝叶存者。故桀之亡以民也,纣之亡,亦以民也,秦之亡,亦以民也。汉有平城之危、诸吕之难、七国之乱、王莽之篡,汉终不亡,民心未去也。唐有武氏之变,禄山之祸,思明、朱泚、宗权、希烈诸侯之叛,唐终不亡,民心未去也。夫四夷、大臣非不能亡国,民心尚在也。观汉高祖、文、景、唐太宗,其有以结民心之固。王莽篡夺,汉已亡矣,而民尚思汉恩未已,故光武乘之中兴。武氏、希烈之乱,唐已亡矣,而民尚思唐德未已,故终至于三百年。莽等不能亡汉,武氏、禄山诸寇不能亡唐是也。民之叛也,虽以百里,虽以匹夫,犹能亡国。汤以七十里亡夏,文王以百里亡商,陈胜以匹夫亡秦是也。噫!民之未叛也,虽四夷、诸侯、大臣,不能亡国,况匹夫乎!民之叛也,虽匹夫犹能亡国,况四夷乎
噫!为天下国家者,可不民乎?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之谓,盖不敢( )万乘骄民也,故古之天子重民( ),不敢轻侮( )鳏寡。民虽匹夫也,有义勇,有豪杰,有奸雄。伊尹、吕望,义勇也;陈胜,豪杰也;黄巢,奸雄也。伊尹、吕望不忍桀纣之民涂炭,愤于耕钓,佐汤武,放桀伐纣,义勇矣。夫黄巢唐之隙,因民之饥,聚兵扰天下,奸雄矣。吁!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呜呼!民可忽哉?臣观太祖、太宗、真宗陛下养民勤矣,爱民至矣,然而天下之民困,其何故哉?郡守县令滥也,差役重也,贡献劳也,兼并盛也,游惰众也。今欲民之困,在择郡守县令,省差役,罢贡献,宽馆驿,久使任,抑兼并,斥游惰。
臣谨求其利病而各著于篇。
(选自中华书局《徂徕石先生文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黄巢唐之隙伺:探察
B.今欲民之困息:使……停止
C.为天下国家者,可不民乎务:致力
D.空虚不可,名号不足守居:居住
【小题2】将文言虚词以此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孟子之谓,盖不敢( )万乘骄民也,故古之天子重民( ),不敢轻侮( )鳏寡
A.因也以B.因焉之
C.以矣于D.以也于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B.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C.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D.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提出观点“民者,国之根本也”,论述了民心之离否与天下治乱的关系,分析了“天下国家”的本质,认为有民众才能有天下。
B.作者在第二段针对民众与天下存亡、国家盛衰的关系展开了阐述。他列举历史上“得民心”与“失民心”的诸多事例进行对比论证。
C.作者希望太祖、太宗、真宗洞察历史,深晓“民乃根本”之理,永存“养民”之“爱心”,采取措施来巩固民心,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D.全文观点鲜明,作者在结尾点明了写作意图。作者运用引用、对比等手法论证,排比句、感叹句的使用增添了文本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小题5】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矣。
(2)民之叛也,虽匹夫犹能亡国,况四夷乎?
(3)伊尹、吕望不忍桀纣之民涂炭,愤于耕钓,佐汤武,放桀伐纣,义勇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28 02:54: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然后回答以下小题。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敬:尊重
B.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宏:使……光大
C,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作:建造,兴建
D.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信:诚信
【小题2】对下列各句中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则思慎始而敬终   ②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③简能而任之 ④垂拱而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小题3】魏征“谏太宗十思”的主要目的,若概括为4个字,最恰当的是
A.简能任贤B.文武并用C.宏兹九德D.择善从之
【小题4】将文言文语段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②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大臣给唐太宗的奏疏,完成后面习题。(6分,每小题3分)   
倚御史马周上疏,以为:“三代及汉,历年多者八百,少者不减四百,良以恩结人心,人不能忘故也。自是以降,多者六十年,少者才二十余年,皆无恩于人,本根不固故也。陛下当隆禹、汤、文、武之业,为子孙立万代之基,岂得但持当年而已!
今之户口不及隋之什一,而给役者兄去弟还,道路相继。陛下虽加恩诏,使之裁损,然营缮不休,民安得息!故有司徒行文书,曾无事实。昔汉之文、景,恭俭养民,武帝承其丰富之资,故能穷奢极欲而不至于乱。使高祖之后即传武帝,汉室安得久存乎!又,京师及四方所造乘舆器用及诸王、妃、主服饰,议者皆不以为俭。
臣观自古以来,百姓愁怨,聚为盗贼,其国未有不亡者,人主虽欲追改,不能复全,故当修德于可修之时,不可悔之于已失之后也。盖幽、厉尝笑桀、纣矣,炀帝亦笑周、齐矣,不可使后之笑今如今之笑炀帝也!贞观之初,天下饥歉,斗米直匹绢,而百姓不怨者,知陛下忧念不忘故也。今比年丰穰,匹绢得粟十余斛,而百姓怨咨者,知陛下不复念之,多营不急之务故也。
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以畜积多少,在于百姓苦乐。且以近事验之,隋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都积布帛而世充资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夫畜积固不可无,要当人有余力,然后收之,不可强敛以资寇敌也。夫俭以息人,陛下已于贞观之初亲所履行,今日为之,固不难也。陛下必欲为久长之谋,不必远求上古,但如贞观之初,则天下幸甚。
陛下宠遇诸王,颇有过厚者,万代之后,不可不深思也。昔魏武帝爱陈思王,及文帝即世,囚禁诸王,但无缧绁耳。然则武帝爱之,适所以苦之也。
又,百姓所以治安,唯在刺史、县令。苟选用得人,则陛下可以端拱无为。今朝廷唯重内官而轻州县之选,刺史多用武人,或京官不称职始补外任,边远之处,用人更轻。所以百姓未安,殆由干此。”疏奏,上称善久之。
(《资治通鉴·第195卷·唐纪11》,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当禹、汤、文、武之业隆:发扬
B.隋贮洛口仓而李密之因:沿袭
C.人主虽欲改,不能复全追:追悔
D.百姓所以治安,唯在剌史、县令治安:治理得好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东都积布帛而世充资六艺经传皆通习《师说》
B.斗米直匹绢,百姓不怨者吾尝终日思矣 《劝学》
C.武帝承丰富之资阉竖恐终为患《张衡传》
D.然刚武帝爱之,适所以苦之也吾知所以拒子矣《墨子·公输》
【小题3】把第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虽加恩诏,使之裁损,然营缮不休,民安得息!故有司徒行文书,曾无事实。(5分)
(2)今比年丰穰,匹绢得粟十余斛,而百姓怨咨者,知陛下不复念之,多营不急之务故也。(5分)
【小题4】文言文中,第1段末尾说“岂得但持当年而已”,第4段末尾又说“但如贞观之初,则天下幸甚”,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同类题3

陈情表(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下列各组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慈父背 曹刿请
西山 不今人爱古人
蒙国恩 闻之,欣然规往,未果,病终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然秦以区区之地
【小题2】下列划线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刘夙婴疾病  拔剑撞破之
险衅,夙遭闵凶     猥微贱,当侍东宫
臣不胜犬马怖惧情     臣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州司临门,急星火     零丁孤苦,至成立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密在这之前很少做官,显示了他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
B.文章在述说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时,主要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同时也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C.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铿锵有力,感情热切,具有说服力;运用“乌鸟私情”“结草”等故事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D.作者在文字中多写孝道,但并没有把孝情一泻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
【小题4】翻译句子。(6分)
(1)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3分)
(2)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3 分)

同类题4

课内文言文语段阅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陈情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刘日西山 薄:迫近  
B.臣洗马     除:革除
C.则刘病日   笃:病重
D.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到了
【小题2】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三段文字叙述了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
B.“逮奉圣朝……实为狼狈”一段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连续两次征召,一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都是祖母“供养无主”,与全文首段呼应。
C.本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
D.在第三段中,作者以两个年龄数字的对比,说明报国日长,尽孝日短,表明忠孝难以两全,有力地证明自己只好舍忠而取孝的抉择的正确,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2)彼且恶乎待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候问题。
上书言世务
严 安
臣闻邹子曰:“政教文质者,所以云救也。当时则用,过则舍之,有易则易之,故守一而不变者,未睹治之至也。”今天下人民用财侈靡,车马衣裘宫室皆竞修饰。调五声使有节族,杂五色使有文章,重五味方丈于前,以观欲天下。彼民之情,见美则愿之,是教民以侈也。侈而无节,则不可赡,民离本而徽末矣。是以天下人民逐利无已,犯法者众。臣愿为民制度以防其淫,使贫富不相耀以和其心。
臣闻秦王蚕食天下,并吞战国,称号皇帝,一海内之政,坏诸侯之域。销其兵,铸以为钟虡,示不复用。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乡使秦缓刑罚,簿赋敛,责仁义,贱权利,化于海内,则世世必安矣。秦不行是风,循其故俗,为知巧权利者进,笃厚忠正者退,法严令苛,谄谀者众,日闻其美,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强胡,辟地进境.戍于北河,飞刍挽粟以随其后,又使尉屠唯将楼船之士攻越,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地,旷日持久。当是时,秦祸北构于胡,南挂于越,宿兵于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行十余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叛.豪士并起,不可胜载也。秦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故周失之弱,秦失之强,不变之惠也。
南夷,朝夜郎,降羌僰,深入匈奴,燔其龙城,议者美之。此人臣之利,非天下之长策也。今中国外累于远方之备,靡敝国家,非所以子民也。行无穷之欲,甘心快意,结怨于匈奴,非所以安边也。祸挐而不解,兵休而复起,近者愁苦,远者惊取,非所以持久也。今天下锻甲摩剑,矫箭控弦,转输军粮,未见休时,此天下所共忧也。夫兵久而变起,事烦而虑生。上观齐晋所以亡。公室卑削,六卿大盛也。今郡守之权非特六卿之重也,地几千里非特闾巷之资也,甲兵器械非特棘矜之用也,以逢万世之变,则不可胜讳也。
(节选自《汉书·严宣传》,有删改)
【注】①方丈:指方丈之食,极言肴馔之丰盛。②虡:jù,占代悬挂钟或磐的架子两旁的柱子。③挐:rù,纷乱。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侈而无节,则不可 赡:充裕,足够。
B飞刍粟以随其后 挽:拉,牵引。
C.秦祸北于胡,南挂于越  构:结,结怨。
D.今南夷,朝夜郎 徇:顺从。曲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教民侈也越国鄙远,君知其难也
B.自经道树,死者相望州司临门,急星 火
C.夫兵久而变起,事烦虑生余扃牖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今郡守权非特六卿之重也每览昔人兴感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严安深有远虑的一项是(   )
①故守一而不变者,未睹治之至也
②侈而无节,则不可赡,民离本而徼末矣
③臣愿为民制度以防其淫,使贫富不相耀以和其心
④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
⑤此人臣之利,非天下之长策也
⑥近者愁苦,远者惊骇,非所以持久也
A.①③④B.②⑤⑥C.②④⑥D.①③⑤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严安开篇引用邹子的话阐明政令教化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继而批评了当下奢侈无度的不良风气,表达了自己匡正时弊的政治抱负。
B.严安认为强大的秦国不知变通,穷兵黩武,在北方讨伐匈奴,在南方攻打百越,战争旷日持久,生灵涂炭,最终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
C.严安认为朝廷频繁对外用兵,虽然得到赞誉,却只是满足了当政者的欲望,让臣子获得了名利,不会使边防安定,不会使国家长治久安。
D.严安认为汉朝的郡守位高势大,权倾一方,一旦天下发生变乱,就会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因此提出削弱郡守权力的建议,以加强中央集权。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愿为民制度以防其淫,使贫富不相耀以和其心。 (3分)
(2)乡使秦缓刑罚,簿赋敛,贵仁义,贱权利,化于海内,则世世必安矣。(4分)
(3)今中国外累于远方之备,靡敞国家,非所以子民也。(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