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语言独具特色,如辞赋一般,辞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句子长短相间,读来朗朗上口。
B.文章先叙述史实,说明秦由兴到衰的过程,再列举大量的事实进行论证,最后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收到了水到渠成之效,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C.文章最后一段从领袖的地位和指挥作战能力、军队的装备和素质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进行对比,指出后者远不如九国的力量强大,结局却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D.全文在叙述的基础上,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申诉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行仁义的主张。作者的目的是借古讽今,劝后世帝王以秦朝为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6-12 11:46: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齐人伐燕,取其财而俘其民,王朝而受俘,喜见于色,谓其大夫曰:“寡人之伐燕,不戮一人焉,虽汤、武亦若是而已矣。”大夫皆顿首贺。
已而,燕人畔,王怒曰:“吾之于燕民尽心焉,一朝而畔,寡人德不足为欤?”淳于髡仰天大笑,王怪而问之,对曰:“臣邻之富叟疾,使巫祷于神,神告之曰:‘若能活物万,吾当为若请于帝,去尔疾,锡尔寿。’富叟曰:‘诺。’乃使人搜于山,罗于林,罾于泽,得羽毛鳞介之生者万,言于神而放之。罔罟所及,铩翅而灭足者,嘈嘈聒聒,蔽野揜①谷。明日而富叟死,其子往泣于巫曰:‘神亦有诳乎?’问之,以实对。巫笑曰:‘有是哉?是女实自诳,非神诳女也。’今燕之君臣相为不道,而民无故也。君伐而取其财迁其居冤号之声訇殷天地鬼神无所依归帝怒不可解矣而曰不戮一人焉?夫人饥则死,冻则死,不必皆以锋刃而后谓之杀之也。周诗曰:树怨以为德,君实有焉,而以尤燕民,非臣之所知也。”
(注释)①揜,yǎn,同“掩”,遮盖,遮蔽。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皆顿首贺   顿首:磕头
B.罾于泽 罾:渔网
C.已而,燕人畔  畔:叛逃
D.明日而富叟死  明日:第二天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伐而取其财/迁其居/冤号之声訇殷天地/鬼神无所依归/帝怒不可解矣/而曰不戮一人焉
B.君伐/而取其财迁其居/冤号之声訇殷天地/鬼神无所依归/帝怒/不可解矣而曰不戮一人焉
C.君伐/而取其财迁其居/冤号之声訇殷/天地鬼神无所依归/帝怒不可解矣/而曰不戮一人焉
D.君伐而取其财/迁其居/冤号之声訇殷/天地鬼神无所依归/帝怒/不可解矣而曰不戮一人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王在朝堂满脸喜悦地接受俘虏,并认为自己在讨伐燕国时没有杀戮一人,是一个非常圣明仁德的君王。
B.淳于髡并不认为齐王是个仁德的君王,并大声嘲笑齐王,齐王因此非常生气,怪罪他并质问他。
C.在淳于髡讲的故事中,神告诉富翁说,如果他能救活万只生灵,神就会替他向天帝请求去除富翁的疾病,并赐予富翁长寿。
D.淳于髡用类比的方法来讲故事,旨在告诉齐王:你已对燕国的百姓造成了怨恨,反认为自己是有德的君王,甚至还怨恨燕国的百姓,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汤、武亦若是而已矣。
(2)有是哉?是女实自诳,非神诳女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①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②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讥刺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③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注】①渐:渐进发展②经事:常规之事。③论次:论述编次。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君不君则犯  犯:作乱
B.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遭受
C.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当:适合,恰当
D.犹不能宣尽其意 宣:颂扬
【小题2】下列有关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作为儒家经典的《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一年间的史事。
B.编年体,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如果说,《史记》《汉书》等纪传体史书,是横的叙述历史,那么《春秋》《资治通鉴》这类的编年体史书,就是纵的叙述历史。
C.《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这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分的。帝王的行事关系到全国的政局,是立国之本,故其传记称“本纪”。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的影响,故字传记称“世家”,列传则是为人臣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立传。
D.《诗》《书》分别指《诗经》和《尚书》,前者是我国的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属于文学著作;后者则是儒家经典,具有很深的思想教化意义。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来看,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是他曾担任太史令的职务,不愿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予载述,从而违背先父的临终遗言。
B.因为上没有圣明君主,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孔子撰写《春秋》。流传下这部用笔墨写成的著作来判明什么是礼义,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
C.《春秋》之中记载了三十六次弑君事件,五十二次亡国事件和诸侯不计其数的不能保其国家的事件。所以《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
D.司马迁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2)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新修滕王阁记
韩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②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③,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与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注:①三王:写《滕王阁序》的王勃,写《滕王阁赋》的王绪,写《重修滕王阁记》的王仲舒。    ②中书舍人太原王公:王仲舒。    ③浃和:和睦。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移袁州   刺:担任刺史
B.窃寄目所愿焉 偿:满足
C.愈既以未得观为叹 造:制造
D.词列三王之 次:次序、行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有瑰伟绝特称    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B.言事斥守揭阳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江山之好,登望之乐 吾还也 
D.不辞而承公命    今其智反不能及
3.下列对文中黑体部分语句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A.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B.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C.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D.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
② 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③工既讫功,公与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题尔遐园居序

张鼐

①缁衣化于京尘,非尘能化人也。地不择其偏,交不绝其靡;精神五脏,皆为劳薪。能于中得自在者,其惟简远者□

②尔遐以治行入官柱下,卜居西城之隅。数椽不饰,虚庭寥旷,绿树成林,绮蔬盈圃。红蓼植于前除,黄花栽于篱下。亭延西爽,山气日佳。户对层城,云物不变。钩帘缓步,开卷放歌。花影近人,琴声相悦。灌畦汲井,锄地栽兰,场圃之间,别有余适。或野寺梵钟,清声入座;或西邻砧杵,哀响彻云。图书润泽,琴尊潇洒,陶然丘壑,亦复冠簪觞咏之娱,素交是叶。尔遐尝言:“高林受日,宽庭受月。短墙受山,花夜受酒。闲日受书,云烟草树受诗句。”余谓非尔遐清适,不能受此六种。

③然余尝笑人眼目不天,辄浪谈泉石,桎梏簪裾,彼实无所自树乃尔。夫能自树者,寄澹于浓,处繁以静,如污泥红莲,不相染而相为用。但得一种清虚简远,则浓繁之地,皆我用得,马头尘宁复能溷我?尔遐读书高朗,寡交游,能自贵重,而以其僻地静日,观事理,涤志气,以大其蓄而施之于用,谁谓园居非事业耶?然尔遐临民,卓然清静,中州人比之为刘襄城、卓太傅,则今日之园居,其又以六月息者,而九万里风斯在下,吾益信京尘之未必不能息人也。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矣   B.乎   C.欤   D.耶
(2)第①段加点的“此”指代的内容是(用自己的话概括)。
(3)对第③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简远需放开眼界,不甘束缚。
B.“自树”是得简远的关键所在。
C.得简远便能适应官场的污浊。
D.尔遐得简远,于园居中积蓄力量。
(4)从表达方式角度分析第②段与第③段的关系。
(5)评价本文所提倡的“简远”思想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