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观鸭说
(明)吴廷翰
家僮取鸭卵伏之,得雏鸭数十。始育,则饲之盆中,少与之水,其声呴呴然,其毛羽滈滈然,予甚爱,戏之。
不数日,僮以告曰:“雏鸭有毙者矣。”既而听其声,啾啾然哀鸣;视其毛羽,苏苏然以散落,予让僮不善畜也。僮曰:“是非不善畜也,畜不以水也。”
次日,予适憩亭中,时雨初歇,池水方强,顾而乐之,凭栏而语曰:“曷不以畜鸭雏?”僮趋而去,不移时筐而至,稍出之水涯,惶惶然惊愕不已,其目睢睢然睨,其足逡逡然前而却。竿之,则遂群奔水中,或扬足而驰,或拍翅而飞,不定者良久。既乃狎水,或仰而饮,或俯而啄,三五而阵,各适其所。则又或沉或浮,或没或出,盘旋戏跃于萍藻间。既休而理羽,交口扇翅,或曳而行,或拳而立,或屈而睡,容与如也。既晡,僮将筐而归,则相与复嬉于渚,或逐于堤,或蔽于丛,不可得,遂纵之。
明日至,亦如之。其声嗈嗈然以和,其毛羽濯濯然以光泽。其去畜池之前仅三日,充长已倍三之一矣。
余乃叹曰:大哉造物之育万物乎!龙蛇之于渊泽,虎豹之于山林,各遂其性而已。鸭之不育于陆而育于水,亦一理也。夫反其性,造化不能以育物,圣人岂能以育民乎?君子为政,当斯民沦丧之后,烦之以法令,胁之以刑罚,诱之以智巧,荡之以淫华,本性日耗,生理日促,相与骈死而不知。一旦欲其改途易辙,驱之以道德,荡之以礼义,纳之以忠信,囿之以淳朴,靡不相顾骇愕,不信不安。及其久也,教成而化行,行安而俗美,追视昔日之所为与今日之所趋,安危利害相去什佰而千万,则虽械之使为恶,日挞之而欲其蹈刑,亦不可得矣。
乃复叹曰:因育鸭得育民,然则兹观也,鸭与也乎哉!述观鸭。
【注释】①容与如:安逸自得的样子。
【小题1】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僮不善畜也让:指使
B.其足逡逡然前而却:后退
C.各其性而已遂:顺从
D.之以淳朴囿:约束
【小题2】 下列各组句子加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始育,则饲盆中大哉造物育万物乎
B.其毛羽滈滈则兹观也
C.畜不水也驱之道德
D.或拳立相与骈死不知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曷不以畜鸭雏?
为什么不用(这池水)来养小鸭子呢?
B.三五而阵,各适其所
(小鸭子们)三五成群,各自到自己喜欢的地方
C.僮将筐而归,则相与复嬉于渚
僮仆拿着筐子回家,于是我和小鸭子一起在水边嬉戏
D.靡不相顾骇愕
没有人不互相看着既害怕又惊愕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一开始小鸭子的声音和毛色都很可爱,作者很喜欢,但并不懂该如何养育。
B.小鸭子第一次到池水边,就马上成群结队地顺着竹竿跳进水里,尽情嬉戏。
C.作者借“养鸭”的小事说“育民”的大道理,强调当政者应顺应百姓本性。
D.文章由叙入议,描写细腻生动,议论充分深刻,形象性和思辨性兼而有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8-16 11:14: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宴衰。此辟儒之患。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赚啉,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法家者流,盖出於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生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官。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诸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诸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节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B.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C.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D.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经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等六部经典的统称,与文末的六艺同义,而文中的五经是六经中少了《乐经》。
B.三老五更,三老,乡官之名。战国时闾里及县,均有三老,汉初乡、县也有三老,由年在五十岁以上者担任。五更,年老致仕而有经验之乡间耆老。
C.选士大射,相传周代有选士的制度;大射,古射礼之一,诸侯将有祭祀之事,与群臣射,屡中者方能参与祭祀。
D.纵横家,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者为“纵横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是战国时诸子百家之一。创始人鬼谷子,杰出代表人物有:苏代、管仲,苏秦,张仪。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诸子百家中,儒家特别注意仁义之间的事务,远宗尧舜的道统,近守周文王、武王的礼法。
B.法家的长处在于奖赏有信用,处罚必施行,而舍去仁爱,专用刑法,则是刻薄之人对他的扭曲。
C.墨家的长处在于注重节俭,主张兼爱崇尚贤人,不相信命运,崇尚同心同德。而眼光浅短的人实行墨家学术只看到节俭的好处,因此就反对礼节。
D.孔子认为,使者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独当一面、应对进退的能力,接受任命就不能推辞。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
(2)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六国论》苏洵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破灭,非不利   兵:兵器
B.霜露,斩荆棘 暴:暴露,冒着
C.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应当
D.天下之奇才 礼:礼遇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以”字与“以地事秦”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
B.子孙视之亦不甚惜,举以予人
C.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D.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小题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弊在赂秦,分别从不赂者和赂者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论证,剖析深入,逻辑严密。
B.第四段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如燕国起初全力反抗秦国侵略,但后来由于派遣刺客,杀了良将李牧,于是终至灭亡。
C.为了增强说服力,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方法,如用今日、明日,夸张地描述了割地赂秦的频繁,表现了秦国的贪婪。
D.文章借古讽今,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是讥讽北宋统治者采取以赂求和的妥协投降政策,并告诫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一)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二)
太史公自序(节选)
司马迁
汉之伐楚,(司马)昂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司马)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巿长。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而子迁适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畏廉将军哉 独:表反问,难道
B.卒相与欢     相与:一起
C.耕牧河山之阳 阳:山的南面
D.小子何敢让焉 让:责备
【小题2】对选文(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
B.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
C.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
D.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
【小题3】下列对以上两个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如的门客认为,相如惧怕廉颇,相如告诉他们说,自己总躲着廉颇是不想因私怨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
B.司马迁自幼攻读古代典籍,青年时期两次游历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这些都为他后来写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C.汉朝天子开始举行封禅典礼的时候,司马迁被滞留在周南,不能参与其事,所以心中愤懑,致病将死。
D.司马迁在自序中叙述了家世,说明创作《史记》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3)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同类题5

阅读《劝学》《师说》中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句子中,对加横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求学的风尚
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彰:清楚,明白
C.于其身也,则师焉     耻:羞耻
D.位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卑:低贱,卑微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思矣   则群聚笑之
B.皆出于此乎     今智乃反不能及
C.非蛇鳝穴无可寄托者 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D.积土成山,风雨兴 于其身也,则耻师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阐明学习需要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坚持不懈及专心致志,从而说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B.《劝学》选段第一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而思考则是可有可无的。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批判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