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3届福建泉州高三毕业质检)
游君山记  袁中道
万历辛亥暮春,汉阳王子以吊中郎①至。予感其意,送至岳阳,同游君山。以风逆,泊舟南津港。
质明,东风细细,波平如掌。初日甫出,与王子方舟进发。顷之,抵山足,见乔木蓊郁,亏蔽天日,黯黯含雪霰气。两掖之山,如垂长袖。寺内鸭脚四株,唐宋以来物也。上巢白鹤数百,远视之如玉兰花。正殿亦壮伟,后为藏经楼。西去,穿乔木中,新篁绿色照人,盖远视此山,直似长眉一抹,入其中,求所谓十二螺③者,亦不得,都为老树寿藤所遮,仿佛见污隆耳④。然曲径中竹翠茶香,杂花芬馥,极迂回,有幽致,宛似江南佳丽名园。过轩辕台,此处可览湖中之胜,惜以文昌阁封之。复行竹石中,登酒香亭。
还至寺左掖髻上,得朗吟亭。望长沙、湘潭,去帆如阵。共坐其上看水,大约天水一色光景,乃此山寻常受用,然亦不能于此外觅一奇语,能模写其澄鲜也。步至湘妃庙,穿林中,忽得旷野平田,极有野趣。入庙中,了无一人。
晚复至山口,觅石踞坐,看水上云变。予谓王子曰:“天下惟夏云最奇,而湖上之夏云尤奇。盖八百里之水气,上蒸空界,淋淋漓漓,生生动动,极百物之态,穷雕镂之巧。昔米老谓于潇湘得画景,盖谓湖上云物异也。吾又安得一椽竹中,听水观云,以娱余生耶?”是夜,王子大有卜筑之意。水气清泠,不成寐。
晨起,猛风乍作,趣别山灵,一帆走岳阳楼下。  (节选自《珂雪斋集》)
【注】①王子:指王章甫。中郎:袁中道之兄袁宏道。②鸭脚:银杏。③螺:指像螺髻一样的山峰。④污隆:高低不平。⑤米老:米芾。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日甫出甫:才B.极有野趣极:非常
C.穷雕镂之巧穷:穷尽D.趣别山灵趣:趣味
【小题2】下列全部属于作者与王章甫同登君山所见之景的一组是(3分)
①东风细细,波平如掌   ②乔木蓊郁,亏蔽天日
③新篁绿色照人 ④长沙、湘潭,去帆如阵
⑤旷野平田,极有野趣   ⑥湖上之夏云尤奇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说明了作者游览君山的缘由:因感激王章甫的情谊,所以陪他游览。
B.因为树藤遮蔽、道路崎岖,作者找不到上十二螺的路,只好登上酒香亭远眺。
C.按照作者的游踪,文章依次主要记叙了“看山”“看水”“看水上云变”之景。
D.作者和王章甫一起游览君山,观山览水之后,两人都产生了栖身君山的想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寺内鸭脚四株,唐宋以来物也。(2分)
(2)昔米老⑤谓于潇湘得画景,盖谓湖上云物异也。(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8-30 10:37: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騁怀,足以极视听之候,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旁边)     ②所以游目骋怀(用来)
B.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 ②不知老将至(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C.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相交往) ②或取诸怀抱(从……中取得)
D.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一也(导致)   ②未尝不文嗟悼(面对)
【小题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觞曲水,三月三日人们举行祓禊(fú xì)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在消灾降福。
B.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亦或有他用,《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C.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被称为“书之圣”,《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D.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有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献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时间、地点、缘由、人物、环境,以及人物的心情等方面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B.面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作者没有沉浸其中,而是从中引出了对生死的联想。作者肯定庄子的生死观,实际上含蓄地表达了其经世致用、有所作为的人生观。
C.“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D.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不愧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灵岩

灵岩一名砚石,《越绝书》云:“吴人于砚石山作馆娃宫。”即其处也。山腰有吴王井二:一圆井,日池也;一八角井,月池也。周遭石光如镜,细腻无驳蚀,有泉常清,莹晶可爱,所谓银床素绠①,已不知化为何物。其间挈军持瓶钵而至者,仅仅一二山僧,出没于衰草寒烟之中而已矣。悲哉!有池曰砚池,早岁不竭。或曰即玩华池也。

登琴台,见太湖诸山,如百千螺髻,出没银涛中,亦区内绝景。山上旧有响屧廊,盈谷皆松,而廊下松最盛,每冲飙至,声若飞涛。余笑谓僧曰:“此美人环珮钗钏声,若受具戒乎?宜避去。”僧瞠目不知所谓。石上有西施履迹,余命小奚②,以袖拂之,奚皆徘徊色动。碧繶缃钩③,宛然石髬中,虽复铁石作肝,能不魂销心死?色之于人甚矣哉!

山仄有西施洞,洞中石貌甚粗丑,不免唐突。或云:石室,吴王所以囚范蠡也。僧为余言,其下洼处,为东西画船湖,吴王与西施泛舟之所。采香径在山前十里,望之若在山足,其直如箭,吴宫美人种香处也。山下有石可为砚,其色深紫,佳者殆不减歙溪④。米氏《砚史》云:“蠖村石理粗,发墨不糁。”即此石也。山之得名,盖以此,然在今搜伐殆尽,石亦无复佳者矣。

嗟乎,山河绵邈,粉黛若新。椒华沉彩,竟虚待月之帘;夸骨埋香,谁作双鸾之雾?既已化为灰尘白杨青草矣。百世之后,幽人逸士犹伤心寂寞之香趺,断肠虚无之画屧,矧夫看花长洲之苑、拥翠白玉之床者,其情景当何如哉?夫齐国有不嫁之姊妹⑤,仲父⑥云无害霸;蜀宫无倾国之美人,刘禅竟为俘虏。亡国之罪,岂独在色?向使库无湛卢⑦之藏,潮无鸱夷⑧之恨,越虽进百西施何益哉!

(取材于《袁宏道集笺校》)

(注)①银床素绠:指井栏与井绳。②小奚:即“小奚儿”,小童儿。③碧繶缃钩:青色鞋缘和浅黄色鞋扣。④歙溪:地名,所产石砚石质优良。⑤齐国有不嫁之姊妹:指齐桓公好色。⑥仲父:即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⑦湛卢:宝剑名。这里指越王献给吴王的宝剑。⑧鸱夷:皮革制成的鸱囊。这里指伍子胥进谏被吴王所杀,裹在鸱囊扔进江中一事。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细腻无驳蚀 驳蚀:因风化而受损害
B.亦区内绝景 绝:绝妙
C.吴王所以囚范蠡也 所以:……的原因
D.刘禅竟为俘虏 竟:最终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一圆井,日池     吴官美人种香处
B.出没衰草寒烟之中而已矣   色之人甚矣哉
C.受具戒乎 望之在山足
D.宛石髬中 在今搜伐殆尽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池曰砚池,旱岁不竭
有一砚池,干旱之年也不枯竭
B.僧瞠目不知所谓
山僧瞪着眼睛不知该往哪里去
C.虽复铁石作肝,能不魂销心死
即使是个铁石心肠的人,能不魂飞心死吗
D.幽人逸士犹伤心寂寞之香趺
幽居之士和隐逸高人,仍然为寂寞美人的足迹而伤心
【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灵岩,别名砚石山,因其出产著名砚石而得名,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宠幸西施而在这里修建了著名的宫殿——馆娃宫。
B.灵岩半山腰有两口井,因其形状不同而以“日池”“月池”命名,水井周围的石头光亮如镜,泉水四季常清,晶莹透澈。
C.作者从西施洞出发,然后经过囚禁范蠡的石室,又来到东西画船湖,沿笔直的十里采香径前行下山,一路可谓风景如画。
D.作者记述游览灵岩山的过程,借凭吊古迹,感叹世事沧桑,并以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常人“女色误国”的思想,颇有新意。
【小题5】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洞中石貌甚粗丑,不免唐突。
②其色深紫,佳者殆不减歙溪。
【小题6】第二段写景富于变化,充满情趣。请结合本段内容,仿照句③的形式,将内容补充完整 。
①太湖诸山,    ;②响屧松林,    ;③西施履迹,碧繶缃钩画石髬。
【小题7】作者在结尾处为什么说“亡国之罪,岂独在色”?请结合文章加以解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家贼事宜状
韩愈
臣去年贬岭外刺史,其州虽与黄家贼不相邻接,然见往来过客,并谙知岭外事,或人所说至精至熟。其贼并是夷獠,亦无城郭可居,依山傍险,自称洞主。衣服言语,都不似人。寻常亦各营生,急则屯聚相保。比缘邕管经略使多不得人,德既不能怀,威又不能临制,侵欺虏缚,以致怨恨。近者征讨,本起于裴行立、阳旻。此两人者,本无远虑深谋,意在邀功求赏。亦缘见贼未屯聚之时,将谓单弱,立可摧破,争献谋计,惟恐后时。朝廷信之,遂允其请。自用兵已来,已经二年,前后所奏杀获,计不下一二万人。倘皆非虚,贼已寻尽。至今贼犹依旧,足明欺朝廷。邕容两管,因此凋弊,十室九空,百姓怨嗟。阳旻、行立,相继身亡,实由自邀功赏,造作兵端,人神共嫉,以致殃咎。阳旻、行立,事既已往,今所用严公素者,亦非抚御之才,不能别立规模,依前还请攻讨。如此不已,臣恐岭南一道,未有宁息之时。
昨者并邕容两管为一道,深合事宜。然邕州与贼逼近,容州则甚悬隔。其经略使若置在邕州,与贼隔江对岸,兵镇所处,物力必全。一则不敢轻有侵犯,一则易为逐便控制。今置在容州,则邕州兵马必少,贼见势弱,易生奸心。伏请移经略使于邕州,其容州但置刺史,实为至便。
比者所发诸道南讨兵马,例皆不谙山川,不伏水土,远乡羁旅,疾疫杀伤。臣自南来,见说江西所发共四百人,曾未一年,其所存者,数不满百。岳鄂所发都三百人,其所存者,四分才一。续添续死,每发倍难。若令于邕容侧近召募添置千人,兵士皆便习。长有守备,不同客军,守则有威,攻则有利。
自南讨已来,贼徒亦甚伤损。察其情理,厌苦必深。大抵岭南人稀地广,贼之所处,又更荒僻。假如尽杀其人,尽得其地,在于国计,不为有益。容贷羁縻,比之禽兽,来则捍御,去则不追,亦未亏损朝廷事势。以臣之愚,若因改元大庆,赦其罪戾,遣一郎官御史,亲往宣谕,必望风降伏,欢呼听命。仍为择选有材用威信、谙岭南事者为经略使,处理得宜,自然永无侵叛之事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既不能怀 绥:安抚
B.足明欺朝廷 罔:陷害
C.一则易为逐便控制 逐便:乘便
D.容贷羁縻,比之禽兽   容贷:宽恕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能了解黄家贼事情和百姓情况是因被贬岭外做州刺史,亲涉其地。
B.韩愈认为严公素其人不是能安抚控制局势的人物,也未另立章程办法。
C.韩愈听说江南西道所征发的士兵共四百人,不到一年,所剩不足百人。
D.韩愈认为体察他们的人情事理,黄家贼也必定深深厌烦以为苦事。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实由自邀功赏,造作兵端,人神共嫉,以致殃咎。
(2)仍为择选有材用威信、谙岭南事者为经略使,处理得宜,自然永无侵叛之事。
【小题4】韩愈对于黄家贼事宜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齐州泺源石桥记

苏辙

⑴泺水之源,发于城之西南山下,北流为瑝,其浅可揭。城之西门,跨而为桥。自京师走海上者,皆道于其上。每岁霖雨,南山水潦暴作,汇于城下,桥不能支,辄败。熙宁六年,七月不雨,明年夏六月乃雨,淫潦继作,桥遂大坏。知历城施君辩言于府曰:“水岁为桥害,请为石桥,以纾其役。距城之东十五里,有废河败堰焉,其弃石铁可取以为用。”府用其言,以告转运使,得钱二十七万,以具工廪之费。取石于山,取铁于府,取力于兵。自九月至十一月而桥成,民不知焉。三跌二门,安如丘陵,惊流循道,不复为虐。

⑵方其未成也,太守李公日至于城上,视其工之良窳与其役之劳佚,而劝相之。知历城施君实具其材,兵马都监张君用晦实董其事。桥之南五里,有大沟焉,属于四涧,以杀暴水之怒,久废不治,于是疏其堙塞,筑其缺而完之。桥之西二十步有沟焉,居民裴氏以石壅之,而屋于其上,水不得泄,则桥受其害,亦使去之,皆如其旧而止。又明年,水复至,桥遂无患。

⑶从事苏辙言曰:桥之役虽小也,然异时郡县之役,其利与民共者,其费得量取于民,法令宽简,故其功易成;今法严于恤民,一切仰给于官,官不能尽办,郡县欲有所建,其功比旧实难。非李公之老于为政与二君之敏于临事,桥将不就。夫桥之役虽小,然其劳且难成于旧则倍,不可不记也。遂为之记。

〔注〕①瑝:通“隍”,即护城河。②窳(yǔ):粗劣;劳佚:劳动的轻重程度。③董:监督管理。

【小题1】第⑴段中“以纾其役”中的“役”具体是指  
【小题2】第⑴段中画线处的表达效果是  
【小题3】总结泺源石桥建成的经验。
【小题4】下列对第⑶段苏辙的话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法”对百姓更为严苛
B.今法“宽简”不如“异时”
C.按“今法”来建桥更难
D.建桥的功与劳超过“异时”
【小题5】结合文意,对第⑵段的补叙作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