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9分)
战国论
(明)李贽
余读《战国策》而知刘子政之陋也。夫春秋之后为战国。既为战国之时,则自有战国之策。盖与世推移,其道必尔。如此者,非可以春秋之治治之也明矣。况三王之世欤!
五霸者,春秋之事也。夫五霸何以独盛于春秋也?盖是时周室既衰,天子不能操礼乐征伐之权以号令诸侯,故诸侯有不令者,方伯、连帅率诸侯以讨之,相与尊天子而协同盟,然后天下之势复合于一。此如父母卧病不能事事,群小构争,莫可禁阻,中有贤子自力家督,遂起而身父母之任焉。是以名为兄弟,而其实则父母也。虽若侵父母之权,而实父母赖之以安,兄弟赖之以和,左右童仆诸人赖之以立,则有劳于厥家大矣。弟仲相桓,所谓首任其事者也。从此五霸迭兴,更相雄长,夹辅王室,以藩屏周。百足之虫,迟迟复至二百四十余年者,皆管仲之功,五霸之力也。诸侯又不能为五霸之事者于是有志在吞周心图混一如齐宣之所欲为者焉晋氏为三吕氏为田诸侯亦莫之正也。则安得不遂为战国而致谋臣策士于千里之外哉!其势不至混一,故不止矣。
刘子政当西汉之未造,感王室之将毁。徒知羡三王之盛,而不知战国之宜,其见固已左矣,彼鲍、吴者,生于宋、元之季,闻见塞胸,仁义盈耳,区区褒贬,何足齿及!乃曾子固自负不少者也,咸谓其文章本于《六经》矣,乃讥向自信之不笃,邪说之当正,则亦不知《六经》为何物,而但窃褒贬以绳世,则其视鲍与吴亦鲁、卫之人矣。
(注)①刘子政,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战国策》的编订者,有着“尊王贱霸”(尊崇三王五代之盛世,看轻春秋战国之霸业)的历史观。②曾子固:曾巩,宋代学者,著有《元丰类稿》。③鲍:鲍彪,宋代学者,曾校注《战国策》;吴,吴师道,元代学者,曾重校《战国策》。
【小题1】下面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知刘子政之陋也陋:浅薄
B.则有劳于厥家大矣厥:其,这个
C.当西汉之末造造:时期
D.而不知战国之宜宜:应该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是
A.夫五霸何以独盛于春秋也苟以天下之大
B.而其实则父母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徒知羡三王之盛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区区褒贬,何足及齿其间旦暮闻何物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结合春秋特定的历史背景,运用了比喻论证充分肯定了管仲在历史推进中起到的独特作用,突破了传统的褒“王道”贬“霸道”史观。
B.文章虽然是对战国的历史发表看法,其实包含了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也是对明代盛行的纲常名教和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有力的批判和回击。
C.作者批判了汉代刘向、宋代曾巩以“三王之治”否定“战国之宜”的观点,明确提出从三王五霸到战国、到秦的统一,是一个“与时推移,其道必尔”的必然发展趋势。
D.本文见解大胆,构思精巧,论证严密,文字犀利深刻,长于分析,表现了作者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勇气。
【小题4】(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诸侯又不能为五霸之事者于是有志在吞周心图混一如齐宣之所欲为者焉晋氏为三吕氏为田诸侯亦莫之正也。
【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7分)
(1) 如此者,非可以春秋之治治之也明矣。(3分)
答:  
(2) 则安得不遂为战国而致谋臣策士于千里之外哉!(4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10-18 02:49: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题1】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一乡 比:合
征一国者     而:通“能”,才能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   劝:劝说
数数然也     数数然:拼命追求的样子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及用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海运则将徙南冥 ②彼其
③抟扶摇上者九万里 ④我腾跃
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C.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D.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
【小题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列子和宋荣子固然比“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这四种人略高一筹,但还都算不上逍遥游。
庄子通过种种具体形象的想象和创造,使想象的“逍遥”至境具体化甚至人格化。
本文宣扬的绝对自由的思想只是庄子头脑中的一种幻想,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这实际是消极避世的人生观,于现在,这种人生观有时会有消极的影响,但有时也有其积极意义。
追求绝对自由,体现了庄子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思想。从这点看,庄子代表了当时先进阶级的思想主张,庄子也是那个时代的先进人物的代表。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①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③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小题2】以下属于烛之武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说服秦王的论据的一项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一句点出郑国局势之严峻:秦、晋兵临城下,围困了郑国。
B.烛之武说辞的巧妙在于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使秦君易于入耳。
C.烛之武从地理位置、历史事实等角度阐述了抗击晋国的主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晋君面对突变的形势,毅然决定撤军,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梅圣俞墓志铭
欧阳修
嘉祐五年,京师大疫。四月乙亥,圣俞得疾,卧城东汴阳坊。明日,朝之贤士大夫往问疾者,路不绝。城东之人,市者废,行者不得往来,咸惊顾相语曰:“兹坊所居大人谁耶?何致客之多也!”居八日,癸未,圣俞卒。于是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而其尤亲且旧者相与聚而谋其后事,自丞相以下皆有以赙恤其家。六月甲申,其孤增载其柩南归,明年正月丁丑,葬宣州阳城镇双归山。
圣俞,字也,其名尧臣,姓梅氏,宣州宣城人也。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以仕显,至圣俞遂以诗闻。自武夫、贵戚、童儿、野叟,皆能道其名字,虽妄愚人不能知诗义者,直曰此世所贵也,吾能得之,用以自矜。故求者日踵门,而圣俞诗遂行天下。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怪巧,然气完力余,益老以劲。其应于人者多,故辞非一体,至于他文章皆可喜,非如唐诸子号诗人者僻固而狭陋也。
圣俞为人仁厚乐易,未尝于物。至其穷愁感愤,有所骂讥笑谑,一发于诗。然用以为欢,而不怨怼,可谓君子者也。初在河南,王文康公见其文,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其后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尝一召试,赐进士出身,余辄不报。嘉祐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言朝曰:梅某经行修明,愿得留与国子诸生讲论道德,作为雅颂,以歌咏圣化。乃得国子监直讲。
圣俞初从父荫补太庙斋郎,历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以德兴县令知建德县,又知襄城县,监湖州盐税,签署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监永济仓,国子监直讲,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尝奏其所撰《唐载》二十六卷,多补正旧史阙缪。乃命编修《唐书》,书成,未而卒,享年五十有九。
圣俞学长于《毛氏诗》,为《小传》二十卷,其文集四十卷,注《孙子》十三篇。余尝论其诗曰:“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圣俞以为知言。
(选自《毗陵横山梅氏宗谱》,有删节)
注:①赙:送布帛财物助人办丧事。②询:梅询,梅圣俞的堂叔。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不绝 属:嘱托
B.吾能得之,用以自 矜:夸耀
C.未尝于物     忤:抵触
D.未而卒 奏:上书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葬宣州阳城镇双归山
②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言朝曰  
明年正月丁丑 
④圣俞初从父荫补太庙斋郎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以仕显,至圣俞遂以诗闻。
(2)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小题4】梅圣俞去世后,为什么“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请联系全文加以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五泄山水志
明·宋濂
五泄山在婺、杭、越三州境上,北距富春,南据句乘,东接浦江,其山水最号奇峭。
自西坑岭入,过遇龙桥北行二十步,始入西潭。前横一溪,水甚寒,履之如冰。由溪而前,经小潭,傍有礁石突起,乃扪石而登,一失足辄坠。又行二里许,地稍平旷,怪石峻耸,峰峦环列献状,其纹萦萦然。又前行半里,泉自石窦中出,浏浏作声,若琴,若竹竽。泉西流,汇为小洼,莹澈泓澄,毫发不隐。鲦鱼数尾,洋洋往来,如行琉璃瓶中。洼左大树离立,极怪伟;倒影入水中如画。又前行五十步,大石阏道,相传有岩角鹰喙,忽夜大雷雨,喙崩下,声闻数十里。又行三十步,榛筱成林,翠光浮映,衣袂成碧色。至此则气象阴幽,绝不类人世。如升蓬峤,坐水晶宫,烟火气消尽。又自山腰缘葛而前,又过十步许,抵小潭。小潭上曰西潭流水倾沫成白帘阔可七八尺冉冉下注滑而无声两旁石崖峭立苔蚀藓障时有水珠毵毵滴下。
寻故路而出,斜迤而东,过香炉、钵盂、白云、玉女、天柱诸峰。度略安桥,趋三学禅院。由院北深入,又百余步至东潭。潭上飞瀑可二十丈,怒瀑倒击崖窍中,若运万斛雪从天掷下,白光闪闪,夺人目睛,至潭底辄复逆上,有声如辊雷,人笑语咫尺不能辨,犹闻瓮中声。居人云,每天风一号,四山林木震撼欲折,黑云下罩,杳不知昏晓。
复北折而西,溯潭之源。登响铁岭,度紫阆山。又行一里许,地名石鼓,足顿之咚咚鸣。越十步至第一潭,潭如井,睨之正黑,投以小石,锵如佩环。又越十余步,至第二潭,圆如锜釜,面广而底敞大。水驱乱石聚其内,迨满,复泄去。潭下石壁百余尺,险不可置足。从其右悬藤坠下,至第三潭。潭甚深,以线缒之下,不见底。其形方狭而长,天向阴,常有云气从中起,疑有潜龙。人恒以幽峭为病。第四潭咸不敢往,或以绹围腰系巨杙,俯崖而瞰。潭左右皆枫木,其形大概如第二潭,而广袤倍之。侧有刘龙子墓,相传龙子尝钓于潭,得骊珠吞之,化龙飞去,后人为垒石作冢。又其下至第五潭,即东潭。因其水五级,故名为五泄云。
(选自《历代游记选》,据别本有删改)
〔注〕①毵毵(sān):形容水滴淅沥而下。②辊(gǔn)雷:滚动的雷声。③绹(táo),杙(yì):绹,绳索;杙,用来拴系的木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距富春 距:至,到。
B.大石阏道 阏:阻塞。
C.洼左大树离立 离立:并立。
D.潭上飞瀑可二十丈  可:可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由溪而前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B.其纹萦萦然 必固其根本
C.足顿之咚咚鸣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D.后人为垒石作冢   难为俗人言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起笔先概述五泄总貌,对五泄山的地理位置作出介绍,指出它地处三州交界,然后从总体角度点明此间山水之特色,以“奇峭”二字贯之。
B.作者从西坑岭入山,过遇龙桥,到达西潭。一路行来,或视觉,或听觉,或感受,从不同角度写出不同景色,间以传闻轶事,使景色生动逼真。
C.作者写东潭飞瀑时,巧用比喻、夸张、排比等手法,从瀑布的力度、颜色、声音以及人们的感受等方面摹声状物,活画出一幅奇妙的山水画卷。
D.作者以自己游踪为主线,移步换景,描绘了五泄山水的雄奇与秀丽。写西潭以峰、林取胜,来示其深秀;写东潭则以潭、瀑为主,来显其雄奇。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小潭上曰西潭流水倾沫成白帘阔可七八尺冉冉下注滑而无声两旁石崖峭立苔蚀藓障时有水珠毵毵滴下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居人云,每天风一号,四山林木震撼欲折,黑云下罩,杳不知昏晓。
(2)人恒以幽峭为病。第四潭咸不敢往,或以绹围腰系巨杙,俯崖而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