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辛巳二月,余将登黄山,憩余抡仲之桃源庵。日将夕矣,微雨霡霂①,四山无人,白龙潭水撞耳如悬霤②,顾而乐之。谓同游吴去尘曰:“此时安得一二高人逸士,剥啄款门,为空谷之足音乎?”俄而,篱落间飒拉有声,屐齿特特然,则邵幼青偕其叔梁卿,俨然造焉。再拜而起曰:“吾两人宿舂粮,从夫子于白岳而不及也,今乃得追杖屦于此。”皆出其诗以求正焉。越翌日,余登山憩文殊院,幼青踵至,曰:“梁卿肥,不便登顿,至慈光寺而反,吾亦从此而止。明日遥望天都峰顶,如昔人登莲华峰,以白烟一缕为信,摇手一笑耳。”
余语去尘:“新安城市,浩如尘海,得二邵君,差足妆点物色,他日可以为美谈也。”问二邵诗云何,余曰:“古云诗人,不人其诗而诗其人者,何也?人其诗,则其人与其诗二也,寻行而数墨,俪花而斗叶,其于诗犹无与也。诗其人,则其人之性情诗也,形状诗也,衣冠笑语,无一而非诗也。吾与子游芗村、药谷之间,山重水袭,溪回谷转,青鞋布袜,杳然尘埃之外。于斯地也,穿烟岚,穴云气,扶杖而追寻。司空表圣之论诗曰:‘晴雪满竹,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屧寻幽。’吾之遇二邵于斯也,表圣之所云,显显然在心目间,称之曰诗人焉其可矣。吾游黟山,不获见桃花如扇,竹叶如笠,松花如纛,得二诗人于芗村、药谷之间,夫然后而知诗,夫然后而知诗人,兹游之所得奢矣。”去尘告我曰:“幼青以求序故,典妇一钗,赁舟过虞山,食尽反矣,幸有以慰。”余曰:“诺。”遂书之以为序
幼青肤清貌癯,如羽人道流。其诗少摹长吉,晚师香山,骨气清稳,非以割剥为能事也。海内能诗者知之,余不具列焉。(取材于钱谦益《邵幼青诗草序》)
注释:①霡霂(mài mù):小雨连绵。②悬霤(liù):雨水从屋檐流下。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乐之顾:回头看B.吾两人宿舂粮宿:准备
C.幼青至踵:跟随D.食尽矣反:通“返”,回去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皆出其诗求正焉②常身翼蔽沛公B.①其人之性情诗也②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C.①表圣之云②道之存,师之所存也D.①余不具列②不入虎穴,得虎子
【小题3】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余)憩余抡仲之桃源庵B.今(乃)得追杖屦于此
C.(去尘)问二邵诗云何D.幸有以慰(吾)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游览黄山,途中碰到阴雨天气,借宿于余抡仲的桃花庵,在那里偶遇邵幼青。
B.邵梁卿因身体原因只走到慈光寺,邵幼青在到达文殊院后,也不准备再往上攀登。
C.在与去尘的对话中,作者阐释了“诗其人”的诗歌创作理论,称二邵为真正的诗人。
D.了解了邵幼青的诚意,又因为激赏他的性情品格,作者欣然命笔,为其诗集作序。
【小题5】把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冠笑语,无一而非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书之以为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12-04 11:01: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杂说

 罗隐

珪璧之与瓦砾,其为等差,不俟言而知之矣。然珪壁者,虽丝粟玷纇,人必见之,以其为有用之累也;为瓦砾者,虽阜积甃盈,人不疵其质者,知其不能伤无用之性也。是以有用者丝粟之过,得以为迹;无用者具体之恶,不以为非。亦犹镜之与水,水之于物也。

泓然而可以照,镜之于物,亦照也。二者以无情于外,故委照者不疑其丑好焉,不知水之性也柔而婉,镜之性也刚而健。柔而婉者有时而动,故委照者或摇荡可移;刚而健者非缺裂不能易其明,故委照者亦得保其质。

(注释)①珪璧:一种玉器。  ②丝粟玷纇:丝粟,细小。 玷纇:瑕疵,缺点。  ③阜积甃盈:阜,山。 甍,井。  ④具体:全体。

【小题1】第一段以“珪壁”比喻___________,以“瓦砾”比喻_________。
【小题2】对“为瓦砾者,虽阜积甃盈,人不疵其质者,知其不能伤无用之性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些瓦砾,即使堆积如山,人们不会非议它的本质,是因为知道这不能妨碍它无用的本性。
B.那些瓦砾,虽然堆积如山,人们不会嗤笑它的本质,就在于知道这不能改变它无用的事物。
C.那些瓦砾,虽说堆积如山,人们不会指出它的本质瑕疵,是因为知道这不能损害它无用的本性。
D.那些瓦砾,纵然堆积如山,人们不会嘲讽它的本质缺点,就在于知道这不能伤害它无用的事物。
【小题3】分析第二段中镜与水的异同。
【小题4】概括两段文字的观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瘗旅文

王阳明

①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之,已行矣。薄午,有人自蜈蜙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哭。”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明日,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则其仆又死矣。呜呼,伤哉!

②念其暴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二童子有难色然。予曰:”噫!吾与尔犹彼也!”二童闵然涕下,请往。就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又以只鸡、饭三盂,嗟吁涕洟告之,曰:

③“呜呼,伤哉!繄何人?繄何人?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乎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胡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呜呼,伤哉!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胡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胜其忧者?夫冲冒霜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吾念尔三骨无依,而来瘗耳,使吾有无穷之怆也!呜呼,伤哉!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露尔。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为心乎?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吾为尔歌,尔听之!”

④歌曰:‘连峰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莫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本文有删改)

(注)①瘗:yì,埋葬。②王守仁:又名王阳明,写本文时作者被贬龙场驿已三年。③吏目:明代低级官吏,掌管官府文书。④繄:感叹词。⑤虺:毒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     不果:没有实现
B.明早,遣人之  觇:观察,窥视
C.又不谓尔子、尔仆遽然奄忽也 奄忽:停留
D.连峰天兮飞鸟不通 际:接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有吏目云自京来 缙绅能不易其志
B.嗟吁涕洟告之曰 渔父莞尔
C.吾念尔三骨无依,而来瘗耳 不知老将至云尔
D.使吾有无穷之怆也 屈原放逐,赋《离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写作者看到一吏目携一子一仆经龙场前往任所赴任,投宿土苗家。在不到两天的时间内,三人相继离世。
B.文章第③段作者责问吏目为何要为五斗米送命,而后又极言龙场路途之艰险、瘴疬之巨毒,来此地之人必死无疑。这样写,其目的是为了表明自己呆在这里三年都还没死是因为自己从未有一天忧伤过。
C.文章第④段是作者为了吏目、子、仆三人所写的悼歌,楚辞体的运用让作者的情感得到了加强。
D.作者将自己与吏目相比较,借吏目的矛盾生活来写自己内心的悲愤与感慨,长歌当哭,与其说作者在哭祭那不知名氏不知籍贯的吏目,不如说在哭祭自己。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乎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
【小题5】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胡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胜其忧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节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舍万殊 趣:兴趣
B.终于尽   期:至、及
C.不能之于怀 喻:明白
D.其一也   致:思想情趣
【小题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人之相与”的短暂,联想到人的两种生存状态,一种是聚集室内、畅谈怀抱,一种是寄情所托、放浪形骸。
B.想到往日美好易成陈迹,作者不免感慨横生悲叹人生苦短,由此体悟到“死生亦大矣”的生命之“痛”。
C.选文认为,生死是人生大事,在有生之年不宜空谈玄理,应做些实事,比如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
D.寿天、生死并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作者想到此,情绪转为激荡,文章随之收结于浓烈的悲观情绪中。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第八》,有删节)
【注释】①札:铠甲上用皮革或金属制成的叶片。②著作:即著作郎,古代官名。③隐囊:靠枕。④三九:即三公九卿,封建王朝执掌中央政权的高级官员。⑤鹿独:颠沛流离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冠:成年
B.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顾:拜访
C.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快:豪爽
D.是犹求饱而懒营馔馔:食物
【小题2】以下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不学无术者的丑态的一组是 (   )
①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②耻涉农商,差务工伎
③蒙然张口,如坐云雾 ④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
⑤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 ⑥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
A.②③④B.①⑤⑥C.①④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鄙视腐化无能的南朝士族,认为那些没有学术的贵游子弟只会讲究华美服饰、排场
器用,一旦遭了乱离,将可能处境悲惨。
B.劝勉读书,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作者以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了有学问才艺的人可
以随处安身的道理,条分缕析,有说服力。
C.作者认为人活在世上,应该有自己的专业。士、农、工、商等阶层应该各司其职,平等
相待,做好自己的专业。
D.作者认为,时局动荡,要想安身立命只能靠自己的艰辛努力,多读书从而谋得一技之长,没有捷径可走。同时讽刺了那些依赖靠山的贵族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