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6题。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也。
或曰:六国互丧,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也。道:途径。
B.思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厥:其,他们的。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判:决定。
D.六国互丧,赂秦耶。率:大概。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则”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A.小获邑,大则得城
B.臣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
C.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D.于其身也,耻师焉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弊在赂秦”四字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并总贯全篇,接着以历史事实为据,从“赂者”“不赂者”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B.第三段围绕赂秦问题,运用对比、比喻、引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述了赂秦非但不能苟存,反而会削弱实力导致颠覆的看法。
C.从本文看,燕国灭亡的原因在于派荆轲去刺杀秦王,而赵国灭亡则是因为良将李牧“以谗诛”。
D.文章最后一段流露了苏洵作文的目的,“苟以天下之大……”的假设使得文章对宋朝的尖锐批评在语气上委婉了许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17 05:28: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选自《左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公寤生,惊姜氏 寤:通“牾”,逆,倒着
B.夫人将启之    启:启发,启迪
C.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遗:遗产
D.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阙:侵损,削减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B.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C.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D.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武姜因此讨厌庄公,偏爱共叔段,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
B.郑庄公先封共叔段于京,又听任共叔段“不度”“收贰以为己邑”,既而“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最后“伐诸鄢”。
C.庄公设下的陷阱,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
D.全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生动,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小题4】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2)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同类题2

课内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察”“举”都是考察推举的意思。“孝廉”“秀才”是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科目,前者侧重被荐举者的品行,后者侧重被荐举者的才华。
B.“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后文中的“郡县”指郡县的官员,“州司”“牧伯”是指州里的官员。
C.因太子居东宫,故以“东宫”指太子。“洗马”指太子的侍从官,官名全称为“太子洗马”。“除”指免除官职,等待重新任命。
D.李密自称“密”,有自谦之意。把前代蜀国称为“伪朝”,当今晋朝誉为“圣朝”,一贬一褒,表明李密对新朝的忠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原是亡蜀之臣,对新建立的晋有所顾虑,他一再不应诏,违抗皇命,是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想“矜守名节”,做一名隐士。
B.李密为了打动晋武帝,没有直陈其事,而是围绕着“孝情”二字,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和怜悯。
C.作者慈父早亡,母亲改嫁,自幼体弱多病,全赖祖母抚养成人;家门人丁不旺,祖母年老体弱,全靠自己侍奉汤药。
D.作者从年岁比较,说明自己正当年,感恩报国,来日方长;祖母古来稀有,风烛瓦霜,瞬息可灭,表明自己先尽孝后尽忠。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仑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B. 契丹与吾为兄弟 约:订立盟约。
C. 方其系燕父子以 组:束缚捆绑。
D. 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装。
【小题2】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岂独伶人也哉(具有身段本事突出的演艺人员)
B. 伶官传(是一种文体,有赠序、书序等,本文是书序)
C.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祀用的牲畜,猪、牛、羊各一头)
D. 祸患常积于忽微(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叫“忽”,百万分之一叫“微”)
【小题3】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 此所以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劝学》)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师说》)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闻者(清楚)B.士大夫之(类)
C.而江河(横渡)D.今之众人(许多人)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人 欲人无惑也难矣
B.非能水也,绝江河   小学大遗
C.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今智乃反不能及
D.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耻学
【小题3】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作对比,增强了说服力。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小”而后者才是“大”。
C.《劝学》选文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不断学习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例证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答李生第一书
皇甫湜
辱书,适曛黑,使者立复,不果一二。承来意之厚,《传》曰:“言及而不言,失人。”粗书其愚,为足下答,幸察。
来书所谓今之工文,或先于奇怪者,顾其文工与否耳。夫意新则异于常,异于常则怪矣;词高出众,出众则奇矣。虎豹之文,不得不于犬羊;鸾凤之音,不得不锵于乌鹊;金玉之光,不得不炫于瓦石;非有意先之也,乃自然也。必崔嵬然后为岳,必滔天然后为海。明堂之栋,必挠云霓;骊龙之珠,必锢深泉。足下以少年气盛,固当以出拔为意。学文之初,未自尽其才,何遽称力不能?图王不成,其弊犹可以霸;其仅自见也,将不胜弊矣。孔子讥身不能者,幸勉而思进之也。
来书所谓浮艳声病之文,耻不为者,虽诚可耻,但虑足下方今不尔,且不能自信其言也。何者?足下举进士,举进士者,有司高张科,每岁聚者试之,其所取乃足下所不为者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足下方伐柯而舍其斧,可乎哉?耻之,不当求也;求而耻之,惑也。今吾子求之矣,是徒涉耻濡足也,宁能自信其言哉?
来书所谓汲汲于立法宁人者,在位者之事,圣人得势所施为也,非诗赋之任也。功既成,泽既流,咏歌记述,光扬之作作焉。圣人不得势,方以文词行于后。今吾子始学未仕,而急其事,亦太早计矣。
凡来书所谓数者,似言之未称,思之或过;其余则皆善矣。既承嘉惠,敢自疏怠!复所为,俟见方尽。湜再拜。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得不于犬羊炳:鲜艳,明亮
B.何遽称力不能逮:突然
C.有司高张科格:格律
D.复所为聊:姑且,暂且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未自尽其才以其无礼于晋,贰于楚也
B.在位者之事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C.是徒涉耻濡足也泉涓涓
D.孔子讥身不能者夫庸知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小题3】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足下以少年气盛,固当以出拔为意。(4分) 

(2)耻之,不当求也;求而耻之,惑也。(4分)

【小题4】作者在信中给了李生哪些建议?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