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
袁宏道
庐山之面,在南康,数十里皆壁。水从壁罅出,万仞直落,势不得不森竖跃舞,故飞瀑多,而开先为绝胜。登望瀑搂,见飞瀑之半,不甚畅。沿崖而折,得青玉峡,峡苍壁立,汇为潭,巨石当其下,横偃侧布,瀑水掠潭行,与石遇,啮而斗。不胜,久乃敛狂斜趋,侵其趾而去。
良久月上,枕涧声而卧。一客以文相质,余曰:“试扣诸泉。”又问,余曰:“试扣诸涧。”客以为戏。余告之曰:“夫文以蓄入,以气出者也。今夫泉,渊然黛,泓然静者,其蓄也。及其触石而行,则虹飞龙矫,曳而为练,汇而为轮,络而为绅,激而为霆。故夫水之变,至于幻怪翕忽,无所不有者,气为之也。”客起而谢。
次日晨起,复至峡,观香炉紫烟,心动。僧曰:“至黄岩之文殊塔,瀑势乃极。”杖而往,磴狭且多折,芒草割人面。少进,石愈嵚。白日蒸崖,如行热冶中,微闻诸客皆有嗟叹声。既至半,力皆惫,游者昏昏愁堕,一客眩思返。余曰:“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且而与其死于床笫,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客大笑,勇百倍。顷之,跻其巅,入黄岩寺。少定,折而至前岭,席文殊塔观瀑。瀑注青壁下,雷奔海立,孤搴万仞,峡风逆之,帘卷而上,忽焉横曳,东披西带。
诸客请貌其似。或曰:“此鲛人输绡图也。”余曰:“得其色,然死水也。”客曰:“青莲诗比苏公《白水佛迹》孰胜?”余曰:“太白得其势,其貌肤;子瞻得其怒,其貌骨,然皆未及其趣也。今与客从开先来,欹削十余里,上烁下蒸,病势已作,一旦见瀑,形开神彻,目增而明,天增而朗,浊虑之纵横,凡吾与子数年淘汰而不肯净者,一旦皆逃匿去,是岂文字所得诠也。”山僧曰:“崖径多虎,宜早发。”乃下。夜宿归宗寺。(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或命巾车,或孤舟棹:船桨 《归去来兮辞》
B.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再次 《滕王阁序》
C.一客以文相质:质证,对证
D.诸客请其似貌:描绘
【小题2】下列直接描写瀑布形态的一组是(   )(3分)
①万仞直落,势不得不森竖跃舞 ②不胜,久乃敛狂斜趋,侵其趾而去  
③今夫泉,渊然黛泓然静者,其蓄也。 ④白日蒸崖,如行热冶中 
⑤雷奔海立,孤搴万仞 ⑥一旦见瀑,形开神彻,目增而明
A.②③④B.①②⑤C.②③⑤D.②⑤⑥
【小题3】下面对原文内容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段叙述庐山南康有许多瀑布,万仞直落,很有气势,而开先寺那里的瀑布为最美。作者用拟人手法,描绘了瀑水与石头相咬相斗的情状。
B.有人问袁宏道有关文章之道,他认为文章要蓄势,要有内涵,如同又深又静的泉水;文章又要凭气而出,要有气势,如同瀑布。
C.作者一行人去黄岩峰的文殊塔观瀑,山路难走,又热又累,有客人想要往回走。袁宏道用言语激励他们,使客人勇气倍增,顺利到达文殊塔。
D.有人描绘文殊塔那里的瀑布,说像是鲛人织出的白色丝绸,袁宏道认为这个比喻很妙,但此比喻只描绘出了瀑布的颜色,未描绘出瀑布奔涌的动态情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不胜,久乃敛狂斜趋,侵其趾而去。(3分)
 
②杖而往,磴狭且多折,芒草割人面。(2分)
 
③且而与其死于床笫,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12-17 11:07: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越巫自诡善驱鬼物。人病,立坛场,呜角振铃,跳掷叫呼,为胡旋舞禳之。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死则诿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恒夸人日:“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

恶少年愠其诞,瞷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过,下砂石击之。巫以为真鬼也,即旋而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骇颇定,木间砂乱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复至前,复如初,手粟气慑,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唯大叫以行。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号求救于人,甚哀。

夜半抵家,大哭叩门。其妻问故,舌缩不能言,唯指床曰:“亟扶我寝!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胆裂死,肤色如蓝。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选自方孝孺《逊志斋集》卷六《越巫》)

(注)①坛场:这里指越巫做法事的场所。②角、铃:指越巫做法事时使用的号角和铜铃。③胡旋舞:古代西北民族的舞蹈,这里指越巫做法事时旋转起舞。禳:(向鬼神祈祷)消除灾祸。④赀:同“资”,钱财。⑤瞷:窥探。⑥岑岑:胀痛貌。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病已,馔酒食,持其赀去
(2)夸人曰
(3)前,骇颇定
(4)求救于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死则诿他故/唯大叫
B.为胡旋舞禳/下砂石击
C.恶少年愠诞/妻问故
D.至前/如初
【小题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白话文。
(1)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
(2)即旋而角,且角且走。
【小题4】第二段写越巫三次遇袭的不同反应,其写作特点是
【小题5】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寓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墨宝堂记

苏轼

世人之所共嗜者,美饮食,华衣服,好声色而已。有人焉自以为高而笑之弹琴奕棋蓄古法书图画客至出而夸观之自以为至矣。则又有笑之者,曰:“古之人所以自表见于后世者,有言语文章也,是恶足好?”而豪杰之士,又相与笑之。以为士当以功名闻于世,若乃施之空言,而不见于行事,此不得已者之所为也。而其所谓功名者,自知一官,等而上之,至于伊、吕、稷、契之所营,刘、项、汤、武之所争,极矣。而或者犹未免乎笑曰:“是区区者曾何足言,而许由辞之以为难,孔丘知之以为博。”由此言之,世之相笑,岂有既乎?

士方志于所欲得,虽小物,有弃躯忘亲而之者。故有好书而不得其法,则拊心呕血,几死而仅存,至于剖冢斫棺而求之。是岂有声、色、臭味足以移人哉?方其乐之也,虽其口不能自言,而况他人乎!人特以己之不好,笑人之好,则过矣。

毗陵人张君希元,家世好书,所蓄古今人遗迹至多,尽刻诸石,筑室而藏之,余为记。余,蜀人也,蜀之谚曰:“学书者纸费,学医者人费。”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世有好功名者,以其未试之学,而骤出之于政,其费人岂特医者之比乎?今张君以兼人之能,而位不称其才,优游终岁,无所其心智,则以书自娱。然以余观之,君岂久闲者,蓄极而通,必将大发之于政。君知政之费人甚于医,则愿以余之所言者为鉴。

(注)①此文是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年)任杭州通判时,应张希元之请而作。②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尧帝知其贤德,欲禅让君位于他,许由坚辞不就。③“则椎心”二句,据韦续《墨薮》载:“魏钟繇见蔡邕笔法于韦诞,自槌三日,胸尽青,因呕血。魏世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繇求之,不与。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而得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知一官   效:胜任
B.有弃躯忘亲而之者   驰:向往,追求
C.余为记   属:通“嘱”,嘱咐
D.无所其心智   役:压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言语文章也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B.士方志于所欲得   皆出于此乎
C.古之人所以自表见于后世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君知政之费人甚于医   师道之不传久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讽刺批评了社会上没完没了的相互嘲笑的现象,认为只有像伊尹、吕尚、稷、契一样经营国事,像刘邦、项羽、商汤、周武一样争夺大业,才能免于嘲笑。
B.有些收藏者痴迷到“弃躯忘亲”,有的“椎心呕血”而“剖冢斫棺”,可谓不择手段,用尽心思。他们在书画中所得到的精神享受连他们自己都无以言表,其他人就更无法理解他们内心的那份痴情了。
C.苏轼对张希元提出了期望和警示:从政非同藏书等个人爱好,其对人的伤害要超过行医,关乎芸芸众生的生死祸福,因而更需要如履薄冰。
D.本文名为“记”,但全文以议论为主。第一、二段从世间广泛存在的各个行业之间的偏见切入,转到“收藏”这一行业的苦乐甘甜。最后一段,交代写作原因,并对张希元的行业选择提出告诫。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有人焉自以为高而笑之弹琴奕棋蓄古法书图画客至出而夸观之自以为至矣。
【小题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特以己之不好,笑人之好,则过矣。
(2)所蓄古今人遗迹至多,尽刻诸石,筑室而藏之,属余为记。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