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二)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人也远矣出:超过
B.苏子愀然愀然:忧愁凄凉的样子
C.托遗响于悲风遗响:余音
D.士大夫之族:家族
【小题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寄蜉蝣天地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B.相与枕藉舟中生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哀吾生须臾巫医乐师百工
D.声呜呜然皆出于此乎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相同的一项是(   )
例:其圣人也亦远矣
A.顺流而B.月明星稀,乌鹊
C.幽壑之潜蛟D.于其身也,则师焉
【小题4】对文段(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小题5】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分)
(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2分)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2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04 07:52: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呼,声非加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功在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
嗟乎!师道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吾未见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非加也疾:快,引申为响亮今之众人众人:一般人
B.而江河绝:横渡功在不舍:停止
C.小学而大遗:遗忘士大夫之族:类
D.用心也一:专一驽马十驾:马走一天的路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吾未见明也日与徒上高山
B.师道不传也久矣然后知吾向未始游
C.顺风呼倚歌和之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而耻学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 
A.句读之不知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渺渺兮予怀D.凌万顷之茫然
【小题4】下列句子中,与例句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于其身也,则师焉
A.吾从而B.幽泉怪石,无不到
C.望西山,始指D.攀援而登,踞而遨: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和《师说》都是论说文,为了阐明作者观点,都用了对比论证方法。
B.荀子连用“跂而望”、“登高而招”等五个比喻,反复说明学习的作用。
C.韩愈的“求师问道”,以荀子的观点来审视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D.韩愈将“句读之师”与“问道之师”比较,含重“问道”轻“句读”之意。
【小题6】将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题3分)
(1)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人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镜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不能其意之所欲至矣  致:达到
B.不肖而不能去也   贱:地位低下
C.是故江海者托于船 绝:横渡
D.怨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雠:同“仇”,仇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登高望,太息而叹 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B.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亡何也? 吾还也
C.遂出见之,授以为相 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
D.水广鱼大,君明则臣忠 故木受绳直,金就砺则利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B.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C.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D.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2)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余谪居于黄,过岐亭,见焉适:恰好
B.余既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耸:惊奇
C.见方山子两骑从:带领
D.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使:让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欲此驰骋当世而告成功
B.鹊起前刃若新发
C.因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赢而不助五国也
D.见其著帽原庄宗之以得天下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余既耸然
A.掠江东南去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函梁君臣之首
D.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小题4】下列各项全都是苏轼见到方山子时感到惊异的原因的一组是( )(3分)
①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②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③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④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⑤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⑥  D ③④⑤
【小题5】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方山子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得到乡里的游侠之士的推崇。
B.山里没有人认识方山子。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和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样子相似,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C.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在河北还有田地,收入颇丰,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
D.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但是苏轼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被贬隐居在此或许能遇见他们。
【小题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