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到则草而坐披:分开
B.攀援而登,箕踞而遨:游览,这里指观赏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边界,边际
D.心凝形,与万化冥合释:解除束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作者“宴游西山之乐”的一项是 (3分)
①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②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③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④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⑤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A.①④⑤B.②④⑥C.②⑤⑥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宗元是力主革新的政治家,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感到屈辱、郁闷。这便是他游山玩水、乐而忘返的真正原因。
B.这是一篇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游记,首先记述了游西山以外的山水情况,然后写宴游西山的情况,但总的创作目的是为了突出西山形势高峻的特点。
C.文章多次使用“始”字,是理解文意的关键,构成了行文的线索,表达了对西山宴游的惊喜之情。
D.本文语言、句式多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骈散结合,极显灵动变化之妙。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4分)
译文:  
(2)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3分)
译文:  
(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3分)
译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07 05:04: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兰亭集序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寄所托  因:随着B.得于己 暂:一时
C.感慨之矣   系:附着D.况短随化 修:美好
【小题2】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夫人相与,俯仰一世    ②不能喻于怀
B.①当其欣于遇    ②故列叙时人,录其
C.①人刀俎,我为鱼肉 ②固知一死生虚诞
D.①犹不能不之兴怀 ②不物喜,不以己悲
【小题3】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俯察品类之盛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小题4】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全能表现作者认为人生“痛”的观点的一组是(    )
①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②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③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
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⑤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A.①②⑤B.③④⑥ C.①②⑥D.③④⑤
【小题5】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语段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是一篇书序。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表达了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探求。
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
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综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行文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

①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置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②莆晨起,即科头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倾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睍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页,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③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一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

④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惝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放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意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但为李白妇、太常妻不易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处的词是( )
A.也B.耶C.矣D.焉
【小题2】用“/”给第①段画线句断句。
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
【小题3】从句式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根据本文,作者给书斋取名“醉”的理由是什么?
【小题5】从写作手法角度,简析本文和《项脊轩志》的相同之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复庵记
顾炎武
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数年,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
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伴读。
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西奔,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宫不知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xuàn流泪)然。
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注释】①旧:指明朝。中涓:太监。②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此年明亡。黄冠:代指道士。③方士:古代称从事求仙、炼丹等活动的人。④太华之山:华山。⑤雷首之山:首阳山。⑥揖让:作揖和谦让,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⑦汾:汾水。⑧绵上之山:绵山。⑨宫阙山陵:指明朝故都的皇宫和皇陵。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结庐于西峰之左能够
B.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交往
C.不隶于宫之籍观看
D.之茫茫距离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范君知其必西奔为之奈何
B.介子推从晋公子师道不传也久矣
C.若揖让其间飘飘如遗世独立
D.乃东宫不知之苟非吾之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从京都(指北京)徒步行走到华山当道士
B.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
当李自成挟持太子和另外两个王子离开北京时
C.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
(那就是)伯夷、叔齐采薇充饥而挨饿的地方
D.既反国而隐焉
反叛晋国之后,介子推就隐居在这里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
②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小题5】填空。
(1)与介子推有关的节日叫   。
(2)顾炎武,又称亭林先生,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他有一句名言:“天下兴亡,  。”本文与《游褒禅山记》同属“记”,但本文重在抒情,而《游褒》重在议论。《游褒禅山记》中写道“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可以无悔矣。”
【小题6】作者把范君的华山隐居与伯夷、叔齐的首阳山采薇相比,又由“绵上之山”而想起介子推的故事,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试题。
(1)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第二十四章》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孟子·离娄下·第十九章》
(2)“碰瓷”事件让人避之不迭,帮助人反被冤枉的事情屡见不鲜。许多案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给好心人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心理障碍。
2006年11月20日上午,65岁的徐寿兰在公交车站跌倒受伤被江苏泗阳籍26岁青年彭宇扶起,并送到医院,结果老人说自己是被彭宇所撞,把彭宇告上法庭,索赔13.6万元。
2011年8月16日,天津许云鹤扶违章爬马路护栏摔倒的王老太,被法院判赔10万余元。
2011年12月1日,福州,一名年过六旬的老人不慎摔倒在福建日报社附近的人行道上,随后十多分钟,过往七八个路人都在犹豫该不该帮,后来路人在互相作证的情况下才敢施救。
2012年7月8日上午11时,陕西西安,西安体育学院门口,一位骑自行车的老者突然全身抽搐,连人带车倒在了马路中间,可路边的很多行人只是驻足观看。
2012年8月10日,上海新华路淮海西路口,一老人躺倒在地,满头是血,围观路人无人敢扶,引来骑车经过的一名外国女子破口大骂。
2013年7月24日早上8点,何昌龄与儿子、儿媳到宜宾人民公园的书画室给学生上课,碰见一位八旬老人摔倒并掉进人工湖中,他以21秒的时间把老人成功救起。有人问:“万一那个老人出现意外,老人家属误以为是你把他推下去的怎么办?”何昌龄说:“当时想不了那么多,救人要紧。”
【小题1】孟子的话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主张?(6分)
【小题2】面对社会上层出不穷的“碰瓷”事件,请结合孟子的思想,谈谈你如果遇到类似情况会怎么办,为什么。要求不少于150个字。(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