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选自《左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公寤生,惊姜氏 寤:通“牾”,逆,倒着
B.夫人将启之    启:启发,启迪
C.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遗:遗产
D.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阙:侵损,削减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B.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C.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D.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武姜因此讨厌庄公,偏爱共叔段,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
B.郑庄公先封共叔段于京,又听任共叔段“不度”“收贰以为己邑”,既而“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最后“伐诸鄢”。
C.庄公设下的陷阱,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
D.全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生动,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小题4】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2)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07 02:45: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段一:
、秦围郑,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邻?邻之,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文段二: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荆轲刺秦王》
【小题1】对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   持千金之资物 币:钱财
B.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   谢:感谢   乃引其匕首秦王   提:掷击
C.起不意 卒:最终   群臣之   怪:责怪
D.且君尝为晋君矣 赐:恩惠   厚秦王宠臣 遗:赠送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臣壮也,犹不如人 ②而右手持匕首揕
B.①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    ②其无礼于晋
C.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    ②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①轲自知事不就,倚柱笑 ②夜缒
【小题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八创  邻之,君之薄也
B.使杞子、逢孙、杨孙之    诸侯之列
C.封    晋函陵
D.越国以远 使使以大王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侯、伯是其中爵位。
B.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秦始皇之前的君主的谦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
C.郡县,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D.郎中,指宫中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小题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通过“辞”“许”两个动词,刻画了一个真实生动的烛之武,既有对曾经未得到重用的牢骚抱怨,也能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
B.晋侯忘恩负义,出尔反尔,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墙进行防御。
C.秦武阳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面对秦王他“色变振恐”,作为帮手,差点暴露,未能在荆轲行刺之时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动的失败。
D.荆轲英勇无惧,从容不迫,秦廷行刺,惊险万分,秦王惶急,群臣惊愕失措,荆轲追刺秦王不成,反被秦王击伤,但他英勇无惧,从容不迫,“箕踞以骂”,傲视秦王。
【小题6】翻译下面句子。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初,郑武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 焉。佗邑难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自:“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 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 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小题1】对女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B.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C.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D.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 沿,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
B.“先王”有多种含义,可以指已逝的前代君主,也可以指上古贤明君王,文中是第一种意思。
C.文中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也可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D.古人用干支纪日、纪月、纪年,干是天干,支是地支,文中的“辛丑”是用干支纪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姜氏因为生郑庄公难产受了惊吓,便厌恶郑庄公,喜爱共叔段;欲废长立幼,帮助共叔段夺权。正是她的偏宠偏爱,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
B.共叔段建设城区不按法度,“既而……命西鄙、北鄙 贰于己”“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最后竟公然出兵攻打郑都,夺取王权,是膨胀的私欲使他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
C.郑庄公深藏不露,工于心计。对姜氏和共叔段的图谋不动声色,听之任之,直至养成其恶,便“大义灭亲”。发誓后又和母亲“隧而相见”,入隧而赋,这又暴露了他伪善的一面。
D.本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个性鲜明。写郑庄公主要通过对话正面描写,写姜氏和共叔段的密谋及活动则通过文中其他人物的对话来侧面表现,文字是十分简洁。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2)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杀之。秋九月,楚子围宋。
宋人使乐婴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
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谷,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 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子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陨,又何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先父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微。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 ①犀:申犀,申舟之子。②不谷: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辞。③考死:意为完成使命而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先父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
B.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先父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
C.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先父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
D.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先父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亡也 鄙:以……为边境
B.遂其君命 致:传达
C.筑室,耕者 反:造反
D.敝邑子而食 易:交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舟出访齐国,担心自己路过宋国会被杀是因为他曾在孟诸战役中得罪了宋国。
B.宋被围,求救于晋,晋侯听从伯宗的劝告没有出兵,而是派解扬通知宋国投降。
C.解扬认为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尽管他违背了诺言,楚庄王还是放了他。
D.宋人害怕楚国长期围城,派华元连夜潜入楚营与子反谈判,签订盟约,宋楚讲和。
【小题4】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
(2)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冬,晋文公卒。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文羸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选自《左传》,有删节)

(注)①乘韦:四张熟牛皮。②文赢:晋襄公的嫡母。③眚:过失,过错。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
B.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
C.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
D.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即孟明。“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老子、韩非子等。
B.辛已,干支之一。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干支,可以用来表示年月日时。
C.孤,古代王侯的自称。类似的称谓还有“寡人”等,它们均有自谦之意。
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蹇叔有先见之明。秦穆公在接到杞子密报后,征询蹇叔的意见。蹇叔明确指出举兵攻郑只会劳而无功,而且秦国将在崤山大败。
B.弦高是一位爱国商人。他表面上主动犒劳秦军,表达恭敬服从之心;暗地里火速派人将秦军要攻打郑国的消息告诉郑国国君。
C.皇武子擅长辞令。郑穆公觉察到杞子等人的阴谋,派皇武子前去处理。皇武子通过恰当的外交语言,成功地让杞子等人离开。
D.秦穆公虽刚愎自用但知错能改。对于曾被晋国俘获的位将领,秦穆公没有因为他们打了败仗而治他们的罪,反而是主动承认自己的过错。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