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选自《左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公寤生,惊姜氏 寤:通“牾”,逆,倒着
B.夫人将启之    启:启发,启迪
C.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遗:遗产
D.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阙:侵损,削减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B.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C.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D.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武姜因此讨厌庄公,偏爱共叔段,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
B.郑庄公先封共叔段于京,又听任共叔段“不度”“收贰以为己邑”,既而“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最后“伐诸鄢”。
C.庄公设下的陷阱,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
D.全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生动,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小题4】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2)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07 02:45: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上文选自《左传》,它与《公羊传》、《___________》并称为“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若不秦___________     (2)失其所_____________
【小题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①吾还也/昭王之不复,君问诸水滨
②若不阙秦,将取之/用亡郑以陪邻
A.两个“其”相同,两个“焉”也相同
B.两个“其”不同,两个“焉”也不同
C.两个“其”相同,两个“焉”不同
D.两个“其”不同,两个“焉”相同
【小题4】分条概述烛之武劝退秦师的理由。
【小题5】上文篇幅虽然短小,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请结合文章简析这个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刻其桷,非礼也。御孙谏曰:‘臣闻之,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先君有共德而纳诸大恶,无乃不可乎?’”“共”字,《经典释文》无音,而世人乃并读为“恭”。余窃以为非。或有疑之者,余曰杜注“先君有共德”句,云“以不丹楹刻桷为共”,盖言世之诸侯,无丹楹刻桷者,故云“共”也。若读为“恭”,则其义不可通矣。况《释文》无音,果何所据而平读?后见司马公《传家集·训俭篇》云:“御孙云:‘俭,德之共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观此,可以证余之说矣。

②近读顾仲恭《炳烛斋随笔》,而“共”之义益明。其言云:“共之为义,盖言诸德共出于俭,俭一失,则诸德皆失矣。今请得申其说,假如为人上者而知俭,则樽节爱养,自不伤财害民,是俭有当于仁也;为人下者而知俭,则制节谨度,自不至纳贿窃帑,是俭有当于忠也。就士庶论,不俭者,必多方奔走以谋生,俭则身常闲而心常逸,岂非善自为谋,是俭有当于智也。不俭者,或多方谄媚以规利;俭则闭门无事,耻辱自远,是俭有当于义也。谨服先畴,菽水可以尽欢,是俭有当于孝也。有遗业可以处子孙,且有遗法可以教子孙,是俭有当于慈也。衣食所余,可以济亲友之急困者,是俭有当于睦姻任恤也。凡人生百行,未有不须俭以成者,谓曰‘德之共’,不亦信乎!”

(注)①丹楹刻桷:漆红的柱子和雕刻精美的椽子。形容建筑物的精美壮观。②樽节:节省。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哉B.乎C.欤D.也
【小题2】第①段中的“司马公”指的是 (填写人物姓名)。
【小题3】对第①段画线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引经据典,增加了论证的权威性。
B.这句话自然交待了作者所要批驳的靶子。
C.这句话的内容是本文所探讨问题的出处。
D.这句话开宗明义,突出文章节俭的主旨。
【小题4】作者认为“德之共”之“共”应读gòng而不读“恭”(gōng)的依据是什么?请逐条概括。
【小题5】第②段所引顾仲恭《炳烛斋随笔》的一段话,可单独成文看。请简要评析这段文字的论证特色。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名词作状语 表时间)缒而出
B.晋函陵(驻军)
C.行李(包裹)之往来,共其乏困
D.若不秦(侵损、消减)
【小题2】下列叙述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D.烛之武说秦国退兵的理由一共有一条。
【小题3】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与“济而设版焉”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缒而出,见秦伯B.越国以鄙
C.既封郑,又欲肆其西封D.进斗金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①管:钥匙。②孟明、西乞、白乙:秦国三个将领的名字。③中寿:七十岁。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蹇叔之子师     与:参加,参与
B.轻则寡谋,无礼则 脱:轻慢
C.郑商人弦高将于周 市:做买卖
D.则束载、兵、秣马矣 厉:鼓励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 且行千里,谁不知
B.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 郑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
C.左右免胄下 勤无所,必有悖心
D.劳师袭远,非所闻也 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小题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预示秦军此次出师必败的一项是(   )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②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③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④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⑤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⑥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蹇叔是作者笔下的正面形象。劝谏见其深谋远虑,哭师见其忠愤满腔。送子“与师”时他指出秦师此行不败于郑而败于晋,可见其老谋深算。
B.秦穆公得到杞子密报,为野心所驱使,失去了正确判断形势的能力,虽然蹇叔多方劝谏,他一点也听不进去,刚愎自用,自作主张而出师。
C.当时,周大夫王孙满还小,看到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的现象,就向当时的秦军统帅说:轻狂就少谋略,不讲谋略,军队就会招致失败。
D.郑国商人弦高在滑地与秦师不期而遇。于是,他就以犒师为名,上前致辞,句句是欢迎的话,处处有弦外之音,暗示郑国已做好了战争准备。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赵盾、士季①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②,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犹不改。赵盾骤谏,公恶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灵公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灵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獒,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赵盾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为公甲③,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赵盾未出境而反。大史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赵盾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①赵盾,晋国正卿。士季,名会,晋国大夫。下文中的鉏麑、提弥明、灵辄、赵穿均为人名。②三进:向前走了三次。溜:屋檐下滴水的地方。③为公甲:做了晋灵公的武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鲜有终  克:能够。
B.其右提弥明知之,登  趋:奔向。
C.提弥明之  死:为……死。
D.书法不 隐:隐讳。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赵盾是“古之良大夫”的一组是
①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②犹不改,赵盾骤谏
③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④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⑤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⑥赵盾未出境而反
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季等人对晋灵公不行君道感到忧虑,决定进谏。士季进谏时,引用经典,希望晋灵公能改过向善,以对国家有利。
B.提弥明发现晋灵公的阴谋后,以遵守君臣之礼为由让赵盾离开。晋灵公唤出猛犬去咬赵盾,企图置赵盾于死地。
C.赵盾在首山打猎时救济了灵辄。后来,在晋灵公谋害赵盾时,灵辄知恩图报,倒戟抵御晋灵公的士兵,使赵盾得以脱险
D.孔子欣赏董狐,肯定他是一个良史;但又认为赵盾不应该蒙受弑君的恶名,对他的遭遇寄予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