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召 悔
曾国藩
贤与不肖之等奚乎?视乎改过之勇怯以为差而已矣。日月有食,星有离次。其在于人,言有尤,行有悔,虽圣者不免。改过什于人者,贤亦什人;改过佰于人者,贤亦佰于人。尤贤者,尤光明焉;尤不肖者,怙终焉而已。
人之生,气质不甚相远也,习而之善,既君子矣。其有过,则其友直谏匡之。习而之不善,既小人矣。其有过,则其友多方之。兹贤者所以愈贤,而不肖者愈不肖也。
吾之友有某君者,余曰:“子与某相好不终,是子之失德。子盍慎诸?”又有某君毖余曰:“闻子试于有司,则尝以私于人,是大不可。”二子者之言,卒闻之,若不于吾志。徐绎之,彼无求而进逆耳之言,诚敬我也。既又自省:吾之过,其大者视此或倍蓰,而其多或不可枚数。二子者,盖举一隅也,人苦不自知耳。先王之道不明,士大夫相与为一切苟且之行,往往陷于大戾,而僚友无出片言相质确者。而其人自视恬然,可幸无过。且以仲尼之贤,犹待学《易》以寡过,而今日无过,欺人乎?自欺乎?自知有过而因护一时之失,展转盖藏,至滔滔天之奸而不悔,斯则小人之不可近者已!为人友而隐忍和同,长人之恶,不又谐臣媚子之亚也。《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余故笔之于册以备观省且示吾友能为逆心之言者。
(摘自《曾国藩文集》,略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与不肖之等奚乎判:区别
B.则其友多方之文:掩饰
C.吾之友有某君者,余曰毖:告诫
D.若不于吾志逊:比不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贤亦什人青,取之
B.则其友直谏匡之久之,能足音辨人
C.闻子试于有司客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徐绎之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小题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余故笔之于册以备观省/且示吾友能为逆心之言者。
B.《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余故笔之/于册以备观省/且示吾友/能为逆心之言者。
C.《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余故笔之于册以备观省/且示吾友能为逆心之言者。
D.《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余故笔之/于册以备观省/且示吾友/能为逆心之言者。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 视乎改过之勇怯以为差而已矣。 (4分)
(2) 人之生,气质不甚相远也,习而之善,既君子矣。(4分)
(3) 子与某相好不终,是子之失德。子盍慎诸? (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19 09:11: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卫将军文子问于子贡曰:“吾闻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导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盖入室升堂者,七十有余人,其孰为贤?”子贡对以不知。文子曰:“以吾子常与学,贤者也,不知何谓?”
子贡对曰:“贤人无妄,知贤即难。故君子之言曰:智莫难于知人,是以难对也。”文子曰:“若夫知贤,莫不难。今吾子亲游焉,是以敢问。”子贡曰夫子之门人盖有三千就焉赐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故不得遍知以告也。”
文子曰:“吾子所及者,请问其行。”子贡对曰:“能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夫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若逢有德之君,世受显命,不失厥名。以御于天子,则王者之相也。
“不迁怒,不深怨,不录旧罪,是冉雍之行也。孔子告之以《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恭老恤幼,不忘宾旅,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之行也。孔子因而语之曰:‘好学则智,恤孤则惠,恭则近礼,勤则有继。尧舜笃恭以王天下。’其称之也,曰‘宜为国老’。
“齐庄而能肃,志通而好礼,傧相两君之事,笃雅有节,是公西赤之行也。孔子语人曰:‘当宾客之事,则达矣。’谓门人曰:‘二三子之欲学宾客之礼者,其于赤也。’
“满而不盈,实而如虚,过之如不及,先王难之。博无不学,其貌恭,其德敦;其言于人也,无所不信;其桥大人也,常以浩浩,是以眉寿,是曾参之行也。孔子曰:‘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中夫四德者也。’以此称之。
文子曰:“吾闻之也,国有道则贤人兴焉,中人用焉,百姓归之。若吾子之论,既富茂矣,一诸侯之相也。抑世未有明君,所以不遇也。”
子贡既与卫将军文子言,适鲁见孔子曰:“卫将军文子问二三子之于赐,不一而三焉,赐也辞不获命,以所见者对矣。未知中否,请以告。”
孔子曰:“言之乎。”子贡以其辞状告孔子。子闻而笑曰:“赐,汝次焉人矣。”
【注】①子贡是端木赐的字,端木赐复姓端木,名赐。②冉雍,名仲弓。③眉寿:长寿。因人老会长出长眉毛,故称眉寿。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曰/夫子之门人/盖有三千就焉/赐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故不得遍知以告也
B.子贡曰/夫子之门/人盖有三千就焉/赐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故不得遍知以告也
C.子贡曰/夫子之门人/盖有三千/就焉赐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故不得遍知以告也
D.子贡曰/夫子之门/人盖有三千/就焉赐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故不得遍知以告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子是卫将军的字,子贡称呼卫将军“文子”,表示尊重;古人对人自称名字表示谦虚,如文中“赐也辞不获命”的“赐”为子贡谦称。
B.《诗》《书》是《诗经》《尚书》的简称,它们与《中庸》《周易》和《春秋》五本书合称为“五经”,是儒家经典著作。
C.傧相,亦作“摈相”, 古时称替主人接引宾客和赞礼的人,郑玄注释《周礼秋官·司仪》有“出接宾曰傧,入赞礼曰相”。
D.“孝悌”,孝,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孝敬;悌,敬爱兄长。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 “仁”的根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文子孔子学有所成的七十多弟子中“其孰为贤”的询问,子贡认为贤能的人没有妄行,了解贤人就很困难,所以他不好回答这个问题。
B.通过子贡回答文子的话,我们可以看出,颜渊能成为君王的辅佐,冉求能成为卿大夫,    公西赤精通外交礼仪,而曾参四德具备。
C.文子认为,子贡所说到的孔门弟子都可做诸侯的辅佐,但当时世上没有明君,他们不得任用,文子为他们感到惋惜与不平。
D.本文主要是卫国将军文子与孔子弟子子贡的对话,子贡有重点地对孔门几位弟子的操行进行了评价,得到了孔子的认可。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讽诵崇礼,行不贰过,夫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
⑵吾闻之也,国有道则贤人兴焉,中人用焉,百姓归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五代史记一行传叙
(宋)欧阳修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乱世,而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坏,至于如此;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洁身自负之士,嫉世远去不可见者。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泯没而无闻。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处乎山林而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①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曰郑遨、张荐明。
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
苟利于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
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于此之时,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者,犹或有之。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
作《一行传》。
【注】①俛:同“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当时可道者何少也怪:对……感到奇怪
B.风俗坏隳:毁坏
C.必有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负:辜负
D.处乎山林而麋鹿群:与……为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乱世    青取之于蓝而青
B.嫉世远去不可见者 与战胜得者,其实百倍
C.泯没而无闻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
D.吾得二人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行传》是欧阳修修著的史书《新五代史》中的一个合传,记载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五代史记一行传叙》是这个合传的序。
B.序文的第一节是这篇序的主体,交代作传的缘由。作者先感叹五代之乱,又感叹忠臣义士之少,但坚信必有节义之士,尽管搜寻困难,但终有所获。文字迂回曲折,层层深入。
C.从第二节起,作者分别记载了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有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郑遨、张荐明,有坚守道义的石昂,有宁死不屈的程福赟,有恪守孝悌之道的李自伦。
D.欧阳修对于四个传主的叙述,方式富于变化,但有一个句式“吾得一(二)人焉”却四次反复使用,以反映搜求不易。叙述、评议和感喟交织在一起,回环往复,令人回味无穷,深得太史公笔法神理。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5分)
(2)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2分)

同类题3

问 说(节选)
(清)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学无以疑致:招致,取得
B.之而不愿问焉忌:避免 戒除
C.不如己者,之而不屑问焉轻:轻视
D.理有未安,妄以臆度:揣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问焉求一得问之人试其能
B.贤己者,问焉以破其疑取其有益身而已
C.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D.好学不勤问所谓交相问难,审问明辨之也
【小题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一组是 ( )
①非问无以广识 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③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 ④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⑤智者千虚,必有一失   ⑥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A.②③④B.①③⑤C.①②⑥D.④⑤⑥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3分)
译文:
(2)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3分)
译文:
(3)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2分)
译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宗子相集》序

(明)王世负

呜呼!此广陵宗臣子相之诗若文。武昌吴国伦传之,而吴郡王世贞为之序,曰:昔在建安,二曹龙奋,公转角立。爱至潘陆衍藻,太冲修质,沈宋丽尔,必简岳岳,李杜并驱,龙标脱衔。古之豪杰于辞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气有所不相入相为用,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日,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子相抉吴生暨天目徐生来。子相才高而气雄,自喜甚,尝从吴一再论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归而淫思竟日夕,至喀喀呕血也。当其所极意,神与才傅,天窍自发,叩之冷然五声,而诵之爽然风露袭于腋而投于咽,然当其所极意而尤不已,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者,亦间离得之。夫以于之材,然不敢尽斥矩镀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曰宁瑕无碱。余则无以子相也。诸善子相者,谓子相超津筏而上之;少年间是非子相者,谓子相欲途津而弃其筏。然雅非子相指也。充吾结撰之思,际吾才之界,与物境会。境合则吾收其全瑜,不合则吾姑取其瑜而任瑕。字不得句,句不得累篇,吾时时上弱,以次驰天下之中下者,有一不胜,而无再不胜,如是耳。今其篇章其在,即使公、太冲、必简、龙标小自贬损,而附于诸贤之骥,子相甘之哉。

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县是不朽矣。

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善文士无毛发之用。子相独不然。为考功郎有声,以不能附会,非久出参藩落。属有岛寇事,在席吏民,调兵食,规摹一方冠。既又佐其案为儒生师帅。比死,家祀而人哭之,则子相居恒不铎,谓:“麒麟风皇,宁能并鸡犬用乎?不得之,不能为圣世。吾厌吾鸡犬,行去矣!”于鳞大赏之,为诗曰:“一为麟风言,三叹加飨食。”其曾偶持论若此。

(选自《弃州山人四部稿》,有期节)

(注)①宗子相:宗臣(1525-1560),字子相,与李攀龙(字于鳞)、王世贞、吴国伦等六人合称明代“后七子”。②矩钱:犹规则、法度。③碱:似玉的石头。④考功郎:吏部官员。⑤参:这里指担任布政参议。⑥岛寇事:指倭寇侵扰福建沿海。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气有所不相入相为用。 至无所见犹不欲归
B.夫以于鳞材  夫人相与
C.与物境会  不赂者路者丧
D.规摹一方冠  君我呼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赤壁赋》中的文字,完成各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加横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破荆州(当) 望武昌(向东,朝东)
B.渔樵于渚之上(江边)  举樽以相属(葫芦)
C.寄蜉蝣于天地(一种小飞虫,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知不可乎得(数得,即多有所得)
D.驾一叶之舟(形容船小) 江陵(向下)
【小题2】与“何为其然也”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托遗响于悲风
B.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C.而今安在哉
D.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小题3】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客人从跟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消云散。
D.这段文字写曹操击走刘备,攻破荆州,又率领浩浩荡荡的军队沿江而下,战舰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目的是赞扬曹操。
【小题4】翻译文言句子。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