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4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山川相(同“缭”,连结,盘绕)何为其也(这样)
B.一世之雄也(本来)飞仙以遨游(持,带。这里意为偕同)
C.而莫消长也(终究)则天地不能以一瞬(曾经)
D.其破荆州(当)杯盘狼籍(凌乱的样子)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哀吾生须臾不知东方既白
B.今安在哉耳得之为声
C.知不可骤得相与枕藉舟中
D.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托遗响悲风
【小题3】下列各句特殊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何为其然也
A.此非曹孟德之诗乎B.客有吹洞箫者
C.游于赤壁之下D.而又何羡乎
【小题4】下列对这几段文字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客”举曹操之例,表述英雄人物不能与天地共存,并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深切感慨。这些感慨为下文苏子心志的表白作了铺垫。
B.选文第二段中,作者借用江水、明月这些自然意象,阐述事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二重性。
C.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D.结尾“不知东方之既白”体现了作者“悟透而喜,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相与枕藉乎舟中”看似洒脱,实则暗示作者心中仍存有那挥之不去的烦闷心理。
【小题5】翻译划线句子(6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分)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24 07:30: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深林,回溪穷:穷尽
B.望西山,始指之异:使……奇特
C.踞而遨箕: 像簸箕一样
D.故为之文以志:记
【小题2】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知日入。
A.属予作文以记B.扣舷而歌
C.岂他人过哉D.夫庸知其年先后生于吾乎
【小题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作者以“上”“入”“穷”加上“无远不到”,具体而又概括地写出了自己的行踪;“坐”“醉”“卧”“梦”“觉”“起”“归”等一系列动词的连用,其目的为了表现自己被贬后能够游山玩水忘却忧愁的愉快心境。
B.第二段中,作者以“过”“缘”“斫”“焚”四字领起四个短句,以排比句式,构成了一种急促之势;“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八字,写出了身登目游的过程;并从西山之高、西山所见之广、西山有众山拥戴之势等方面来描写西山。
C.文中“始得”二字,暗含了初次遭遇西山,透露出偶然而又惊喜的心情。作者之所以认为“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在西山风光的饱览之中领悟到了它与作者所追求的精神世界的契合点,即山的高大——人格精神的傲然独立。
D.本文极见字句烹炼之功。以句言,骈散结合而又句式多变,极尽灵动矫变之妙;以用字言,写山容水态的“幽泉怪石”“岈然”“洼然”“若垤”“若穴”“萦青绕白”“苍然暮色”,形象精炼。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慈父见——背离、抛弃B.则告诉不许——报告、申诉
C.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D.臣微志——听从
【小题2】下列各组包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臣进退,实为狼狈/鹏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B.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其身也,则耻师焉。
C.臣具表闻/仆口语遭此祸
D.臣少仕伪朝/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小题3】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李密的《陈情表》中的“情”可以作如下注解: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B.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有意寻找借口,从而避免了可能招致的横祸。
C.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李密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D.《陈情表》本于宗法人伦之至常,措词委婉,无一字虚言藻饰,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向为人所传诵。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书《秦风•蒹葭》三章后

①嘉靖戊申,秋七月二十五日夜,雷雨大作,万艘震荡。平明开霁,则河水增高四五尺矣。余与褚生泛小初,如陈渡,临流歌啸,渺然有千里江湖之思。因咏《秦风•蒹葭》三章,则宛如目前风景,而所谓伊人者,犹庶几见之。

②且秦时风俗,不雄心于戈矛战斗,则痒技于猃歇射猎。至其声利所驱,虽豪杰亦且侧足于寺人、媚子之间,方以为荣而不知愧。其义士亦且沈酣豢养,与君为殉而为可赎。 盖靡然矜侠趋势之甚矣。

③而乃有遗世独立,澹乎埃瑾之外若斯人者,岂所谓一国之人皆若狂,而此其独醒者欤?抑亦以秦之不足与,而优游肥遁,若后来凿坏、羊裘之徒者,在当时固已有人欤?

④余独惜其风可闻而姓名不着,不得与凿坏、羊裘之徒并列隐逸传。然凿坏、羊裘之徒以其身而逃之,《蒹葭》伊人者乃并其姓名而逃之,此又其所以为至也。

⑤噫嘻!士固有不慕乎当世之荣,而亦何心于后世之名也哉?因慨然为之一笑,遂书以示褚生。

(选自明唐顺之《荆川先生文集》)

(1)《秦风•蒹葭》中的“风”指的是一地的  
(2)对第②段划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概世上同情侠士的趋势越来越颓废了!
B.大概世上夸耀侠士的风气越来越盛行了!
C.大概世上夸耀侠士的风气越来越堕落了!
D.大概世上同情侠士的风气越来越风靡了!
(3)文中列举秦时风俗的目的是什么?
(4)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5)纵观全文,概括唐顺之“书以示褚生”的意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去。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寐,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巉岩:高峻险要的岩石。②披蒙茸:披,分开。蒙,覆盖。茸,这里指杂草。③冯夷:传说中的水神。④玄裳缟衣:玄,黑中带红。缟,白色。裳,下衣。衣,上衣。⑤畴昔:过去,以前。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客予过黄泥之坂从:跟随
B.顾所得酒乎安:哪里
C.掠予舟而西也西:西方
D.道士笑顾:回头
【小题2】下列划线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将归临皋②渔嶕江渚之上
B.①今薄暮,举网得鱼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
C.①江山不可复识矣②固一世之雄也,今安在哉
D.①待子不时之需②举匏樽相属
【小题3】对文中“玄裳缟衣”的“孤鹤”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象征身遭贬谪、孤独寂寥的作者本人。
B.象征作者出世的理想。
C.象征因“客去”而感觉孤寂的作者。
D.象征作者“羽化”的游仙思想
【小题4】对本文中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二段中“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一句,既是写实,又多少带有作者对人世沧桑的慷慨。
B.文中的“孤鹤”和“道士”是以不同形象出现的同一对象。
C.本文中道士化鹤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在出世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赤壁赋》中“苏子”的议论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的思想。
D.本文和《赤壁赋》都表现出一种消极和虚无的思想,这正是作者的思想局限造成的。
【小题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译文: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