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市声说
(清)沙张白
鸟之声聚于林,兽之声聚于山,人之声聚于市。是声也,盖无在无之。而当其所聚,则尤为庞杂沸腾,令听者难为聪焉。今人入山林者,闻鸟兽之声,以为是天籁适然,鸣其自乐之致而已。由市声推之,乌知彼羽毛之族,非多求多冀,哓哓焉炫其所有,急其所无,以求济夫旦夕之欲者乎?
京师土燥水涩,其声噌以吰。鬻百货于市者,类为曼声高呼,夸所挟以求售。肩任担负,络绎孔道,至于穷墟僻巷,无所不到。传呼之声相闻,盖不知几千万人也!祁寒暑雨,莫不自晨迄暮,不肯少休,抗喉而疾呼,以求济其旦夕之欲耳!
苟谓鸟之呼于林,兽之呼于山者,皆怡然自得,一无所求,而人者独否,是天之恩勤群类,予以自然之乐者,反丰于物而靳于人,此亦理之不可信者也。然使此千百万人者,厌其勤苦,且自悔不鸟兽若,尽弃其业而他业焉,将京师之大,阒然寂然,不特若曹无以赡其生,生民之所需,畴为给之?此又势之必不可者矣。顾使其中有数人焉,耻其所为,而从吾所好,则为圣贤,为仙佛,为贵人,为高士,何不可者。吾惜其自少至老,日夕为抗喉疾呼,而皇皇于道路以死者。甚矣,市声之可哀也。
虽然,市者,声之所聚;京师者,又市之所聚也。揽权者市权,挟势者市势,以至市文章,市技艺,市恩,市谄,市诈,市面首,市颦笑:无非市者。炫其所有,急其所无,汲汲然求济其旦夕之欲,虽不若市声之哓哓然,而无声之声,震于钟鼓矣。甚且暮夜之乞怜无声,中庭之相泣有声,反不若抗声疾呼者之为其事而不讳其名也。君子之所哀,岂仅在市声也哉!
嗟乎!有凤凰焉,而后可以和百鸟之声;有麒麟焉,而后可以谐百兽之声;有圣人焉,而后能使天下之人之声皆得其中,终和且平,而无噍杀嚣陵之患。四灵不至君子之所为致慨也若曰厌苦人声而欲逃之山林以听夫无所求而自然之鸣焉是鸟兽同群而薄斯人之吾与也
注 ①恩勤:父母抚育子女的恩情和辛劳。此作“厚爱”解。②面首:男宠,男妾,男妓。③四灵:古以龙、凤、龟、麟称“四灵”。四灵出,兆示吉祥清明之世。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多求多 冀:希望
B.络绎孔道孔道:大道
C.反丰于物而于人靳:吝啬
D.而后可以百鸟之声和:应和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在首段提到鸟声、兽声、人声的分辨,其实只是虚晃一笔,引起读者的兴趣而已。
B.作者认为京师里一桩桩买卖虽不像“鬻百货”者曼声高呼,使人失“聪”,吵得心烦,但是这种无声之声,比钟鼓之声还要震撼人心。
C.文章从“声”说起,然后切入“市”,全文围绕“市声”展开,主要是为街市中的各种叫卖声感到痛惜。
D.本文几乎没有一句声色俱厉、奋臂激昂的语言,但忧愤之情、悲慨之心在平淡、客观的语调中毕显。
【小题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四灵不至君子之所为致慨也若曰厌苦人声而欲逃之山林以听夫无所求而自然之鸣焉是鸟兽同群而薄斯人之吾与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特若曹无以赡其生,生民之所需,畴为给之?此又势之必不可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炫其所有,急其所无,汲汲然求济其旦夕之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参考译文
禽鸟的声音聚集在森林,野兽的声音聚集在山间,人的声音聚集在城市。这声音,无所不有。而当这些声音聚集在一起时,则尤其庞杂沸腾,让听的人很难分辨出哪是鸟声,哪是兽声,哪是人声。现在进入山林的人,听到鸟兽的声音,认为这自然界的声响正当如此,是为自己的欢乐而鸣叫所致罢了。从城市的声音推测它,怎么知道那些鸟儿不是有很多的要求和希望,大声鸣叫着炫耀它们拥有的,为它们所缺少的而焦急,来谋求那些每天需要的东西呢?
京师土壤干燥,河水苦涩,这里的声音宏大。在市场上卖百货的人,大多会大声高呼,夸奖携带的商品希求出售。背着挑着货物的,在大道上络绎不绝,至于穷苦的故城偏僻的小巷,没有他们不去的地方。呼喊的声音互相都能听到,真不知道有几千万人啊!严冬酷暑雨季,无不从早到晚,不肯稍有休息,扯着嗓子大声呼喊,来谋求那些每天需求的东西啊!
如果说鸟在森林中呼叫,野兽在山中呼叫,都是怡然自得,一无所求的话,而人唯独不是这样,这是上天在厚爱各种生物,给以的天然乐趣,反而是对动物丰厚而对人吝啬,这也是不可信的道理。然而假使千百万人憎恶他们的勤苦,并且懊恼自己不如鸟兽,都放弃自己的职业而从事其他的事务,把大大的京城弄得空荡荡寂静无声,不只是你们没有用来供养自己生存(的东西),就是老百姓生存需要的,(又有)谁来供给呢?这又是势必不可行的事。而假使这里有几个人,认为自己做的事是耻辱的,顺从自己的喜好,那就修习圣贤之道,修习仙佛之道,修习贵人之道,修习高士之道,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我为他们从小到老,早晚放开喉咙大声疾呼,却彷徨不安地死在道路上而哀伤。街市中的叫卖声太令人痛惜了啊。
虽然这样,市场是声音聚集的地方;京师,又是市场聚集的地方。掌握权利的卖权利,依仗势力的卖势力,以至于卖文章,卖技艺,卖恩惠,卖谄媚,卖欺诈,卖姿色,卖笑:没有不卖的。炫耀他拥有的东西,为他缺少的东西而焦急,心情急切地谋求他每天需要的东西,虽然不像市场上的声音那样喧闹嘈杂,但是无声之声,比钟鼓之声还要震撼人心。甚至暗中求人怜悯帮助没有声音,在庭中哭泣有声音,反而不如放开喉咙大声疾呼的人为自己的事情而不隐瞒自己的名字。君子痛惜的,哪里仅仅是叫卖声啊!
唉!有凤凰在这里,然后能使百鸟之声和谐;有麒麟在这里,然后可以使百兽之声和谐;有圣人在这里,然后能使天下人的声音都发自内心,始终和谐,而没有声音急促喧嚷(可能引发)的祸患。像龙、凤、龟、麟四灵不降临,君子能做的就是表达感慨了。如果说对人声厌烦以为苦事,而想逃到山林里去,来听那种一无所求而自然的鸟鸣之声,这是与鸟兽同群,并轻视这些百姓与我靠近啊。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25 08:41: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说,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小题1】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构兵:交战。
B.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  指:指向,意向。
C.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则不可     号:指所用的提法。
D.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 接:交接,交往。
【小题2】下列对选文加横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 ,是战国时候宋国的著名学者,先秦儒家“宋尹学派”的代表人物。跟孟子、尹文子、彭蒙、慎到等人同时倡导上下均平,反对战争。
B.三军,这个说法起源于春秋时期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个兵种,这与现代陆、海、空三军的实质意义完全不同。
C.“先生之志则大矣”的“志”,即心之所向、心意。对宋 的心意,孟子是肯定的。他反对的是宋 打出的名号:利。这是宋 游说秦楚之王的理据。
D.仁义,本意为仁爱与正义。这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做大臣的依循仁义的原则侍奉国君,做人子的依循仁义的原则来侍奉父亲。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楚两国交战,宋 将要去制止。宋 已经做好了两手准备:先去谒见楚王,游说他让他停止战争;假如楚王不高兴,就去谒见秦王,游说他让他停止战争。
B.孟子在石丘遇见了宋 ,很自然地问宋 将到什么地方去。孟子关注的不是宋 抽象的游说这种行为,也不是制止战争这种目的,而是进行游说的具体方式和理据。
C.根据孟子的观点是:即便宋 游说秦楚之王成功地制止了战争,那也有一个严重的弊害,就是败坏了世人的心术。显然,孟子比宋 考虑得深远。
D.孟子把仁义张扬为私利之上更高的价值,背后虽然摆脱不了君臣父子的传统观念,却可以启发我们省察惟利是图这种价值观念以及人生追求的社会弊害,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小题4】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说,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2)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攻宋。子墨子闻,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节选自《公输》)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子杀之愿:希望
B.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C.吾义不杀人固:坚决
D.然胡不乎已:停止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将攻宋 扶苏数谏故
B.子墨子闻辍耕垄上
C.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
D.知不争鸣之不能通其意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热心救世,反对战争。在得知楚将攻宋的消息后,为阻止战争爆发,昼夜兼程,不辞辛劳,赶到楚国进行劝说。
B.墨子辩术高明。他先言其他,诱使公输盘落入圈套,然后一针见血,从几个方面批驳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C.公输盘在墨子的劝说下,明白了攻宋将使自己陷入不义的境地,于是听从了劝说,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D.这段文字以对话为主,语气时缓时急,语言长短交错,富于表现力,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小题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2)胡不见我于王?
【小题5】课内翻译: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颜洞记
徐霞客
临安府颜洞凡三,为典史颜姓者所开,名最著。余至滇省,南抵临安府。城南临泸江。此江西自石屏州异龙湖来,东北穿出颜洞;而合郡众水,亦以此洞为泄水穴也。
于是觅一导游者于城东接待寺。颜洞大道,当城而南,渡泸江桥。导者从寺前小路东北行,遂不得渡泸江,东观三溪会合处。渡赛公桥,上山,为金鸡哨。哨南泸江会诸水,由此东入峡。峡甚,水倾其中,东抵洞口尚里余。望洞顶石崖双劈,如门对峙,洞正透其下,重冈回夹之,不可得见。
求土人导入,皆曰:“水涨流急此非游时若两月前水涸可不桥而入今即有桥亦不能进况无桥耶!”桥非一处,每洞中水深处,辄架木渡。
往例按君来游,架桥费且百金,他费亦百金。土人苦之,乘普酋兵变,托言洞东即阿迷境,叛人尝出没此,遂绝官长游洞者。余必欲一至洞门,土人曰:“须渡江南岸,随峡入,所谓泸江桥大道也。”始悔导者误,乃舍水洞,觅南明、万象二陆洞。
从哨东下坡,复上山登顶。东瞰峡江环峡东入,洞门即在东峡下。
余所登山处,正与其上双崖平对,门犹为曲掩,但见峭崖西向,涌水东倾,捣穴吞流之势,已无隐形矣。东北三里,逾岭脊下山,抵峡中。稍南上,洞门廓然,上大书“云津洞”,盖水洞中门也。游颜洞以云津为奇:从前门架桥入,约四五里,暗中傍水行,中忽辟门景,其上又绝壁回环,故自奇绝。余不能入其前洞,遂瞰洞下。
下临水湄,径之,水阔三丈,洞高五六丈,而东西当门透明处,径可二十丈。但水所出入,直逼外壁,故非桥莫能行。出水西穴,渐暗不可远窥;东为水入穴处,稍旁拓,隔水眺之,中垂列乳柱,缤纷窈窕。复上出洞外,上眺东南北三面,但环壁无可上。仍西出旧道,北上山。东一里,逾岭,已东壁回环上。其地南北各起层峰,石崖时突,万象洞即在北崖上,导者妄谓在南崖下。直下者一里,抵南崖。一洞东向,高四丈,水从中涌出,两崖角起,前对为峡,水出洞破峡,势极雄壮,盖水洞后门也。
又东二里,执途人问之,万象洞在西北岭上。余欲更至洞门,晚色已合,去宿馆尚十里。念此三洞,慕之数十年,趋走万里乃至,而叛彝阻之,太阳促之,导人又误之,生平游屐,斯为最厄阻碍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洞大道,当城而南循:顺着,沿着
B.峡甚,水倾其中逼:迫近,接近
C.中忽辟门景延:引进
D.已东壁回环上陟:登,升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架木渡常身翼蔽沛公
B.始悔导者误谁大王为此计者
C.遂瞰洞下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D.导者妄谓在南崖下今其智反不能及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水涨/流急此非游时/若两月前/水涸可不桥/而入今即有桥/亦不能/进况无桥耶
B.水涨流急/此非游/时若两月前水涸/可不桥/而入今即有桥/亦不能进/况无桥耶
C.水涨流急/此非游时/若两月前水涸/可不桥而入/今即有桥/亦不能进/况无桥耶
D.水涨/流急此非游/时若两月前/水涸可不桥而入/今即有桥/亦不能/进况无桥耶
【小题4】(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安府颜洞在云南省南部的临安府境内,府城南部的泸江以及临安府的众多河流,都是以颜洞为泄水孔道。
B.去颜洞的路,应当渡过泸江桥,导游却直接从寺前小路往东北走经过赛公桥上山,到了金鸡哨,只能远看洞顶的石崖,无法看见洞。
C.云津洞非常奇特,从前门架桥进洞后在黑暗中紧靠水流而行,途中忽然开辟一个洞门,上面绝壁旋绕,奇妙绝顶。
D.南崖下有个石洞朝东,两边的石崖耸立,在洞前对峙为峡谷,水一出洞就破峡而去,气势极其雄壮,这就是万象洞的后门。
【小题5】(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人苦之,乘普酋兵变,托言洞东即阿迷境,叛人尝出没此,遂绝官长游洞者。
(2)门犹为曲掩,但见峭崖西向,涌水东倾,捣穴吞流之势,已无隐形矣。

同类题5

   大龙湫

李孝光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传出谷中,从者心掉。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谽谺,犹蟹两螯,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转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地,不挂着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进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太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所见。

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渐闻潭上有水声。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潭中有斑鱼二十余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双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争欲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选自《五峰集》,略有改动)

(简注)
①大龙湫:雁荡山(在浙江)最大的一个瀑布。湫,水池。②李孝光(1285-1350),字季和,号五峰,乐清(今浙江省乐清市)人。元代文学家。少博学,不愿出世做官,后隐居雁荡山五峰下聚徒讲学。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应诏入征入著作郎。次年,升文林郎,秘书监丞。李孝光以文章负名当世,其文不追逐世俗,有《五峰集》20卷。③大德七年:即公元1303年。大德,元成宗铁穆耳的年号。④老先生:这篇文章最后说:“老先生谓南山公也。”南山公即泰不华,蒙古人,字兼善,初名达普化。父为台州录事,家成台州。元英宗至治进士,授集贤修撰。官至祀部尚书,出为台州路达鲁花赤。方国珍起兵,被杀。⑤兀兀:心神紧张而停止不前的样子。⑥圭:古代贵族在朝聘或祭祀时所用的玉制礼器,长条形状,上尖下方。⑦捣:捣击,撞击,冲击。⑧洋洋:舒缓的样子。⑨相持扼掔:互相牵拉得很牢固。掔,牢固。⑩宛宛:柔顺依恋的样子。
(阅读指要)
本文记叙了两次游历大龙渊的见闻。文章逼真传神地描述了大龙湫的峻美壮伟的景象,还时时写出游人的心情感受,写出游人的步履活动。情与景融为一体,游人形象与山水景色一起入画,给文章增添了无限情趣。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而其谽谺,犹蟹两螯(______)  (2)转南北趾稍北(______)
(3)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地(______)  (4)不能如所见(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顾”与“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太笑”句中“顾”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三臣于草庐之中B.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C.野有麦场D.大行不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小题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代词“之”具体指代的内容。
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争欲取,因大呼笑。
“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述了大龙湫在涨水季节和枯水季节的不同景象。涨水季节,瀑布从天而降,轰然震响如同万人击鼓,壮伟异常;枯水季节,“勃勃如苍烟,乍小乍大”,另有一番情趣。
B.文中“乃见更作两股倚立”的“更”与“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中的“更”同义,都解释为“再,又”。
C.作者在文中通过直接描写的方法,写出了大龙湫本身的壮观,使人读后有一种变幻莫测、美不胜收的感受。
D.文章语言简练,描绘生动,寥寥几笔,就神形毕肖地写出潭中斑鱼宛如避世的自己一般的悠闲情态。
【小题5】文章第一段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瀑布无比壮观的特征的?请联系文章作简述。
【小题6】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
(2)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