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年终考核地方官的治绩),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塘)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会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于是明年上计第二年
B.而君反以臣怪罪
C.子退而自察亲自考察
D.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古时官员自请退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吾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②斧斤时入山林
B.①景公迎贺之曰②吾尝终日思矣
C.①甚善矣,子治东阿也②道所存,师之所存也
D.①君反迎而贺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先前治理东阿无方,治理混乱,因而受到景公的责怪。
B.晏子受到景公责怪后,立下三年治理不好东阿自请死罪的军令状,改道易行,廉洁
自律,一心为民。
C.晏子重新治理东阿,忠于国事,政效显著,第二年年终考核地方官治绩,景公亲自
迎接并向他祝贺。
D.晏子对景公错误的态度有看法,要求辞职,景公醒悟,决定不再干预晏子治理东阿。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①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4分)
②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4分)
③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5-10 03:15: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9分)
送会稽金生序   明 宋濂
余居京师十余年,四方贤士从余游者众矣,晚得某生之才。余爱之既甚,凡见其乡里及所与交游之人,无不爱也。今年,某生以其友太学郭生睿来见,郭生与某同邑,出其文数十篇,读之,善驰骤①可喜,与之语,义理蔚然②,余又爱之。既而郭生又以其同舍会稽金文举访余,且称文举交朋友有义,见人有才者,事之惟恐不至;善为诗,太学之论诗者必称之。余又以爱郭生者爱焉。
天下之人,不肖者常多,而材者常少。不肖者如野蒿山枥③,不培而自长;才者如灵芝瑞木,举世不一二见。灵芝瑞木之不易得如此,见者苟不爱之,非无目之人,必无识者也,是岂人情哉?自昔国家盛时,材士布列于朝,与其同时者且犹爱之,况今丧乱之余,斯道之不绝者如发,则才之生于此时者尤不易得,其可不加爱乎?余怪世之士为识不宏,见有才者,位尊则忌其蔽吾名,年少则恶其分吾誉,交排竞讦④,伤至公之道。益知某与郭之交荐其友为可爱,而喜文举爱才之心为足取也。
及文举将归省其亲某生为之求言余故以爱才之说告之使见文举者若睹灵芝瑞木然而毋蹈余之所怪也
【注释】①驰骤:指才思敏捷,善于驾驭文字。②义理蔚然:指言辞有文采,华美。③枥:通“栎”,劣质木材。④讦(jié):攻击别人的短处,句中“排” 与之同义。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之论诗者必之称:称道,称赞
B.世不一二见举:整个,全部
C.年少则其分吾誉恶:厌恶,嫉妒
D.而喜文举爱才之心为足也取:取得、得到
【小题2】下列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凡见乡里及所与交游之人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B.余又爱郭生者爱焉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与其同时者犹爱之北山愚公者 年九十
D.余怪世士为识不宏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主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作者写给会稽金文举的序,属于赠序,赠序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散文文体,一般是在送朋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
B.金文举是郭睿的同乡同学,很有朋友之义,又爱才,善为诗,当时太学里那些论诗的人都称赞他的诗写得好,作者也喜爱他的诗。
C.作者感叹这个时代少有有才能的人,有才能的人像灵芝一样少见和难得。但即使如此,还是有人忌才妒才,作者认为这不是人之常情。
D.本文借金文举的“爱才事才”来批评那个时代中“无才者忌才”的现象,希望社会上的有识之人能“识才爱才”。
【小题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及文举将归省其亲某生为之求言余故以爱才之说告之使见文举者若睹灵芝瑞木然而毋蹈余之所怪也。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7分)
①见人有才者,事之惟恐不至。(2分)
②见者苟不爱之,非无目之人,必无识者也。(3分)
③其可不加爱乎?(2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海 棠

(清)李渔

“海棠有色而无香”,此《春秋》责备贤者之法。否则无香者众,胡尽恕之,而独于海棠是?然吾又谓海棠不尽无香,香在隐跃之间,又不幸而为之色掩。如人生有二技,一技稍粗,则精者所隐;一术太长,则六艺皆通,悉为人所不道。王羲之善书,吴道子善画,此二人者,岂仅书善画者哉?苏长公不善棋酒,岂遂一子不拈,一卮不设者哉?诗文过高,棋酒不足称耳。

吾欲证前人有色无香之说,执海棠之初放者嗅之,另有一种清芬,利于缓咀,而不宜于猛嗅。使尽无香,则蜂蝶过门不入矣,何郑谷《咏海棠》诗云:“朝醉暮吟看不足,羨他蝴蝶宿深枝”?有香无香,当以蝶之去留为证。且香之与臭,敌国也。《花谱》云:“海棠无香畏臭,不宜灌粪。”去此者必即彼,若是,则海棠无香之说亦可备证于前而稍白于后矣大音希声大羹不和奚必如兰如麝扑鼻薰人而后谓之有香气乎

王禹偁《诗话》云:“杜子美避地蜀中,未尝有一诗及海棠,以其生母名海棠也。”生母名海棠,予空疏未得其考,然恐子美即善吟,亦不能物物咏到。一诗偶遗,即使后人议及父母。甚矣, 才子之难为也。鼎革以前,吾乡杜姓者,其家海棠胜,予岁岁纵览,未尝或遗。尝赠以诗云:“此花不比别花来,题破东君着意培。不怪少陵无赠句,多情偏向杜家开。”似可为少陵解嘲。

秋海棠一种,较春花更媚。春花肖美人绰约可爱者,秋花肖美人之纤弱可怜者。相传秋海棠初无是花,因女子怀人不至,涕泣洒地,遂生此花,名为“断肠花"。噫,同一泪也,洒之林中,即成斑竹,洒之地上,即生海棠,泪之为物神矣哉!

春海棠颜色极佳,凡有园亭者不可不备,然贫士之家不能必有,当以秋海棠补之。此花便于贫士者有二:移根即是,不须钱买,一也;为地不多,墙间壁上,皆可植之。性复喜阴,秋海棠所取之地,皆群花所弃之地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独于海棠是 咎:责任、罪过
B.岂仅书善画者哉 工:擅长,善于
C.其家海棠胜   绝:非常
D.题破东君着意培 着意:精心,仔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则精者所隐 輮以
B.何郑谷《咏海棠》诗云 挟飞仙遨游
C.海棠无香畏臭 惑不从师
D.春花肖美人绰约可爱者 颓然就醉,不知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举出王羲之、苏长公等名家的诸多才能为“长”技所掩盖的例子,是为提醒读者也要去关注名家“长”技以外的其余才能。
B.从郑谷诗“蝴蝶宿深枝”可见,海棠当是有香味的。只不过海棠的香味是一种清淡的芳香,不像兰麝香味那么浓郁。
C.作者赠给同乡杜姓的诗,赞美了杜家海棠的“多情”,暗示出杜家人对海棠的喜爱与关 怀,也有为杜甫解嘲之意。
D.春海棠对园亭而言,至关重要。但春海棠比秋海棠或许要昂贵,再加上秋海棠占地不多, 作者建议贫士可以用秋海棠来弥补。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则 海 棠 无 香 之 说 亦 可 备 证 于 前 而 稍 白 于 后 矣 大 音 希 声 大 羹 不 和 奚 必 如 兰 如 麝 扑 鼻 薰 人 而 后 谓 之 有 香 气 乎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一诗偶遗,即使后人议及父母。甚矣,才子之难为也。
(2)相传秋海棠初无是花,因女子怀人不至,涕泣洒地,遂生此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①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荐:频仍,屡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可道也哉尽
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帮助
C.既而月不雨整
D.以客而告之曰叮嘱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夫夷近,则游者众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B.孰能讥之乎声呜呜然
C.丁卯大雨,三日止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D.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同时被逼迫,君尔妾亦
【小题3】(小题3)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游褒禅山记》的选文部分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先写游山洞的心得,再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B.《游褒禅山记》选文中,作者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必须要有志向,要有体力,还要有所凭借,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C.《喜雨亭记》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结构谨严。
D.《喜雨亭记》第二段中所写的那场“三日乃止”的甘霖让当地官民兴奋异常,作者为此也特意建造了一个亭子,并命名为“喜雨亭”,体现了作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
【小题4】(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夫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 “此朕栉风沐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延及内外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有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饁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思,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彼临春、结绮,非不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不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
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
斯江者当思圣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功者,勒诸碑铭。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宋濂《阅江楼记》)
(注)这篇散文是奉明太祖朱元璋的旨意而作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是声教所暨,间朔、南罔:无。
B.以夫一统之君俟:等待。
C.此朕栉风沐雨,战胜攻取之所也致:取得。
D.欲上宵旰图治之功者推:推辞。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必悠然动遐思奚以之九万里南为
B.今南北为一家位卑足羞,官盛则近谀
C.无不寓其致治思不知东方既白
D.而登衽席者也中丞匿溷藩以免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江楼位于狮子山上,因这里地势雄伟,景色壮丽,皇帝下诏令而建造,目的是与百姓共同分享游览的乐趣,作者奉命为其写记,并给它取了一个美好的名字,叫做“阅江楼”。
B.那临春楼、结绮楼,不是不华美;齐云楼、落星楼,不是不高大。但它们只不过是用来欣赏管弦发出的淫靡之音,藏匿燕赵美女的,转瞬之间人们就会为之感慨。这些内容从反面议论,对明太祖暗含劝勉意,写得含蓄而隽永。
C.本文充满了大量的对明王朝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但在盛赞朱元璋文治武功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劝勉皇帝励精图治,以国计民生为重,这在应制文章中是难能可贵的。
D.本文写景、叙事与议论三者紧密结合,穿插自然,语言简洁精当。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材上也取舍得当,至于其他那些如流连风光景色的言辞,都略去不写,是生怕对皇上旨意有所亵渎。
【小题4】(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圣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耶!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3分)
(2)“此朕德绥威服,延及内外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有以柔之。(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5分)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①,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②;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③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④。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农功。(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有删节)
注释:①不地著:不能定居一地。②旨:味美。③服役者:劳作的人。④渫:流通。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养孤幼在其中长:成年人
B.尚复水旱之灾被:遭受
C.有者半而卖贾:通“价”,价格
D.三曰农功。劝:鼓励
【小题2】(小题2)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贵粟之道”的一组是()(3分)
①薄赋敛,广畜积 ②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③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    ④使民以粟为赏罚 
⑤取于有余,以供上用    ⑥朝令而暮当具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作者在文中告诫统治者要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提醒国家要重视积蓄粮食,这样人民才能生活安定,国家才能长久稳定。
B.作者指出,人民无粮则饥,无衣则寒,人民若处于饥寒之中,慈母也不能保有其子,统治者更是不可能保有其民。
C.作者陈述了当时农民勤苦而艰难的生活,借此含蓄地向当时的统治者指出了国家潜在的危机,希望引起统治者的注意。
D.文中提出“贵粟”是让人民重视农业的根本途径,文中提出的“贵粟”途径包括富人纳粮封爵、减轻贫民赋税等方式。
【小题4】(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6分)
⑴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3分)
 
⑵ 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