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连衡而斗诸侯    ②括四海之意
③吞二周而诸侯    ④五十者可以帛矣
匈奴七百余里    ⑥且夫天下非小弱
A.①②/④/③⑤/⑥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③⑤⑥D.①②/③⑤④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5-12 08:01: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一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感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小题2】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浮图,又叫“浮屠”,此处是和尚的意思;慧褒,是唐代一个高僧的法名。“褒之庐冢也”“庐冢”中的“庐”是坟墓;“冢”是屋舍。
B.古人的称谓办法较多,称姓、称名、称字、称书斋名、称官职、称籍贯等等,不一而足。不少时候是“兼用”,如《游褒禅山记》文尾作者补记同游者时.这样称呼朋友:“庐陵萧君圭君玉”,庐陵,是指此人的出生地;萧,是姓;君圭,是名;君玉,是字。
C.《水经》是记述我国河流水道的一部专著,相传为西汉桑钦所作(一说晋人郭璞)。《水经注》,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所著,该书对《水经》作注时将其内容作了很多的扩展和补充。
D.“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至临汝”,元丰,是用帝王年号纪元(年);丁丑,是以“干支”记日;齐安和临汝都是当时安徽省的地名。
【小题3】对选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但对古人自己没有得出这样深刻的结论,也认为是可惜了。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的志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送宗伯乔白岩序
(明)王守仁
大宗伯白岩乔先生将之南都,过阳明子而论学。
阳明子曰:“学贵专。”先生曰:“然。予少而好弈,食忘味,寝忘寐,目无改观,耳无改听,盖一年而诎乡之人,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学贵专哉!”阳明子曰:“学贵精。”先生曰:“然。予长而好文词,字字而求焉,句句而鸠焉。研众史,核百氏,盖始而希迹于宋唐,终焉浸入于汉魏,学贵精哉!”阳明子曰:“学贵正。”先生曰:“然。予中年而好圣贤之道,弈吾悔焉,文词吾愧焉,吾无所容心矣,子以为奚若?”阳明子曰:“可哉!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是故专于道,斯谓之专;精于道,斯谓之精。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是故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故曰‘唯精唯一’。精,精也;专,一也。精则明矣,明则诚矣,是故明,精之为也;诚,一之基也。一,天下之大本也;精,天下之大用也。知天地之化育,而况于文词技能之末乎?”先生曰:“然哉!予将终身焉,而悔其晚也。”阳明子曰:“岂易哉?公卿之不讲学也久矣。昔者卫武公年九十而犹诏于国人曰:‘毋以老耄而弃予。’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某也敢忘国士之交警?”(选自《四部丛刊》本《王文成公全书》)
注 ①交警:以交情之深而忠告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目无观,耳无改听 改观:改善
B.阳明子而论学过:拜访
C.外是荆棘之蹊:小路
D.岂哉?易:容易
答案 解析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篇赠序。王守仁在阐述自己为学的主张的同时,也勉励朋友做学问要坚持不懈。
B.王守仁认为不管学习什么都是学习,只要真正做到“专”和“精”,“正”也就在其中了,距离“大道”也就不远了。
C.文章引用卫武公的话意在说明,研究学问要终身学习,任何时候学习都不算晚。
D.王守仁认为为学最根本的在求“道”,如果不明“大道”,只在如词章、下棋这类技艺上用功夫学习,哪怕你学得再好也不能算是一个聪明且具有良知的人。
答案 解析 
【小题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
答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盖一年而诎乡之人,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参考译文
礼部尚书乔白岩先生将往南都,拜访我并跟我论学。
我说:“学贵专。”乔先生说:“对。我少年时喜欢下棋,于是食不知味,睡不着觉,眼睛不看别的,耳朵不听别的,由此而在一年内压倒全城的人,三年中国内没有可以和我对抗的,学果真是贵专的啊!”我说:“学贵精。”乔先生说:“对。我长大后喜欢词章,于是字字推敲,句句搜求。研究各种史传,考核诸子百家,由此而始则追踪于唐宋,终又深入于汉魏,学果真贵精的啊!”我说:“学贵正。”乔先生说:“对。我中年时喜欢圣贤之道,对下棋我后悔了,对词章我惭愧了,我对它们都不再上心了,您以为怎么样?”我说:“行啦!学下棋也叫做学,学词章也叫做学,学道也叫做学,结果大不一样。道就像大路,此外便是荆棘丛生的小路,就难以到达大路了。所以专于道才算得了专,精于道才算得了精。只是专于下棋而不专于道,这种专便成为沉湎;精于词章而不精于道,这种精便成为癖好。讲到道可是又广又大,词章和技能虽也从道中来,但若只以词章和技能卖弄,离开道就远了。所以非专便不能精,非精便不能明,非明便不能诚,所以《尚书·大禹谟》说‘只有懂得精妙的大道才能专心’。精,精粹的意思;专,专一的意思。精然后明,明然后诚,所以明是精的体现,诚是一的基础。一,是天下最大的本源;精,是天下最大的功用。连天地万物生成发育的大道都明白了,何况是词章技能那些无关轻重的东西呢?”乔先生说:“对极了!我将终身记住,只是可惜已经晚了。”我说:“这岂是容易的啊!一般在高位上的人不讲究学业也很久了。从前卫武公九十岁时还向全国诏谕说:‘不要以我为老朽而丢掉我。’先生的年纪只有武公一半,但是功业可以成倍超过他,希望先生无愧于武公啊!我也岂敢忘却国士的交儆(告诫使人注意改正缺点)之诚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1分)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者,其名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而彭祖乃今以久特 闻:闻名
B.未有知其者 修:美好的样子
C.此小大之也 辩:同“辨”,分辨
D.乎内外之分 定:认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2分)
A.其名鲲 自令放
B.奚以知其也日影反照,室始洞
C.五百岁为春 但刘病日笃
D.有鱼置杯则胶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2分)
A.而一国者B.故述往事,来者
C.固知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D.太上不
【小题4】下列各项中,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大志辩”,“小”和“大”是有区别的,但从全文看,“小”和“大”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差异,都“有所待”。
B.“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是对偶,本节其他的句子整散结合,富有变化,有节奏感。
C.在表现手法上,注意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形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时,学鸠以轻蔑的口吻来责问对方鹏,这种狂妄无知的特征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D.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四种人,宋荣子“犹然笑之,说明他做到了无功无名,已经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了。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同类题5

换心记

徐芳

万历中,徽州进士某太翁,性卞急,家故饶赀,而不谐于族。其足两腓瘦削无肉,或笑之曰:“此相当乞。”翁心恨之。生一子,即进士公,教之读书,咿唔十数载,寻常书卷,都不能辨句读。或益嘲笑之曰:“是儿富贵,行当逼人。”翁闻益

有远族侄某,负文名,翁厚币延致,使师之。曰:“此子可教则教,必不可,当质语予,无为久羁。”侄受命,训牖百方,而懵如故。岁暮辞去,曰:“某力竭矣。且叔产固丰,而弟即鲁,不失田舍翁,奈何以此相强?”翁曰:“然!”退而嗔语妇曰:“生不肖子,乃翁真乞矣!”趣治具饯师,而私觅大梃,靠壁间,若有所待。盖公恨进士辱己,意扑杀之,而以产施僧寺,作终老计。母知翁方怒,未可返。呼进士窃语,使他避。

进士甫新娶,是夜合户筹议:欲留,恐祸不测;欲去,无所之。则夫妇相持大哭,不觉夜半。倦极假寐见有金甲神拥巨斧排闼入捽其胸劈之抉其心出又别取一心纳之大惊而寤

次日,翁延侄饮为别。翁先返,进士前送至数里,最后牵衣流涕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师何忍某之归而死?”师矍然曰:“安得此达者言?”进士曰:“此自某意。且某此时,颇觉胸次开朗,愿更从师业。”因.述夜来梦。师叩以所授书,辄能记诵,乃大骇,亟与俱返。

翁闻剥啄声,掣梃门俟。已闻师返,则延入。师具以途中所闻告。翁以为谬,试之良然,乃大喜。自是敏颖大,不数岁,补邑诸生。又数岁,联捷成进士。报至之日,翁坐胡床,大笑曰:“乃公自是免于乞矣!”因张口哑哑而逝。

古今未闻有换心者,有之,自此始。精诚所激,人穷而神应之。进士之奇颖,进士之奇愚逼而出也。所谓德慧,存乎疢①疾者也。或曰:“今天下之心,可换者多矣,若能一一捽其胸剖之,易其残者而使仁,易其污者而使廉,易其奸回邪佞者而使忠厚正直,则天下垂拱而治矣。”愚山子曰:“若是,神之斧日不暇给矣!且今天下之心皆是矣,又安所得仁者、廉者、忠者、直者而纳之,而因易之哉?”

张山来曰:有形之心不能换,无形之心未尝不可换。人果肯换其无形者,安知不又有神焉并其有形者而换之耶?则谓进士公为自换其心也可。

(取材于清·张潮的《虞初新志》)

(注释)①疢:chèn,热病,亦泛指病。②张山来:张潮,清代著名文学家。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翁闻益   恚:生气
B.师何忍某之归而死   就:接近
C.自是敏颖大   著:著名
D.愿更从师业   卒:完成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翁真乞矣   度我至军中,公
B.意扑杀之   卿但暂还家,吾今报府
C.欲去,无所   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述夜来梦   不如善遇之
【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对一项是
A.倦极假寐/见有金甲神拥巨斧/排闼入/捽其胸/劈之/抉其心出/又别取一心纳之/大惊而寤
B.倦极/假寐见有金甲神/拥巨斧排闼入/捽其胸劈之/抉其心出/又别取一心/纳之/大惊而寤
C.倦极假寐/见有金甲神拥巨斧/排闼入捽其胸/劈之/抉其心出/又别取一心/纳之大惊而寤
D.倦极假寐/见有金甲神/拥巨斧排闼入/捽其胸劈之/抉其心/出又别取一心/纳之/大惊而寤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翁因为自己年幼的儿子愚笨,读书难见成效,便被人嘲笑为乞丐。
B.望子成才的太翁厚礼邀请同族一位饱学之士来教进士公读书。
C.太翁痛恨进士公不成器,有辱自己,竟意欲用大棒打死儿子。
D.重压之下,进士公梦到神人为自己“换心”,从此突然开悟。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负文名,翁厚币延致,使师之
(2)师叩以所授书,辄能记诵,乃大骇,亟与俱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