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冬,上在邯郸。陈将侯敞将万余人游行,王黄将骑千余军曲逆,张春将卒万余人渡河
攻聊城;汉将军郭蒙与齐将击,大破之。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至马邑,不下,攻残之。赵利守东垣,帝攻拔之,更命曰真定。帝购王黄、曼丘臣以千金,其麾下皆生致之。于是陈军遂败。
淮阴侯信称病,不从击,阴使人至陈所,与通谋。信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春,正月,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臣光曰:世或以韩信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观其距蒯彻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良由失职怏怏,遂陷悖逆。夫以卢绾里旧恩,犹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请;岂非高祖亦有负于信哉?臣以为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信复何恃哉!夫乘时以侥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是故太史公论之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选自《资治通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陈将侯敞将万余人游行游行:流动袭击
B.不下,攻之残:杀戮
C.不己功伐:夸耀
D.观其蒯彻之说距:距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①世或韩信首建大策②越国鄙远
B.①告信欲反状吕后②至激义理者不然
C.①与萧相国谋②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还。
D.①酬功报德者②秦以城求璧赵不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世人有的认为,卢绾仅仅凭与高祖是里巷旧邻的交情,就被封为燕王,而韩信却以侯爵身分奉朝请,高祖确实有亏待韩信的地方。
B.韩信有个门下舍人曾因得罪韩信,被囚禁起来,准备处死。春季,正月,舍人上书举报事变,将韩信打算谋反的情况告诉吕后。
C.司马光认为,高祖早在韩信被杀之前就已经有诛杀韩信的念头了,只是当时力量还做不到罢了。待到天下已经平定,韩信就没有什么可依赖之处了。
D.太史公司马迁认为,韩信对汉家的功勋,本可以与周公、召公、太公吕尚等人相比,可惜他在天下已定之时,图谋叛逆,最终也只能落得个被斩灭宗族这一理所当然的下场了。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购王黄、曼丘臣以千金,其麾下皆生致之。(3分)
(2)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3分)
(3)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5-08 02:25: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若齐、梁绮语,宋人抟合①成句之出处,役心向彼掇索,而不恤己情之所处发,此之谓小家数,总在圈缋②中求活计也。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景中情者,如“长安一片月”,自然是孤栖忆远之情;“影静千官里”,自然是喜达行在之情。情中景尤难曲写,如“诗成珠玉在挥毫”,写出才人翰墨淋漓、自心欣赏之景。凡此类,知者遇之;非然,亦胡突看过,作等闲语耳。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岂以“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为出处耶?用意别,则悲愉之景原不相贷,出语时偶然凑合耳。必求出处,宋人之陋也。其尤酸迂不通者,既于诗求出处,抑以诗为出处,考证事理。杜诗:“我欲相就沽斗酒,恰有三百青铜钱。”遂据以为唐时酒价。崔国辅诗:“与沽一斗酒,恰用十千钱。”就杜陵沽处贩酒向崔国辅卖,岂不三十倍获息钱耶?求出处者,其可笑类如此。

(选自王夫之《姜斋诗话》,有删节)

注:①抟合:随意捏合。②圈缋:框框。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诗为文,重在立意,匠心独运,方能写出好作品。
B.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需要读者的细心体会 。
C.诗歌写景叙事,语言表达常带有偶然性,因而不可坐实求证。
D.相信“无一字无来历”,必求出处,体现了艺术追求的苦心孤诣。
【小题2】第二段多处引用诗句,其作用是_________。
【小题3】根据文意,作者评齐、梁和宋人的诗为“小家”的理由是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4】第三段中崔国辅的例子用来说明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海说

(宋)王禹偁

凡物有纳者,必有所出。海,吾见其纳也,未见其出也。然则弥天地,更万世,滔滔百川,靡昼夜东注,虽海之巨者,庸能不满溢乎?老子谓海为百谷,固为王矣,固善下矣。然不独有所纳,抑亦有所施也。犹圣人之道,日用而不知。故朝夕海之泽者,曰海之功也。何以明之?海涵虚东荒,密迩旸谷,每日浴于渊而气腾乎天,由是蒸而润者谓之露,嘘而霈者谓之雨,飞而结者谓之霜,飘而散者谓之雪,雨露之生成,雪霜之收藏,是万物朝夕被海之泽明矣。譬设爨于釜,盖之以盎缶,则釜未沸而盎缶已濡矣,物之小犹尔,况大海乎?故曰不独有所纳,抑亦有所施也。或谓大地万里,海在一隅,岂海之泽能备于天下邪?噫!海既为王矣,则以五湖为五侯,以九州为九伯,以四渎为四岳,至于池沱沼沚,皆附庸也。故五侯得以专其惠,九伯得以供其职,各以其所属土地分野,而为雨露以生成之,为霜雪以收藏之,斯亦上尊王室,下利庶民,诚所谓有所纳而必有所施者尔。

故古之王者厚往薄来,以恩信天下,不敢侮于鳏寡,况诸侯乎?故禹会涂山玉帛万国未闻禹之盈而覆满而溢也盖所纳鲜而所施广矣商纣积粟渭桥聚财鹿台知所纳而不知所施故盈而覆满而溢亦宜矣。是知海不特以远而为尊,亦以惠物而能永。自秦郡天下,恩苦惠干,食民若蚕,吞国若鲸,六雄之鬼,馁而不祀,兆民之首,悬而不解。汉用晁错削夺诸侯,亲亲之恩絶于上,憧憧之赋疲于下,厚敛自足,多藏取亡。吁,可惜哉!以至天道用违,人心以离,春露不滋,夏雨之不时,秋霜之不令,冬雪之不正,怨气积而为骄阳,谤言振而为迅雷,凶荒盗馑,良由是欤!

呜呼,人君者,大海也;诸侯者,江湖川泽也;兆民者;百谷草木也。人君善下,则诸侯归之;国君利下,则兆民戴之。苟有所纳而无所出,知其积而不知其,则诸侯叛、兆民乱矣,又焉能长久乎!如是则为天下者,无于人鉴,当于海鉴。

(有删改)

(注释)①密迩旸谷:密迩,靠近;旸谷,传说中的日出处。②五湖:泛指太湖流域一带所有的湖泊。五侯,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③四渎:古代以长江、黄河、淮水、济水为四渎。四岳:相传为羲和的四子,分管四方的诸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朝夕海之泽者 被:覆盖
B.以恩信天下 御:治理
C.是知海不特以远而为尊 柔:安抚
D.知其积而不知其施:给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靡昼夜东注 吾从师之
B.是万物朝夕被海之泽明矣    且夫水之积不厚
C.春露不滋,夏雨之不时 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D.物之小犹尔,况大海乎 求人可使报秦,未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说》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托物寓意,全文抓住大海“有所纳亦有所施”的特点展开议论。文章首先以“凡物有纳者,必有所出”开宗明义,然后用问答论证法论述大海“不独有所纳,抑亦有所施也”。
B.全文论证层次分明,思路严谨缜密,环环相扣;比喻的运用让说理更形象生动,正反对比让议论更鲜明、更具说服力;文中大量排比铺陈让文章读起来有一股连绵不绝的磅礴之气,更能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C.在作者看来,人君如海,惟有像大海一样有所纳亦有所施,方能让诸侯归附、百姓爱戴,否则便会众叛亲离。文章通过夏禹与商纣、秦朝与汉代处理纳和施的两组对比,指出惟有推恩泽于天下才能统治长久。
D.本文用“凡物有纳者,必有所出”的辩证观点,以海譬政,讽喻帝王“当于海鉴”,万不可“食民若蚕,吞国若鲸”,横征暴敛,重赋于民。通篇以海事、人事互为譬喻,巧妙新颖,立意高远,颇见警醒之功。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故 禹 会 涂 山 玉 帛 万 国 未 闻 禹 之 盈 而 覆 满 而 溢 也 盖 所 纳 鲜 而 所 施 广 矣 商 纣 积 粟 渭 桥 聚 财 鹿 台 知 所 纳 而 不 知 所 施 故 盈 而 覆 满 而 溢 亦 宜 矣。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滔滔百川,靡昼夜而东注,虽海之巨者,庸能不满溢乎?
(2)斯亦上尊王室,下利庶民,诚所谓有所纳而必有所施者尔。

同类题4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游庐山记
〔清〕敬恽
庐山据浔阳彭蠡之会,环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之则灵。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故并海诸山多壮郁,而庐山有娱逸之观。
嘉庆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绝宫亭①,泊左蠡。庚辰,舣星子②,因往游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过小三峡,驻独对亭,振钥顿③文会堂。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
辛巳,由三峡涧,陟欢喜亭。亭废,道险甚。求李氏山房遗址,不可得。登含鄱岭,大风啸于岭背,由隧来。风止,攀太乙峰。东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泽,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顷之,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复顷之,至湖壖④,而山足皆隐矣。始知云之障自远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窥玉渊潭,憩栖贤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返,宿于文会堂。
壬午,道万杉寺,饮三分池。未抵秀峰寺里,即见瀑布在天中。既及门,因西瞻青玉峡,详睇香炉峰,盥于龙井。求太白读书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云,迂道绕白鹤观。至寺,观右军墨池。西行,寻至栗里卧醉石,石大于屋,当涧水。途中访简寂观,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头陀。
甲申,吴兰雪携廖雪鹭、沙弥朗园来,大笑,排闼入。遂同上黄岩,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叩黄岩寺,踏乱石寻瀑布源,径绝而止。复返宿秀峰寺。兰雪往瞻云,一微头陀往九江。
乙酉,晓望瀑布,倍未雨时。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贻后之好事者焉。
【注】①宫亭:宫亭湖,彭蠡湖(鄱阳湖)的别称。②舣(yǐ):船靠岸叫舣。星子:县名,在鄱阳湖西北岸,庐山之南。③振钥:用钥匙开锁,指打开文会堂的门。顿:住下。④湖壖(ruán):湖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出后,贯道溪循:顺着
B.相驰逐布空中,势雨且:将要
C.未抵秀峰寺里所:左右
D.至寺,观右军墨池旋:返回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体现庐山“有娱逸之观”的一组是
①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    
②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  
③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
④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
⑤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
⑥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③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庐山三面环水,而那水因为是河水、湖水,不同于海水,所以庐山不像靠海的山岭那样雄壮深沉,而是显得清逸动人。
B.作者是因为有事渡过鄱阳湖,顺道上了庐山,有了庐山之游,在山上逗留了数日,晚上住宿在文会堂、秀峰寺等地。
C.庐山云蒸雾绕,尤其是作者在登上五老峰后,极目远眺彭泽,大朵的云遮天蔽日,滚滚而来,让作者叹为观止。
D.作者的庐山之游,既想饱览庐山奇异的自然景观,也想趁机观赏李白的读书堂和王羲之的墨池等人文景观。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西行,寻至栗里卧醉石,石大于屋,当涧水。(3分)
译文:
②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贻后之好事者焉。(4分)
译文: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6处)(3分)
《易》曰:“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诚哉斯言,不可以不深察也。伏惟陛下欲善之志不减于昔时闻过必改少亏于曩日若以当今之无事行畴昔之恭俭则尽善尽美矣。 《贞观政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游东林山水记
(宋)王质
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欲夕,步自阛阓中出,并溪南行百步,背溪而西又百步,复并溪南行。溪上下色皆重碧,幽邃靖深,意若不欲流。溪未穷,得支径,西升上数百尺。既竟,其顶隐而青者,或远在一舍外:锐者如簪,缺者如玦,隆者如髻,圆者如璧。长林远树,出没烟霏:聚者如悦,散者如别,整者如戟,乱者如发,于冥蒙中以意命之。水数百脉,支离胶葛,经纬参错:迤者为溪,漫者为汇,断者为沼,涸者为坳。洲汀岛屿,向背离合;青树碧蔓,交罗蒙络。小舟叶叶,纵横进退:摘翠者菱,挽红者莲,举白者鱼;或志得意满而归,或夷犹容与若无所为者。山有浮图宫,长松数十挺,俨立门左右,历历如流水声从空中坠也。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颠,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翌日,又转北出小桥,并溪东行,又西三四曲折,乃姚君贵聪门。俯门而航,自柳竹翳密间,循渠而出。又三四曲折,乃得大溪,一色荷花。风自两岸来,红披绿偃,摇荡葳蕤,香气勃郁,冲怀罥袖,掩苒不脱。小驻古柳根,得酒两罂,菱芡数种。复引舟入荷花中,歌豪笑剧,响震溪谷。风起水面,细生鳞甲;流萤班班,若骇若惊,奄忽去来。夜既深,山益高且近,森森欲下搏人。天无一点云,星斗张明,错落水中,如珠走镜,不可收拾。隶而从者:曰学童,能嘲哳为百鸟音,如行空山深树间,春禽一两声,翛然使人怅而惊也;曰沈庆,能为歌声,回曲宛转,嘹亮激越,风露辅之,其声愈清,凄然使人感而悲也。
追游不两朝昏,而东林之胜殆尽。同行姚贵聪、沈虞卿、周辅及余四人。三君虽纨绮世家,皆积岁忧患;余亦羁旅异乡,家在天西南隅,引领长望而不可归。今而遇此,开口一笑,不偶然矣。皆应曰:“嘻!子为之记。”
(原文有删改)
(注)①阛阓(huán huì):市区。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竟,其顶隐而青者,或远在一舍外。
(2)聚者如悦,散者如别,整者如戟,乱者如发,于冥蒙中以意命之。
(3)或志得意满而归,或夷犹容与若无所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