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
A.行李之往来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今老矣,无能为也已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小题2】下面“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3分) (   )
A.吾还也。B.以无礼于晋。
C.越国以鄙远,君知难也。D.行李之往来,共乏困。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3分)(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10分)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3分)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分)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5-22 04:06: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倪教授行状
王引之
倪教授模,字迂存,安徽望江人。教授与余同榜进士,当释褐时,相见于稠人广众中,才通姓名而已,竟不知教授之为人,往来踪迹落落如也。去年延教授之孙人在课余孙读书,始得读教授所撰《钱谱》,叹服久之。后又读其《年谱》,见其经明行修,实足为士林楷式,乃叹前此未获深交于教授之为不幸也。
盖教授性嗜古书,每得秘本,手写口诵,夜以继日。雠校经史诸书,无虑数十种。自少至老,曾无倦时。居京师,日游书肆,不惜以重价购旧本,至于质衣以偿。尝应礼部试不第,载古书五千余卷以归,其好学如此。教习期满,当得县令而不就,曰:“与其俯仰时趋,孰若归田著书之为乐乎!”其恬退又如此。所著书甚多,其有裨教化者,则《倪氏族约》;有裨经济者,则《导淮由天长合肥注江辨》;有裨经传者,则《双声古训》十卷、《古今钱略》三十二卷。当世称之。
至其忠厚恺悌,洵有古人之风。岁在乙巳,望江大饥,教授力谋匡救,且首倡捐议,分散钱米,同邑赖以全活者无算。又择高原,瘗其同族贫不能葬者二百余棺。官凤阳教授时,生员某有为义举而被诬陷者,教授廉得其实,白之郡守,狱乃得释。其有志读书而为贫所苦者,教授招之学舍,予以膏火之资,士多赖以成立,其厚德之及人又如此。尝书四语于座云:交耐久朋,无欺心语,作有益事,读未见书。此足以见生平之志矣。
《礼志》曰:“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其教授之谓与!余虽不获深交于教授,而溯其遗事,辄复低回倾慕之,而不能已于言也。道光八年三月三日,高邮王引之谨状。
(选自《王伯申文集补编》)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质衣以偿 质:抵押
B.其有裨教化者 裨:弥补
C.洵有古人之风 洵:美丽
D.教授廉得其实 廉:察考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与倪模交情并不深,后来倪模的孙子辈去教授作者的孙子们读书时,王引之才比较深地了解倪模其人。
B.倪模嗜书如命,有志于著书立说,对做官毫无兴趣,不但不去应考,连有机会做县令也不去就任。
C.行状: 叙述死者生平、事迹等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作者写倪模行状是因有同榜之谊。
D.生员:明、清指经本省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者,俗称秀才。倪模是凤阳教授,对生员有监督考核之责。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其俯仰时趋,孰若归田著书之为乐乎!
(2)“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其教授之谓与!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小题4】根据第二、三两段,简要概括倪教授在治学、为人方面的特点。

同类题2

(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关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
A.则胜负之,存亡之理B.范增目项王
C.风流人物,还看今朝D.吕师孟叔侄为逆
【小题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A.酌贪泉而觉爽B.烟光凝而暮山紫
C.天柱高而北辰远D.蟹六跪而二螯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贾谊于长沙
A.梁鸿于海曲B.雄州列,俊采
C.吴会于云间D.四具,二难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南山集》目录序
(清)戴钧衡
呜呼!文章之事,岂不难哉!司马子长生汉武之朝,以天授之才,承累世之学,通古今书史之秘,穷天下山水之奇迹,其所遭,极人世万不可堪之境,侘傺抑郁,感愤悲伤,以其所畜,发为文章,遂以雄于天下,传于后世。自后世言文章称大家者,所造虽各有不同,要莫不深得乎子长之义旨。
国朝作者间出,海内翕然推为正宗,莫如吾乡望溪方氏。而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则惟先生。先生与望溪生为同里,又自少志意相得,迨老不衰。其学之浅深,文章之得失,知之深而信之笃者,莫如望溪。顾望溪生为显官,身后著作在天下,而先生摧折困抑,垂老构祸以死,著作脱轶,莫为之收,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又秘弗敢出。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文章之遭际,幸不幸固如是耶!
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而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入司马子长之室而得其神。云鹗氏尝谓子长文章之逸气,欧阳永叔后,惟先生得之,非虚语也。余又观先生文中自叙,及望溪先生所作序文,知先生生平每以子长自命,其胸中藏有数百卷书,滔滔欲出。向令克成,必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诸人者,岂仅区区文字足见其得子长之神哉?惜乎有子长之才,不能有子长之志,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先生文集名不一,少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问天集》、《岩居川观集》,皆不可复见。今世所仅存者,惟门人尤云鹗刊本,所谓《南山集》是也。里中吴氏藏有写本,较尤本文多且半,余假而抄之。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又尤本、吴本未加编次,亦无意例,余乃共取编之。呜呼!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此外不可见者,其零散知几何也? 
道光辛丑十二月,宗后学钧衡谨识。
【注】①《南山集》:戴名世文集名。戴名世,号南山,清代“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因“文字狱”被杀。②司马子长: 司马迁,字子长。③望溪:清文学家方苞,晚号望溪。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其所,发为文章畜:积聚
B.知之深信之者笃:厚道
C.余而抄之假:借
D.宗点学钧衡谨识:记
【小题2】下列句子中画线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穷天下山水奇迹余乃共取编
B.平方氏生平所叹服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
C.以雄天下复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
D.知先生峑生平每子长自命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
【小题3】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3分)
⑵.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3分)
⑶.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4分)
【小题4】作者认为戴名世的文章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意作简要概括。(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
明唐顺之
廉吏自古难之。虽然,今之所谓廉者,有之矣。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是以虽其嗜利之心不胜其竞进之心,而其避罪之计有甚于忧贫之计,慕与惧相持于中,则势不得不矫强而为廉。其幸而恒处于有可慕、有可惧之地,则可以终其身而不至于坏,而世遂以全节之。其或权位渐以极,则可慕者既已得之,而无复有惧于罪。至如蹉跎沦落,不复自振,则可慕者既已绝望,且将甘心冒罪而不辞。是故其始也,缩腹镂骨以自苦;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人见其然,则曰:“若人也,而今乃若是!”而不知始终固此一人也。虽然,此犹自其既坏言之也。方其刻意为廉之时,而其萌芽固已露矣。苟捐之足以为名,而得之足以为罪,则千金有所必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锥刀之算其真机也,从而谓之曰廉。
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虽其一无所慕与无所惧,而未尝不廉。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
郭侯治吾常(注),以平易岂弟、与民休息为政,而尤以清苦绳约自律。余始见侯如是,则亦以为今之所谓廉者耳。徐而与侯处,听其议论,察其志之所存,乃知侯非今之所谓廉者也。侯性本澹泊,苦厌纷华,尝言曰:“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其奉身率如此。侯盖古之廉者也。闻侯之夫人亦乐于粝食敝衣,与侯所嗜好无异。然则古之廉者,犹或不免于室人交谪,于是益知侯之为难也。
常三年,升山东副使以去,侯之僚霍君、裘君与其属武进尹杨君征余文为侯赠。夫侯之廉,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虽然,余知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而方其为守,则犹在有可慕、有可惧之地也。自今以往,官益峻而望益隆,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侯之廉犹是也,而后人信之曰:侯果非慕与惧者也。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
(选自《荆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注)常:地名,指常州。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世遂以全节之归:称许
B.则千金有所必割:舍弃
C.于是益知侯之为难也能:做到
D.侯常三年居:居住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指向“今之所谓廉者”、“古之所谓廉者”的一组是()(3分)
一无所慕与无所惧     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
A.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B.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
C.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D.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论说为吏之廉,其中对为吏者心理的剖析尤其深刻,有独到的见解。
B.今之所谓廉者,本来有意于利禄,但慑于法律的威严,能够自律,管住自己。
C.古之廉者,无所慕求,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
D.在作者看来,郭文麓升任副使后,权位更加尊显,仍将保持古之廉者的本色。
【小题4】(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3分)
(2)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3分)
(3)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3分)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
(选自《四库全书总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辩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问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落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也!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选自《清文选·芋老人传》,有删改)
注①倾盖:指道行相遇,停车靠近交谈,彼此马车的伞盖倾斜相交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人入坐延:邀请
B.书生甲第为相国用:因为
C.厚而遣之资:钱财
D.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显著
【小题2】下列选项中,都能表明芋老人“深明事理”的一组是(  )(3分)
①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 ②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③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④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
⑤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 ⑥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
A.①③⑥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叙述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十年后,书生身居相国之位,回想起芋老人的一饭之恩,感恩图报,让芋老人的儿子不再当佣工了。
B.芋老人认为,相国在饥寒交迫之时,饥不择食,故觉得芋头很香;而当上相国之后,美味佳肴享用不尽,自然就觉得芋头不如十年前那样香了。
C.文章由相国十年前后食芋而味道不同引发议论,说明了“时位移人”的道理,并批评了富而弃其妇,贵而绝其交,为吏而背其所学等社会现象。
D.芋老人虽然只是乡下一个粗陋的老百姓,但深明事理,擅长言辞,将许多达官显贵不能讲明的道理,用生活中浅显的例子表述清楚。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3分)
(2)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4分)
(3)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