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徵,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法、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取求。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椁,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良材,为具棺椁。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易棺,定附身衾衣,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矣。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
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布之,毋使遂沉没也。
注:①掠:拷打。②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③椑(bì):古人的棺椁有好几层,椑为最里层的棺。④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⑤圹:墓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则躬汲樵:砍柴
B.平生亲故,夙良材市:购买
C.顾视从孙某,易棺趣:催促
D.乡之后进有所感发俾:有益
【小题2】(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多立名义,文术相高②王好战,请战喻
B.①学士词人无取求②较秦之得与战胜而得者
C.①已市二瓮,下椁,并藏焉②于其身也,耻师焉
D.①定附身衾衣,卒②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怡的父亲在一次兵变中殉难,此事上奏朝廷,张怡于是被授予锦衣卫千户官职。
B.作者的父亲在世时,曾在过年时节与余佩一道前往山中,看望不务声名的张怡。
C.张怡临终时拒绝使用亲朋好友为他准备的棺材,是因为他想到了从前战死的将士。
D.文章结尾写了张怡家人献书的事情,作者希望张怡的同乡晚辈能妥善保存这些书。
【小题4】(小题4)用“/”给文中划线部分断句。(3分)
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弗能易也吾忍乎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3分)
(2)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5-23 03:34: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蕾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②。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处,数日亦死。
②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宠之,怒而贬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③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袁枚《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

注①鄂韡:花蕾繁盛。②赀:财货。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矣B.焉C.哉D.也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主人对新买牡丹做法的一组是(   )。
①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    ②归其原处,数日亦死    ③暴摧折之,移其非时
④一月之间,忽予忽夺 ⑤新者虽来,旧者不让    ⑥喜而宠之,怒而贬之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②⑤⑥
【小题3】第①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
【小题4】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自然规律,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移植,结果导致原有的牡丹枯死。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
C.客人认为主人处理不当,使旧牡丹死去。如今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错上加错。
D.作者认为导致原有的牡丹的死亡的根本原因在于主人自身的修养、性情、见识有问题。
【小题5】纵观全文,简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2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夫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C.后世之谬其莫能名者传:传记
D.而又不随以怠:懈怠
【小题2】选出“其”字用法与意义都相同的一项( )(3分)
A.后世之谬传莫能名者视下也,亦若是则已
B.以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欲加之罪,无辞乎
C.孰能讥之乎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
D.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工欲善事,必先利其器
【小题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3分)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没有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做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的结论他感到很惋惜。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每句4分,共8分)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梁惠王曰:“寡人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不知,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
B.庠序之教 谨:认真从事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检:节俭
D.王无岁 罪:怪罪,归罪于
【小题2】下面的加横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寡人之国也/移其粟河东
B.请战喻/斧斤时入山林
C.申以孝悌之义/鸡豚狗彘
D.然不王者/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为寡德之人。和“孤”“不谷”一样,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河东,即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河内,黄河以内,指黄河以南的地区。
C.庠序,古代地方上的学校,后泛指学校。商代的学校叫“序”,周代的学校叫“庠”。
D.孝悌,中国传统的重要道德规范之一,“孝”指孝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
【小题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草而坐披:拨开,分开。
B.始指之异:以……为异,感到奇异。意动用法。
C.外与天际:边,名词。
D.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即从这次西山之游。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A.与其徒上高山/踞而坐 “日”与“箕”都是名词用作状语
B.回溪/山之高而止两个“穷”都用作动词,“走遍”“走尽”之意
C.自余为人/梦亦同 “僇”与“趣”都用作通假字
D.漫漫游/起归两个“而”都是表示修饰的连词
【小题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作者“游山之乐”的是(3分)
①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②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④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⑤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⑥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A.①④⑤B.②④⑥C.②③⑥D.①②⑤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3分)
译:    __     __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3分)
译:    __     __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4分)
译:    __     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亡妻冯孺人行述
朱彝尊
孺人姓冯氏,讳福贞,字海媛,世居嘉兴练浦之阳。考讳镇鼎,归安县儒学教谕。教谕君为学官,弟子有名,交渐广,徙碧漪坊,去先太傅文恪公第近止百步。教谕君年过四十无子,生孺人,特珍爱之。五龄,延塾师陈翁,授《毛诗》《孝经》。有费姥者,往来教谕君家。见孺人聪慧,为先妣唐孺人述之,唐孺人属姥为妁。是夕,教谕君梦文恪公衣衮造其门,遂以孺人许彝尊为配。寒家自文恪公以宰辅归里,墓田外无半亩之产。至本生考安度先生,家计愈窘,岁饥,恒乏食,行媒既通,力不能纳币。彝尊年十七,为赘婿于冯氏之宅。遭乱,两家各去其居,安度先生播迁塘桥之北。
彝尊既昏,孺人赞予往侍养。教谕君以田二十亩持券付孺人,孺人语予曰:“割父之田以奉翁,非力养矣。”辞不受,挈其女至塘桥,鬻所有金条脱,治饔膳。隘不能容,遂赁梅里道南茅 亭之居,迎先生至里。
予年二十,即以诗古文辞见知于江左之耆儒遗老。时四方知名士往来于禾者,辄造梅里,孺人治酒肴必丰,虽夜分区画立办。宾客过者,谈宴极欢,或淹留旬日方去。花钿无多,尽付质库,昼夜纺绩以赎。客至,复质,如是以为常。岁癸卯,予客永嘉。其冬,安度先生病革,家无斗储,孺人邀予姊妹同视汤药。予归未旬日,而安度先生弃世。孺人哀毁,治丧事靡不中礼。
既而予游大同,转客太原,入于京师,复留济南。孺人力持门户,延经师于家诲昆田,必具酒肉,操作愈勤。夜率二女治机绞不辍,坐昆田于纺车之旁,执卷于灯背,令就火光课昼所读书,必成诵乃已。凡昆田交游至,或有燕朋杂于坐,孺人必严诫勿与交。
孺人归予将五十年,盖终身忧患,未尝一日自安。平居慈爱,虽渔娃灶妾,食必推与之。以是孺人之殁,闻者无不叹息。呜呼!悲夫!谨摭其遗行,以告立言之君子。
(节选自《曝书亭集》)
注纳币:古代婚礼六礼之一,男方向女方送聘礼。条脱:古代臂饰。禾:嘉禾,嘉兴的古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梦文恪公衣衮其门 造:拜访
B.孺人予往侍养 赞:称赞
C.治丧事靡不礼 中:符合
D.令就火光昼所读书 课:学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寒家自文恪公宰辅归里 而广良家子从军击胡
B.江左耆儒遗老     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C.延经师家诲昆田   冰,水为之而寒
D.谨摭遗行 尔无忘乃父之志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割父之田以奉翁,非力养矣。
(2)花钿无多,尽付质库,昼夜纺绩以赎。
【小题4】文章第三至五段,记述了冯孺人哪些方面的“遗行”?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