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洒,泛舟东下, 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 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管,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铲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铲去,罪益重。吏止死,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
邑民死丧,子弱、业破不能具葬,易于辄出俸钱,使吏为办。百姓入常赋,有垂白偻杖者,易于必召坐与食,问政得失。庭有竞民,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治益昌三年,狱无系民,民不知役。改锦州罗江令,其治视益昌。 是时故相国裴公出镇锦州,独能嘉易于治。尝从观其政,导从不过三人,其察易于廉约如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易于出俸钱辄:动不动就
B.亦不使罪尔曹蔓:指牵连
C.刺史惊问状:样子
D.其察易于廉约如此廉约:清廉简约
【小题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易于诏曰  有垂白偻
其治益昌  罪小者劝,大者
A.两个“视”字相同,两个“杖”字不同
B.两个“视”字相同,两个“杖”字也相同
C.两个“视”字不同,两个“杖”字相同
D.两个“视”字不同,两个“杖”字也不同
【小题3】比较下列各句中加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易于属令 ③使吏
②以易于挺身民 ④指白枉直
A.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相同B.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不同
C.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D.①句和③句不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易于为益昌令时,刺史治所城嘉陵江南,而刺史崔朴乘春游乐,何易于腰笏引舟至其处并责备了他,使他羞愧难容。
B.在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时,何易于先是命吏铲除茶树,后自纵火焚之,观察使认为他挺身为民而没有弹劾他。
C.何易于辄出俸钱助贫困百姓丧葬,体恤老人并向他们问政得失,百姓打官司,他亲自了解情况,公正决断并及时处理。
D.何易于改绵州罗江令,是时故相国裴公刺史绵州,能观察何易于治政,因而他观察到何易于廉约如是。
【小题5】用“/”为划线部分断句:
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6-25 07:32: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宣王见颜斶
齐宣王见颜斶①,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②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东西南北,莫敢不服。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士之贱也,亦甚矣!”
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中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傅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
斶知足矣,归反朴,则终身不辱也。
(取材于《战国策·齐策四》)
【注】①斶:读chù。颜斶,齐国隐士。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  握:跟随 B.功不立    矜:夸耀
C.清静贞正以自    虞:担忧 D.乃今闻细之行 人:小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则再拜辞去也②择其善者从之
B.①推选禄焉②于其身也,耻师焉
C.①君子可侮哉②置杯则胶
D.①夫玉生山②海运则将徙南冥
【小题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表现颜斶“不畏权贵、洁身自爱”的一项是( )
①斶亦曰:“王前!”     ②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
③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  ④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
⑤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⑥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A.①③④B.②⑤⑥C.①②⑥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宣王召见颜斶时,颜斶让齐宜王上前,以这种看似无礼的行为来引起齐王与大臣们的不满,从而说出自己“士贵于王”的观点。
B.全文运用人物对话的形式,展现了齐王、颜斶的个性品格及思想感情,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C.为了使自己的风貌和内心世界不遭到破坏,颜斶拒绝了宣王的邀请,表现了他纯正自守、安贫乐道、向往自由的高尚品格。
D.颜斶引用典故、古语辩证地阐述了王与士的关系,特别是在论证“生王不如死士”时,有力地说服了宣王,使他的态度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报刘一丈书 明·宗臣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 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 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 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 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 即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 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 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 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 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纳之,则又再拜,又故迟 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亡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 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 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计交赞之。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 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褊衷,以此长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 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而已。”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
(选自《古文观止·明文》)
【注】①剌:谒见时用的名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下相孚.   孚:信任
B.亡.奈何矣,姑容我入!   亡:同“无”
C.适.自相公家来 适:刚才
D.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   间:从小路,取道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亡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
B.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亡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
C.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亡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
D.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亡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者来信勉励作者做一个称职的好官,并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对此作者表面上自责,实际上是为讽刺时弊做铺垫。
B.第二段通过对谒者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他卑躬屈膝地干谒当权者, 并用金钱进行贿赂,从而获得“上下相孚”的全过程。
C.作者刻画了作为权势代表的“相公”,将“权者”贪污纳贿、骄横虚伪、卖官鬻爵的傲 相、伪态,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D.作者最后写了自己与“权门”、“长吏”的相孚,展示刚正不阿、不向权势豪门低头的 骨气,与那些专事干谒求进的官僚形成鲜明对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东京梦华录》序

(宋)孟元老

仆从先人宦游南北,崇宁癸未到京师,卜居于州西金梁桥西夹道之南。渐次长立,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巿;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瞻天表则元夕教池,拜郊孟享。频观公主下降,皇子纳妃。修造则创建明堂,冶铸则立成鼎鼐。仆数十年烂赏叠游,莫知厌足。

一旦兵火,靖康丙午之明年,出京南来,避地江左,情绪牢落,渐入桑榆。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近与亲戚会面,谈及曩昔,后生往往妄生不然。仆恐浸久,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谨省记编次成集,庶几开卷得睹当时之盛。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之曰《梦华录》。

然以京师之浩,及有未尝经从处,得之于人,不无遗阙。倘遇乡党宿德,补缀周备,不胜幸甚。此录语言鄙俚,不以文饰者,盖欲上下通晓尔,观者幸详焉。绍兴丁卯岁除日,幽兰居士孟元老序。

《东京梦华录》跋

(明)胡震亨

《东京梦华录》多记崇宁以后所见,时方以逸豫临下,故若彩山灯火,水殿争标,宝津男女诸戏,走马角射,及天宁节女队归骑,年少争迎,虽事隔前载,犹令人想见其盛。至如都人探春,游娱池苑,京瓦奏技,茶酒坊肆,晓贩夜市,交易琐细,率皆依准方俗,无强藻润,自能详不尽杂,质不坠俚,可谓善记风土者。但大内所载殿阁楼观,仅仅十一,无论诸宫,只如政和新宫,自延福、穆清已下,尚有四十余殿,而艮岳于时最称雄丽,何可略也?

(注)①崇宁癸未:宋徽宗崇宁二年。②教池游苑:指金明池、琼林苑的游赏。③拜郊孟享:孟,首。指到郊外拜祭天帝。④梦游华胥之国:《列子·黄帝》:“(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后用“梦华”为追忆往事恍如梦境之意。⑤艮(gèn)岳:北宋末年在汴京城内东北景龙山侧耗巨资人工修筑的一座小山,内有大量名花奇石、珍禽异兽。其正门名为阳华门,因而艮岳又名为阳华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白之老,不识干戈 识:了解,知道
B.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  易:交易,买卖
C.目之曰《梦华录》 目:用眼睛看
D.然以京师之浩穰  穰:众多,兴盛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表现京师“当时之盛”的一组是(   )
①渐次长立,正当辇毂之下
②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③出京南来,避地江左
④节物风流,人情和美
⑤天宁节女队归骑,年少争迎
⑥率皆依准方俗,无强藻润
A.①②④B.②④⑤C.①③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序文前半部分文辞艳丽,全方位地描述了京师胜景,涵盖了当年汴梁城的众多领域,繁声竞响,光影满目,作者十分喜欢这些繁华的景象。
B.北宋末年,身居京师的百姓眼福不浅,他们有机会看到公主出嫁、皇子纳妃的盛大典礼,甚至在一些重要场合上可以亲睹皇上天颜。
C.孟元老创作《东京梦华录》的原因只是为了纠正后生们对往事的不以为然,他想还原历史真相,觉得自己的作品能让后世的读者了解到当时的盛况。
D.胡震亨认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再现了京师当年的盛况,并赞扬孟元老非常擅长记录地理风俗人情,但他对孟元老略过艮岳这一当时的代表性建筑不提表示不理解。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仆恐浸久,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
(2)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
(3)此录语言鄙俚,不以文饰者,盖欲上下通晓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①余少好读司马子长(司马迁)书,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不能自抑。以为君子之处世,轻重之衡,常在于我,决不当以地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何至如闾巷小夫,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动于眉眦之间哉?盖孔子亟美颜渊,而责子路之愠见,古之难其人久矣。

②已而观陶子之集,则其平淡冲和,潇洒脱落,悠然势分之外,非独不困于穷,而直以穷为娱。百世之下,讽咏其词,融融然尘渣俗垢与之俱化。信乎古之善处穷者也。推陶子之道,可以进于孔氏之门。而世之论者,徒以元熙①易代之间,谓为大节,而不究其安命乐天之实。夫穷苦迫于外,饥寒憯于肤,而性情不挠,则于晋、宋间,真如蚍蜉聚散耳。

③昔虞伯生②慕陶,而并诸邵子之间。予不敢望于邵而独喜陶也,予又今之穷者,扁其室曰陶庵云。

(注)①元熙:东晋最后一个皇帝恭帝年号。②虞伯生:元朝文学家。邵子:邵雍,北宋理学家。
【小题1】第①段中作者认为“君子之处世”应做到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2】对第②段中“融融然尘渣俗垢与之俱化”理解正确的一项(    )
A.人间因为陶潜作品而变得洁净高尚了。
B.陶潜作品中没有庸俗卑下的世俗之见。
C.陶潜作品使读者的精神境界获得升华。
D.陶潜与读者同时超然于世俗尘垢之外。
【小题3】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选择一组对比,分析其作用。
【小题4】概述作者将自己的居室命名为“陶庵”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