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篇节选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 国 论(节选)  李帧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 ,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小题1】对下面句中加线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以二国秦委:舍弃暴秦之欲无厌:满足
B.夫韩、魏不能独秦当:抵挡始祸焉速:招致
C.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向使:原先的使命革灭尽殆:将要
D.未可专以罪秦也罪秦:认为秦有罪族秦者秦也族秦:灭掉秦全族
【小题2】下列四组句划线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杳不知其所B.因得以自于其间矣
以余观盖失强援,不能独
C.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D.未有能愈秦国也
当与秦相较,未易量 而四国休息
【小题3】下面的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 )
A.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然而天下的诸侯却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强和韩、魏的团结,从而抵制秦国。
B.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天下的诸侯挺身而出,来抵御秦兵。
C.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六国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D.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 只是他们最终没有攻克秦国,反倒替秦做了许多事,因此,六国最终是自己削弱自己。
【小题4】比较苏洵与苏辙、李帧的《六国论》,对三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三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本意都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是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讽谏当朝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记取历史教训。
B.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主要是指韩、魏、楚说的,而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照苏辙说的六国“厚韩亲魏”,做韩、魏的后援,“赂秦”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C.三篇《六国论》的作者对六国灭亡的原因各人有各人的看法。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原因在于六国“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李帧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自弱而取夷灭”。
D.苏辙认为六国应该“厚韩亲魏以摈秦”的观点是基本正确的,李桢认为“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是应该肯定的。只是局限于生活的时代,他们都不可能从历史发展的趋势去看秦统一六国是历史的必然。
【小题5】翻译(10分)
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3分)
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4分)
③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7-17 03:33: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明 王世贞
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诈赵而其璧 :勒索。
B.大王弗与城,而赵璧 :欺骗。
C.令秦王怒,而相如于市    :通“戮”:杀。
D.若其劲渑池,柔廉颇 :使……怀柔。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秦十五城之空名 若潜师来,国可得也
B.入璧秦弗予城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C.臣固知大王弗予城也   师道不传也久矣连词。
D.其劲渑池,柔廉颇 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B.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C.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D.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作者却不赞同这一看法。
B.作者认为秦国最初要得到和氏璧是虚情,借此来窥视赵国是实情。
C.作用认为蔺相如派手下的人怀揣和氏璧逃离,从面使理直的一方在秦国。
D.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他在渑池对秦国的强硬较量,柔韧使廉颇惭悟,就显出了他过人的才能。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2)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墨竹赋

(宋)苏辙

与可以墨为竹,视之良竹也。客见而惊焉,曰:“今夫受命于天,赋形于地。涵濡雨露,振荡风气。春而萌芽,夏而解驰。散柯布叶,逮冬而遂。性刚洁而疏直,姿婵娟以闲媚。涉寒暑之徂变,傲冰雪之凌厉。均一气于草木,嗟壤同而性异。信物生之自然,虽造化其能使。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郁乎萧骚。曲直横斜,裱纤庳高,窃造物之潜思,赋生意于崇朝。子岂诚有道者邪?”

与可听然而笑曰:“夫予之所好者道也,放乎竹矣。始予隐乎崇山之阳,庐乎修竹之林。视听漠然无概乎予心朝与竹乎为游莫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若夫风止雨霁,山空日出。猗猗其长,森乎满谷。叶如翠羽,筠如苍玉。澹乎自持,凄兮欲滴。蝉鸣鸟噪,人响寂历。忽依风而长啸,眇掩冉以终日。笋含箨而将坠,根得土而横逸。绝涧谷而蔓延,散子孙乎千忆。”

“至若丛薄之馀,斤斧所施。山石荦埆,荆棘生之。蹇将抽而莫达,纷既折而犹持。气虽伤而益壮,身已病而增奇。凄风号怒乎隙穴,飞雪凝冱乎陂池;悲众木之无赖,虽百围而莫支。犹复苍然于既寒之后,凛乎无可怜之姿;追松柏以自偶,窃仁人之所为,此则竹之所以为竹也。始也余见而悦之;今也悦之而不自知也。忽乎忘笔之在手与纸之在前,勃然而兴,而修竹森然。虽天造之无朕,亦何以异于兹焉?”

客曰:“盖予闻之,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万物一理也,其所从为之者异尔。况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与可曰:“唯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生之自然信:诚然,确实B.乎修竹之林庐:搭建茅庐
C.涧谷而蔓延绝:横穿D.蹇将抽而莫达:达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嗟壤同性异人非生知之者,孰能无惑
B.与可墨为竹愿十五城请易璧
C.猗猗其长,森满谷以吾一日长
D.而养生者取,能以足音辨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墨竹赋》是以对话体结构全篇的一篇赋作。赋中借客之口赞美竹子,将竹子的禀赋与道德人格结合起来写,既表现了竹子的特性,又展示了个人的胸襟。
B.与可指出画竹必须心随竹转,情与竹游,发掘竹的深层次的美韵。这段文字既是展示竹的神韵的美,也是表现画家胸襟的美,同时又是表现艺术构思的过程,情、理、物象结合得天衣无缝。
C.爱竹的与可留心观察竹子的变化,熟悉竹子的各种姿态,将求道之心、好道之心全放置于竹子。
D.文末借助客人之口,用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这两个典故,把题旨升华到了“万物一理”这个社会生活根本原则上。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视 听 漠 然 无 概 乎 予 心 朝 与 竹 乎 为 游 莫 与 竹 乎 为 朋 饮食 乎 竹 问 偃 息 乎 竹 阴 观 竹 之 变 也 多 矣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若夫风止雨霁,山空日出。
 
虽天造之无朕,亦何以异于兹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得非其上者B.直好世俗乐耳
为民上不与民同乐者今之乐由古乐也
C.臣请王言乐D.暴见
文王以民力台为沼 王立沼上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4分)
A.好世俗之乐耳 直B.疾首蹙頞而相告 举
C.暴未有以对也有以D.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矣 王
【小题3】下列选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3分)
A.百姓闻王车马之音B.何以能鼓乐也?
C.王语暴以好乐D.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小题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变乎色”是因为齐王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这是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难堪了。
B.孟子规劝齐王“与民同乐”很有说服力的原因之一是孟子善用对比,把百姓对国君好乐的两种不同态度进行对比,很有说服力。
C.孟子跟齐王的这番对话,最大的妙处就在于孟子没有纠缠于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或极力推荐先王之乐、极力批判世俗之乐,而是机智地将齐宣王引向与民同乐的方向。
D.孟子所谓同乐,不仅是指齐王应和百姓一同欣赏音乐或者一同打猎,更是指齐王应以百姓之乐为乐,而百姓亦以齐王之乐为乐。
【小题5】翻译
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3分)
②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盍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①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铚、耰、艾②,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③,如婴儿之望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苏轼《稼说》④)
【注】①敛:收拾,此处意为收割。②铚:镰刀。耰:捣土块的农具。艾:通“刈”,收割。③闵:勉,勉力。④这是苏轼赠与同事张琥的一篇杂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保全。
B.相于其上者如鱼鳞寻:使用。
C.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同年:科举考试同榜考中的人。
D.博观而取,厚积而薄发约:节约。
【小题2】下列各组中,都属于苏轼对才华自我修养的看法的一组是(3分)( )
①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
②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
③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
④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⑤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A.①④⑤B.③④⑤C.①②⑤D.①②③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以为庄稼要种得好至少应当做到:土地可以休耕轮作,耕种不能耽误农时,收割一定要等庄稼完全成熟之后。
B.古人超过今人的原因是他们非常重视自我修养和积累,一定要等到思想才华完全成熟后才出来做事、为官,就像水一定要等到充溢后才流淌出来,弓拉满之后才发箭。
C.苏轼非常羡慕张琥能够有再学习的机会,劝勉他治学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并希望他过问弟弟苏辙是否做到了这一点。
D.这篇文章以种庄稼比喻做学问,以保全地力喻人生修养,喻义恰当、哲理深刻;文章以我为例入文,语气亲切,显示出大师的若谷虚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3分)
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