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夜渡两关记
[明]程敏政
  ①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行。但问驿吏,吏绐言:“虽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②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哄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    
③十七日午,过全椒,趋和州。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行四十里,渡后河,见面山
隐隐,问从者,云:“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已而,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穷,始大骇汗。过野庙,遇老叟,问此为何山,曰:“古昭关也。去香林院尚三十余里,宜急行。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驱虎也。”
  ④时铜钲、束燎皆不及备。傍山涉涧,怪石如林,马为之避易;众以为伏虎,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良久乃起,复循岭以行,谛视崖堑,深不可测,涧水潺潺,与风疾徐。仰见星斗满天,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员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尽二鼓,抵香林。灯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⑤噫!予以离亲之久,诸所弗计,冒险夜行,度二关,犯虎穴,虽濒危而幸免焉,其亦可谓不审也已!谨志之,以为后戒。
(选自《篁敦程先生文粹》)
【小题1】对下列加线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但问驿吏,吏言绐:告诉
B.当此,乃至和州香林院陟:到达
C.马为之避易避易:不容易
D.其亦可谓不也已审:慎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退无所止② 某所,而母立于兹
B.①悉下马,累肩而上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C.①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 ②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①杳不知其所穷,始大骇汗  ② 虽九死其犹未悔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记述了作者夜渡清流关和昭关险途的事。虽然是一篇纪实文章,自然成文,但作者
叙述有致,跌宕起伏,让人感觉险象环生。
B.两次渡关夜行均有“火”相助,但情形各不相同。第一次寒风助声,吹灭束燎,致使险象环生;第二次虽无束燎,但前山有火引路,只因怪石狰狞,以至惊马难行。
C.文章记叙了作者两次深夜渡关的经过,但两次渡关的原因不同。夜渡清流关是因误听“驿吏绐言”;而夜渡昭关则是因“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
D.清流关是赵匡胤获胜之地,昭关是伍子胥困厄之地,作者在文中运用这两个历史典故,
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3分)
(2)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3分)
(3)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员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7-24 09:27: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寄欧阳舍人书

宋·曾巩

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巩再拜。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铭志之于世 著:显扬
B.警之道   劝:劝诫
C.非道德而能文章者  畜:积聚
D.而先生之 进:改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首,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行礼时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常用于书信、名帖中,表示致敬。义同“叩首”“稽首”。
B.先大父,去世的祖父,“先”指已故的,是称呼死者的敬辞。如去世的母亲称“先母”,去世的祖母称“先大母”。
C.公卿,原指三公九卿,后泛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公”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同时也是古代朝中最高官位的统称;“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如晋国六卿。
D.不宣,即不一一细说,旧时书信末尾常用此语,来表达未尽之意;除此之外,“不宣”还有“不显扬”“不公开说出”之意。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2)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
(3)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小题4】曾巩为什么认为先祖的墓碑铭定能“传世行后无疑也”?请简要作答。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此君轩记

清王国维

①竹之为物,草木中之有特操者。与群居而不倚,虚中而多节,可折而不可曲,凌寒暑而不渝其色。至于烟晨雨夕,枝梢空而叶成滴,含风弄月,形态百变,自渭川淇澳千亩之园,以至小庭幽榭三竿两竿,皆使人观之,其胸次廓然而高,渊然而深,泠然而清,挹之而无穷,玩之而不可亵也。其超世之致,与不可屈之节,与君子为近,是以君子取□。

②古之君子,其为道也盖不同,而其所以同者,则在超世之致,与不可屈之节而已。其观物也,见夫类是者而乐焉,其创物也,达夫如是者而后慊焉。如屈子之于香草,渊明之于菊,王子猷之于竹,玩赏之不足而咏叹之,咏叹之不足而斯物遂若为斯人之所专有,是岂徒有托而然哉!其于此数者,必有以相契于意言之表也。善画竹者亦然。彼独有见于其原,而直以其胸中潇洒之致、劲直之气,一寄之于画。其所写者,即其所观;其所观者,即其所畜者也。物我无间,而道艺为一,与天冥合,而不知其所以然。故古之工画竹者,亦高致直节之士为多。如宋之文与可、苏子瞻,元之吴仲圭是已。观爱竹者之胸,可以知画竹者之胸;知画竹者之胸,则爱画竹者之胸亦可知而已。

③日本川口国次郎君,冲澹有识度,善绘事,尤爱墨竹。尝集元吴仲圭、明夏仲昭、文徵仲诸家画竹,为室以奉之,名之曰“此君轩”。其嗜之也至笃,而搜之也至专,非其志节意度符于古君子,亦安能有契于是哉!吾闻川口君之居,有备后之国,三原之城,山海环抱,松竹之所丛生。君优游其间,远眺林木,近观图画,必有有味于余之言者,既属余为轩记,因书以质之,惜不获从君于其间,而日与仲圭、徵仲诸贤游,且与此君游也。壬子九月。

(注)①淇澳:淇水曲岸。②慊:满意。③此君:王子猷爱竹,有“何可一日无此君”之语,后因以“此君”为竹的代称。④备后国:日本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域,后并入广岛县。三原城:日本古代的城市名。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结尾方框处的虚词是
A.矣B.哉C.焉D.乎
【小题2】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
A.古之君子咏叹不足而将爱物占为己有。
B.屈原等古之君子都与所爱之物相契合。
C.画竹者摹写、观察之竹都是自己种植。
D.善画竹者达到的艺术境界非他人所知。
【小题4】概括川口君“其嗜之也至笃,而搜之也至专”的表现。(用自己的话回答)
(1)
(2)
(3)
【小题5】本文三段文字之间衔接自然,请对此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节选自《劝学》)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节选自《过秦论》)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节选自《师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节俭。
B.其曲中规     中:符合。
C.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使……后退。
D.吾从而师之   从:跟从。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B.非我也,岁也 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輮使之然也 古之学者必有师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
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译文: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子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C.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译文:收拢天下的士兵,集中在威阳,去掉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金人,以便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
D.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