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也足亭记
陶望龄
吾越多崇山,环溪多植美竹,每与山为峭衍,上下蒙密延袤,恣目未已,余时常乐观焉。其他罗生门巷藩圃间者,【甲】畦畹连络,以为窄迫不足游也。
而余北来涉淮,问其人,遂绝不知有竹。又抵京师,则诸名园争珍植之,数干靡靡而已。朱晋甫斋后有两丛特盛,余数饮其下,【乙】徘徊不能去。因自嗤物以希见贵,竹不宝于越而宝于燕,固然。然余向之所欲,意必深箐广林,纵广其苞山怀溪之胜而后厌。今晋甫有数百竿而已据其最胜,吾从之快然焉。
居无何,晋甫即隙地亭之,即宋人语颜之曰“也足”。语余曰:“吾日左右于此君也,展膝袒坐,身足其荫;阒而听之,簌簌然风,足于吾耳;耳清目开,脱然忘身,趣足于心,口不得喻。客能来者,觥筹时设,嗒然相对,与我皆足。【丙】吾子之有好于是也,必为我记之。”余曰:“子之言甚近于道,知道者有所适无所系,足乎己也,殆将焉往不足哉!”
今夫川岩之奇,林薄之幽,是逸者所适以傲夫朝市者也。晋甫释乎世俗秾丽之好而放情乎诗书,处朝市之嚣杂而有林皋之趣,其于竹宜有契者。至夫轨尚超绝而又解其胶固,寄于物而不系焉,视彼数竿,富若渭川之千亩而有以自足,此吾所谓近于道者也。某之有意于斯道久矣。把臂入林,晋甫其尚教之。
(有删改)
【注释】①峭衍:竹子随着崖壁伸展的样子。②箐(qìng):山间的大竹林。③阒(qù):寂静,空寂。④嗒(tà)然:物我两忘的神态。⑤渭川千亩:谓竹之繁茂。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恣目未已 (2)然余向之所欲
【小题2】将下列虚词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使文章语意连贯。
A. 辄    B. 且    C. 虽
【小题3】下列诗句所咏之竹,与第一段所写美竹特点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A.近窗卧砌两三丛,佐静添幽别有功。影镂碎金初透月,声敲寒玉乍摇风。(刘兼《新竹》)
B.蓊郁新栽四五行,常将劲节负秋霜。为缘春笋钻墙破,不得垂阴覆玉堂。(薛涛《竹离亭》)
C.啸入新篁一里行,万竿如瓮锁龙泓。惊巢翡翠无寻处,闲倚云根刻姓名。(陈陶《竹十一首•其三》)
D.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郑燮《题画》)
【小题4】用现代汉语生动地描绘下面文字所表现的情境。
吾日左右于此君也,展膝袒坐,身足其荫;阒而听之,簌簌然风,足于吾耳;良夕月流,疏影交砌,反著壁上,层层如画,足于吾目。
【小题5】朱晋甫为什么将亭子命名为“也足亭”?请简要回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29 12:12: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①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②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③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④李渤之陋也。     
(苏轼《石钟山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鼓:振动。
B.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腾:传播。
C.汝识之乎识:知道。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几乎。
【小题2】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周景王之无射也
B.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C.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D.今以钟磬置水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小题3】下面对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写绝壁下的景观,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B.文中极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
C.文中标明了四处“笑”,其中①④的“笑”都是针对李渤观点的,有否定、嘲笑之意;而③处的“笑”是一种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
D.作者以探究石钟山命名为由来提出自己不迷信旧说,大胆质疑,敢于探索的主张。作者指出石钟山命名的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在于“士大夫”和“渔工水师”不能合作考察。
【小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其父奢不能难,然不谓善,谓其母曰:“赵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后廉颇与秦相持,秦应侯行千金为反间于赵,曰:“秦之所畏,独赵括耳。”赵王以括代颇将。蔺相如谏,王不听。括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又不听。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白起代王龁,遂胜赵
(1)赵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3分)
▲▲▲
(2)秦应侯行千金为反间于赵,曰:“秦之所畏,独赵括耳。”(4分)
    ▲▲▲
(3)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白起代王龁,遂胜赵。(3分)
    ▲▲▲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1)孔子曰:“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其职矣。故子曰:“听讼(1),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此非虚言也。汉兴,破觚(2)圜,斫雕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取材于《史记》)

注释:(1)听讼:指审理案件。(2)觚:方,文中指严酷的法令。

(2)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人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

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太宗曰:“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隋炀帝岂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宜识此心。”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取材于《贞观政要》)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以政     导:引导
B.上下相遁     遁:欺瞒
C.其职矣     溺:沉迷
D.兵备寇虽是要事 饬:整顿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民免无耻 斫雕为朴
B.法令治之具 言道德
C.破觚而 隋炀帝岂甲仗不足
D.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而群下怨叛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最有道德的人不(标榜自己)有道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
B.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法令越严酷,盗贼越多
C.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仁义积累(得深厚)百姓自然会归顺君王
D.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
如有片刻懈怠,就不能够达到远方了
【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信哉是言也!
②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
【小题5】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内容,分别概述孔子、老子、唐太宗治理国家的主张,并说明三人主张的相同之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瘞旅文(节选)
明·王守仁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之,已行矣。
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哭。”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明日,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则其仆又死矣。呜呼伤哉!
念其暴骨无主,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二童子有难色然。予曰:“嘻!吾与尔犹彼也!”二童悯然涕下,请往。就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又以只鸡、饭三盂,嗟吁涕洟而告之曰:
“呜呼伤哉!繄何人?繄何人?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为乎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乌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呜呼伤哉!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乌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胜其忧者?夫冲冒霜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能以无死乎?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
“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耳,使吾有无穷之怆也!呜呼痛哉!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露尔!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为心乎?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吾为尔歌,尔听之!”
“歌曰:‘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注】繄:音yī,发语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欲问讯北来事就:接近,趋向
B.明早,遣人之觇:窥视,探视
C.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将:将要
D.古者重其乡去:离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携一子、一仆,将任鹏徙于南冥也
B.能以无死乎吾还也
C.使吾有无穷之怆也至东城,有二十八骑
D.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徒吾两人在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文章作于正德四年,这时作者被贬于龙场驿已是三个年头了,瘗(yì)就是埋葬的意思。该文是作者埋葬三个客死在外的异乡人以后所作的一篇哀祭文。
B.这三个异乡人与作者素昧平生,但祭文的感情却写得相当深切,其关键是作者被贬龙场驿,其景况略如客死之人,悲客死之人也是作者借以抒发自己被贬他乡的凄苦哀伤之情。
C.吏目主仆三人之死,既有侧面虚写,也有正面实写。死因一直含含糊糊,没有交代明白。不过在作者看来“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以及“游子怀乡”都可能是吏目致死的原因。
D.本文虽然是作者在借吏目之“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不过,他与吏目还是有些不同的,他能“达观随寓”,终于在异乡生活下来了。这既是实情,也是作者的自宽自解。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5分)
(2)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