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书谢御史
【清】吴敏树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珅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及道光癸巳之岁,河南裕州知州谢兴峣,以卓异荐入都。裕州,御史之子,由翰林改官也。引见时,唱陈名贯毕,皇上问曰:“汝湖南人,作京语何也?”兴峣对言:“臣父谢振定,历官翰林御史,臣生长京师。”上悟曰:“尔乃烧和珅车谢御史之子耶?”因褒奖兴峣家世,勉以职事。明日,上语阁臣:“朕少时闻谢御史烧车事,心壮之。昨见其子来,甚喜。”未几,命擢兴峣叙州府知府。方裕州入见时吾乡人士在京师者盛传天语以为谢氏父子之至荣也又幸芗泉先生之生于其乡而以相夸耀也。敏树得知其本末如此云。
敏树又记在都时,有郎官当推御史者,语次,因举芗泉先生之事。郎官谓曰:“芗泉负学问文章,又彼时清议尚重,故去官而名益高,身且便。今我等人材既弗如,而时所重者,独官禄耳,御史言事,轻则友人笑,重则恐触罪,一朝跌足,谁肯相顾盼耶?且家口数十,安所赖耶?”余无以进之。嗟呼!昔之士风人情,犹之今也。以裕州今日家世之荣,孰不欣羡而愿其有是?孰知当芗泉先生罢官时,同朝行辈中,必有相侮笑者,讥毁者,畏罪累而不敢附和者。其家人居室,必不如在官之乐者。且使先生官不罢,其进取抑未可量,一遭斥逐,终以不振,独气节重江湖间耳。然则先生之烧车之时,亦可谓计虑之不详尽者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名:闻名
B.朕少时闻谢御史烧车事,心壮之壮:雄壮
C.语次,因举芗泉先生之事次:中间
D.昔之士风人情,犹之今也之:到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谢御史“气节重江湖间”的一组是
①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 ②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
③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④朕少时闻谢御史烧车事,心壮之   
⑤以裕州今日家世之荣,孰不欣羡而愿其有是? ⑥使先生官不罢,其进取抑未可量
A.①③④B.①②⑤  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御史名振定,号芗泉先生,因鞭打飞扬跋扈的和珅宠奴、焚烧和珅车辆而遭和珅报复,被削职为民。
B.谢御史之子谢兴峣因为父亲的名望和官声受到皇帝喜爱,在裕州知州任上被召入京城,提拔为叙州府知府。
C.作者向那位“郎官当推御史者”谈起谢御史,意在用谢御史不畏权贵、敢于执法的事迹勉励他做一个刚正不阿的好官。
D.“郎官当推御史者”的腐败言行和谢御史形成强烈的反差,作者对这种只重官位、只重身家利益的庸俗之辈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小题4】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用斜线(/)断句:(2分)
方 裕 州 入 见 时 吾 乡 人 士 在 京 师 者 盛 传 天 语 以 为 谢 氏 父 子 之 至 荣 也 又 幸 芗 泉 先 生 之 生 于 其 乡 而 以 相 夸 耀 也。
(2)翻译:(8分)
①唱陈名贯毕,皇上问曰:“汝湖南人,作京语何也?”(4分)
②孰知当芗泉先生罢官时,同朝行辈中,必有相侮笑者,讥毁者,畏罪累而不敢附和者。(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5-25 03:51: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新五代史·一行传》序
欧阳修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沈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於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
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
苟利於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 。
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其事迹略可考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作一行传。
郑遨传
欧阳修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因徙居华阴,欲求之。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
(选文出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材有于中而不见于外韫:隐藏
B.处乎山林而麋鹿群:与……为群
C.去不违其义就:就职
D.欲以遨禄:俸禄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表现郑遨“放身而自得”的一组是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乃入少室山为道士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   ⑤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⑥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④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修五代史,欲从五代的历史中找几个洁身自好的人物树碑立传,但“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郑遨是其中之一。
B.郑遨、张荐明乱世不出仕;石昂不屈服于势利;程福赟以忠获罪,到死都不为自己辩白;李自伦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C.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
D.郑遨经常将自己的诗文誊写在丝绢上,后来这些诗文流落民间,人们将它当做珍品互相馈赠。
【小题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意必有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
②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③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语段断句。
易 曰 积 善 之 家 必 有 馀 庆 昔 颜 氏 将 以 女 妻 叔 梁 纥1而 历 叙 其 祖 宗 积 德 之 长 逆 知 其 子 孙 必 有 兴 者 孔 子 称 舜 之 大 孝,曰:“宗庙 飨 之,子 孙 保 之”,皆 至 论 也。
——《了凡四训·积善之方》
注: 叔梁纥,人名,孔子之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 (求学的人) 今之众人(很多人)
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清楚) 非能水也,而江河(横渡)
C.南取汉中,西巴、蜀(攻取) 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糊涂) 士大夫之(类)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蟹六跪二螯
B.五十步笑百步  申之孝悌之义
C.蒙故业,遗策  利乘便,宰割天下
D.位卑足羞,官盛则近谀   曰师曰弟子云者,群聚而笑之
【小题3】从句式特征看,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一句相同的一项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蚓无爪牙之利
【小题4】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第一次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明确了教师的职能作用,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
B.第一段主要是正面阐述,作者从年龄大小、闻道先后、地位贵贱等方面全面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C.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为例,目的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求学的重要性。
D.第二段拿“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使本文更具有现实性,其矛头直指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之风。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家谱记
归有光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常不自释:宽解
B.贫穷而不知恤:救济
C.以仁孝之道之也责:责备
D.不录有司于:表被动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时丧母,是归有光毕生憾事,他了解祖先及家族旧事只能去问家族里年长的人。
B.归有光出生后,家道衰落,族人人心离散,归氏家族连祭祀祖先的活动都不举行了。
C.兄弟成家后,各自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和孩子,归有光认为这样做会殃及子女。
D.归有光认为家族衰落的根源在于家族的宗法被废弃,以致秩序混乱,道德滑坡。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
(2)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
【小题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归有光写作《家谱记》的意图。

同类题4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二)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人也远矣出:超过
B.苏子愀然愀然:忧愁凄凉的样子
C.托遗响于悲风遗响:余音
D.士大夫之族:家族
【小题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寄蜉蝣天地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B.相与枕藉舟中生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哀吾生须臾巫医乐师百工
D.声呜呜然皆出于此乎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相同的一项是(   )
例:其圣人也亦远矣
A.顺流而B.月明星稀,乌鹊
C.幽壑之潜蛟D.于其身也,则师焉
【小题4】对文段(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小题5】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分)
(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2分)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2分)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墨君堂记

宋·苏轼

凡人相与号呼者,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自其下则尔汝之。虽公卿之贵,天下貌而心不服,则进而君公,退而尔汝者多矣。独王子猷谓竹君,天下从而君之无异辞。今与可又能以墨象(翠写)君之形容(外貌),作堂以居君,而属余为文,以颂君德,则与可之于君,信厚矣。

与可之为人也,端静而文,明哲而忠,士之修洁博习,朝夕磨治洗濯,以求交于与可者,非一人也。而独厚君如此。君又疏简抗劲,无声色臭味可以娱悦人之耳目鼻口,则与可之厚君也,其必有以贤君矣。世之能寒燠人者,其气焰亦未至若雪霜风雨之切于肌肤也,而士鲜不以为欣戚丧其所守。自植物而言之,四时之变亦大矣,而君独不顾。虽微(不是)与可,天下其孰不贤之?然与可独能得君之深,而知君之所以贤。雍容谈笑,挥洒奋迅而尽君之德。稚壮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势。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嶙峋貌)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与可之于君,可谓得其情以尽其性矣。

(注)①王子猷:王徽之,生性爱竹。②与可:苏轼的表兄弟文同,字与可。③疏简抗劲:萧疏挺拔,刚劲有力。④寒燠:“寒”义。⑤气焰:指寒冷之气的强度。⑥欣戚:指忧成。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作堂以君(______________)(2)则与可之于君,厚矣(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词与“天下从而君之无异辞”中的“君”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园涉以成趣(《归去来兮辞》)B.天下云集应,贏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C.长饞,为除不洁者(《左忠教公逸事》)D.则直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
【小题3】下列各组加点词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而余为文(《墨君堂记》) 至夜月明(《石钟山记》)
B.自物而言之(《墨君堂记》) 秦者秦也《阿房宫赋》》
C.后之视今,亦今之视昔(《兰亭集序》) 浩浩乎如虚御风(《前赤壁赋》)
D.早而绪(《种树郭橐驼传》》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德也(《鸿门宴》)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微(不是)与可,天下其孰不贤之?
(2)与可之于君,可谓得其情而尽其性矣。
【小题5】从第①段看,苏轼写作《墨君堂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阅读第②段,概括文与可画笔下的“竹君”具有怎样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