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书鸡鹤事
(明)王世贞
余恒以未明起礼诵,而虞不获。时童子买一鸡,犹稚,久之始能啼。然不为置敌偶,不辨其能斗与否也。园丁以一驯鹤至,步中庭饮食自如。鸡始自匿不敢近,已就食焉而稍亲,已又若有竞者。鸡倏起搏鹤,鹤喙其冠而举之,数掷乃下,冠血涔涔流矣。鸡复奋翼起,高与鹤齐,然不能突其喙而入。鹤复喙翼而举之,又数掷不下。童子为解之,鸡尚竦身自淬砺①也。已,复如前,则为鹤所蹈,而数喙其翼。童子惧其遂毙也,抱而去,息之它所。
浃晨②,鹤复食庭中。鸡匿身松柏间,忽然从后奄③至,趣其后距④。鹤惊不暇反顾而走则追逐之走愈急逐愈劲匿跳入水中乃已。又明日,园丁复以鹤之雄至,谓戾足⑤以刺五尺童子者。鸡复持击前鹤法击之,则败遁愈甚。自是鹤匿林,左右探伺,计惟有走而已。
嗟夫!鹤之形,高五倍于鸡,其大三倍之,其力四倍之。鸡不以不相当,故逆;自沮斗而不以伤,故退却。从容以定其气,多方以图其间,掩其所不备,攻其所不能,顾破其胆,使不复振。夫岂直悍勇矫敢哉?厥亦有胆智焉,季路之所以饰而冠也。彼二鹤者,但植立毋缩,一喙足以逆十距无难也。计不出此,而不羞走者,何也?汝独不忧夫摩空之雕,俯而尽汝技,汝不血肉乎?
注释: ①淬砺:磨练砥砺,准备再战。②浃晨:次日早晨。③奄:突然。④距:鸡爪。⑤戾足:犹翻足,举足。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虞不获虞:担心
B.鹤喙其冠而举之喙:用嘴啄击
C.趣其后距趣:通“促”,逼近
D.掩其所不备掩:掩盖
【小题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与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首段写鸡鹤搏斗,鸡三斗三败,写法并无雷同。“冠血涔涔流矣”,生动形象,鸡惨败之状如在目前。
B.鸡与前一只鹤角斗失败后并不气馁,而是细致周到地观察后一只鹤疏忽之处,一举偷袭成功,使鹤藏匿于树林中,不敢轻易出来活动。
C.鹤的身高、体重、力量都是鸡的数倍,但鹤受到打击后不能振作,不以逃跑为耻,最后不能战胜鸡。
D.文章以小见大,通过鸡鹤决斗鸡反败为胜的故事说明了弱小者可以凭借勇敢和智慧战胜强大者的道理,也对怯懦少智一味逃跑者提出了批评与警告。
【小题3】用“/”给文中加划线的文字断句。(3分,对两处给1分)
鹤惊不暇反顾而走则追逐之走愈急逐愈劲匿跳入水中乃已。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鸡复持击前鹤法击之,则败遁愈甚。(3分)

②彼二鹤者,但植立毋缩,一喙足以逆十距无难也。(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9-09 10:30: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长见
《吕氏春秋》
智所以相过,以其长见与短见也。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故圣人上知千岁,下知千岁也。
荆文王曰:“苋数犯我以义,违我以礼,与处则不安,旷之则不谷得焉,不以吾身爵之,后世有圣人,将以非不谷。”于是爵之五大夫。“申侯伯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与处则安,旷之而不谷丧焉,不以吾身远之,后世有圣人,将以非不谷。”于是送而行之。申侯伯如郑,阿郑君之心,先为其所欲,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也,五月而郑人杀之。是后世之圣人,使文王为善于上世也。
晋平公铸为大钟,使工听之,皆以为调矣。师旷曰:“不调,请更铸之。”平公曰:“工皆以为调矣。”师旷曰:“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至于师涓,而果知钟之不调也。是师旷欲善调钟,以为后世之知音者也。
吕太公望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功。”周公旦曰:“亲亲上恩。”太公望曰:“鲁自此削矣。”周公旦曰:“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鲁日以削,至于觐存,三十四世而亡。
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于岸门,止车而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其仆谓吴起曰:“窃观公之意,视释天下若释,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吴起抿泣而应之曰:“子不识。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吴起果去魏入楚。有间,西河毕入秦,秦日益大。此吴起之所先见而泣也。
魏公叔痤疾。惠王往问之,曰:“公叔之疾,嗟!疾甚矣!将奈社稷何?”公叔对曰:“臣之御庶子鞅,愿王以国听之也。为不能听,勿使出境。”王不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今谓寡人必以国听鞅,悖也夫!”公叔死,公孙鞅西游秦,秦孝公听之。秦果用强,魏果用弱。非公叔痤之悖也,魏王则悖也。夫悖者之患,固以不悖为悖。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审知今则可知古 审:研究,仔细考察
B.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也 知:主持,掌管
C.师旷:先秦古书中往往把职业放在人名前,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身份。师旷,“师”为乐师,“旷”为姓,相传他精通音律,是个瞎子。
D.不谷:不善。这是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战国策·齐策》),所以侯王称孤寡、不谷。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吴起至于岸门,止车而望西河 ②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B.①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 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C.①二君者甚相善也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D.①夫悖者之患,固以不悖为悖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B.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C.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D.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文王很有远见,他有个臣子,叫申侯伯,善于迎合文王的心意,文王想做什么,他在文王之前就做了,但文王却不重用他,让他出奔到郑国,最后申侯伯被郑国人杀了。
B.吕太公比周公更有远见,他采用尊敬贤人、崇尚功绩的治国方法,传位二十四世,而鲁国采用亲近亲人、崇尚恩人的办法来治国,逐步削弱,以至于到了仅存的地步。
C.吴起在治理西河之外时,受人诋毁,被魏武侯召回,吴起预见到如果国君让他治理西河,就可以成就王业,可现在,西河很快就会被秦国攻取,魏国从此就要削弱了。
D.魏惠王去看望生病的公叔痤,公叔痤向惠王推荐公孙鞅,让惠王把国事托付给他,如果不能用他,也不要让他离开魏国,惠王认为公叔痤很荒谬,结果秦国因卫鞅而强大。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
(2)以公叔之贤,而今谓寡人必以国听鞅,悖也夫!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灭之也(规律)②赂秦耶(全都)
不在战矣(所以)④思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灭亡)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 ③④⑤   B. ①②⑤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破灭道也  暴秦欲无厌
B. 赂秦力亏 秦兵又至矣
C. 不赂者赂者丧 秦攻取之外
D. 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秦之所大欲
【小题3】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 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 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D. 选段文字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小题。
送天台陈庭学序
明·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艳滪之虞。跨
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下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
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 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 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
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候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 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 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 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 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老耄.矣。欲如庭学 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 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 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杳.莫测其所穷   杳:幽深
B.庭学无不历.览   历:尽、完
C.顾.以学未成而不暇   顾:回想
D.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   逮:到,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掾吏”与此同义。
B.明代设布政使司掌管民政和财政,按察使司掌刑法,都指挥使司掌军事。
C.古称七十岁至九十岁的年纪,形容年老,引申为昏乱之义,文中即取引申义。
D.古人房屋内部,前叫“堂”,后部中央叫“室”,室的东西两侧叫“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
B.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 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 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作者认为山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山水 之助”的东西。

同类题4

   曾子(1)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2)不习乎?”(1.4)

子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 17)

司马牛(3)问君子。子日:“君子不忧不惧。”日:“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日:“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12.4)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en) 字子與,生于公元前505年,普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传不习:传,chuán, 旧注日:“受之于师谓之传。”
(3)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大桓魁的弟弟。桓魈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远。司马牛透到普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魈不是他的哥哥。
【小题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论语》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
B.曾子认为,作为君子每天应该反省自己是否尽力为他人谋事,对朋友是否诚实守信,是否温习名家著作。
C.孔子认为,见到资者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不足。
D.孔子对心怀“忧”“惧”的司马牛说,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就没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就可以成为一个君子。
【小题2】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选段中强调的个人修养是“自省”,你认为这种方法对于现代人有何启迪?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冉氏烹狗记
(清)崔述
县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如是者数矣。冉氏以是颇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杀,故置之。
刘位东谓余曰:“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群狗狺狺吠,冉氏狗亦迎面吠焉。余以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余且斗且行,过冉氏门而东,且数十武,狗乃止。当是时身惫甚,幸狗渐远,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犹望而吠也。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
居数日,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惊而诘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盗惊而遁。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应,遍索之无有也。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烛之,则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垂头闭目,若惟恐人之闻其声息者。主人曰:‘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今夫市井无赖之徒,平居使气,暴横闾里间,或窜名县胥,或寄身营卒,侮文弱,凌良懦,行于市,人皆遥避之;怒则呼其群,持械圜斫之,一方莫敢谁何,若壮士然。一旦有小劫盗,使之持兵仗入府廨防守,不下百数十人,忽厩马夜惊,以为贼至,手颤颤,拔刀不能出鞘;幸而出,犹震震相击有声;发火器,再四皆不然。闻将出戍地,去贼尚数百里,距家仅一二舍,辄号泣别父母妻子,恐不复相见,其震惧如此。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虽然,畜猫者欲其捕鼠也,畜狗者欲其防盗也,苟其职之不单,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之,庸可留乎!石勒欲杀石虎,其母曰:“快牛为犊多能破车,汝小忍之!”其后石氏之宗卒灭于虎。贪牛之快而不顾车之破尚不可,况徒破车而牛实不快乎!然而妇人之仁今古同然。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
人之材,有所长则必有所短;惟君子则不然,钟毓与参佐射,魏舒常为画筹;后遇朋人不足,以舒满数,发无不中,举坐愕然。俞大猷与人言,恂恂若儒生;及提桴鼓立军门,勇气百倍,战无不克者。若此者固不可多得也。其次,醇谨而不足有为者。其次,跅驰而可以集事者。若但能害人而不足济事,则狗而已矣!
【小题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数十武 半步,泛指脚步
B.惊而诘其故   追问
C.或窜名县胥   串通
D.恂恂若儒生   谦恭谨慎的样子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字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以其猛也  申之以孝悌之义
B.主人疑狗之不吠也 斯固百世之遇也
C.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   因人之力而敝之
D.俞大猷与人言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冉氏因狗猛而惜之,但是这只狗在冉氏父子与贼激烈搏斗中一反常态,蜷曲于床下,露出了怯的本质。冉氏恼而杀之。作者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手法。
B.作者将冉氏之狗与张狂跋扈,俨然壮士的市井无赖作类比,对市井无赖投之以深恶痛绝的喜剧性讽刺,将之与表征平凡、中藏醇美的君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C.作者认为人的才能都有长处和短处。在人才问题的“用其长”“容其短”方面有个“质”与“度”的区别。只有以具各长处为前提,有所短方不足怪,如那种德性淳朴恭谨而无大作为者,那种禀性放荡不羁但可成大事者。
D.石氏基业毁于石虎的例子说明“妇人之仁”的内涵是重其用不计其害,从而把冉氏最初对狗爱其猛、忍其害,以及刘氏觉得狗可防贼。不计搏已之怨,妇为“妇人之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怒则呼其群,持械圜斫之,一方莫敢谁何,若壮士然。
(2)闻将出戍地,去贼尚数百里,距家仅一二舍,辄号泣别父母妻子,恐不复相见。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