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10分)
(序)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小题1】下面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为仲卿母所遣遣:休。女子被夫家赶回娘家。
B.十三能织素素:白绢
C.自誓不嫁誓:誓言
D.夜夜不得息息:歇止,停息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为诗云尔  (2)为仲卿母所遣    (3)其家逼之  (4)时人伤之
A.两个“为”意义不同,读音相同。两个“之”意义不同,词性相同。
B.两个“为”意义相同,读音不同。两个“之”意义相同,词性相同。
C.两个“为”意义不同,读音也不同。两个“之”意义不同,词性也不同。
D.两个“为”意义相同,读音相同。两个“之”意义相同,词性不同。
【小题3】对原文画线诗句的含义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兰芝不堪凌虐,深知被遣乃形势所趋,毅然以此维护自己人格的尊严。
B.兰芝不能承受繁重的操劳,深知自己与婆婆的矛盾不可能得到缓解,愤然以此作为对婆婆的反抗。
C.兰芝不堪凌虐,深知婆婆与自己水火不能相容,只能以此作为脱离苦海的方法。
D.兰芝不能忍受孤苦的处境,深感在焦家当媳妇的艰难,于是以此警告丈夫和婆婆,表明自己的愤懑。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4分)
①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2分)
翻译:
②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2分)
翻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11-12 03:32: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②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③惟大丞相魏国公1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2,不足为公荣;桓圭衮裳,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④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⑤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⑥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注:1魏国公:韩琦,河南相州人,北宋著名的大臣。2纛(dào):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文言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盖士方时,困厄闾里穷:贫穷,缺少钱粮
B.庸人孺子,皆得而侮之易:随便,轻易
C.世有德,为时名卿令:美好的
D.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也道:规律,道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惟大丞相魏国公不然于其身也,耻师焉
B.既又刻诗于石,遗相人余船次俱进
C.于此见公视富贵为何如而予亦悔其随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而志岂易量哉尔无忘乃父之志
【小题3】下列各句中,与“若季子不礼于其嫂”句式一致的一句是
A.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B.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
C.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D.买臣见弃于其妻
【小题4】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是因为读起来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音节和谐,增加了语言抑扬顿挫之美。
B.开篇四句,即揭示了全文大意。《史记》记载:“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昼锦”之说就于此。“富贵而归故乡”正如同当昼衣锦。
C.本文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章第一、二段写世人追求富贵,以衣锦还乡为荣,为下文写魏国公做陪衬;第三段写魏国公的身世和经历,然后第四、五两段写魏国公的志向和抱负。
D.全文词藻丰赡,意蕴深厚;既有精当的议论,也不乏鲜明的形象;说理生动透辟,行文舒展酣畅,无怪乎古人盛赞:“天下文章,莫大于斯。”
【小题5】用“/”给下列文段断句。(3分)
至 于 临 大 事 决 大 议 垂 绅 正 笏 不 动 声 色 而 措 天 下 于 泰 山 之 安 可 谓 社 稷 之 臣 矣 其 丰 功 盛 烈 所 以 铭 彝 鼎 而 被 弦 歌 者 乃 邦 家 之 光 非 闾 里 之 荣 也。
【小题6】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3分)
②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每小题3分)
送从弟谋归江陵序
柳宗元
吾与谋,由高祖王父而异。谋少吾二岁,往时在长安,居相迩也。与谋皆甚少,独见谋在众少言,好经书,心异之。其后吾为京兆从事,谋来举进士,复相得,益知谋盛为文词,通外家书。一再不胜,惧禄养之缓,弃去,为广州从事。复佐邕州,连得荐举至御史,后以智免,归江陵。
凡士人居家孝悌恭俭,为吏祗肃。出则信,入则厚。足其家,不以非道;进其身,不以苟得。时退则退,尊老无井臼之劳。和安而益寿,兄弟相友。不谋食而食给,不谋道而道显。则谋之去进士为从事于远,始也吾疑焉,今也吾是焉。别九岁而会于此,视其貌益伟,问其业益,叩其志益坚。於!吾宗不振久矣。识者曰:今之世稍有人焉。若谋之出处,庸非所谓人欤?或问管仲,孔子曰:“人也。”谋虽不识于管仲,其为道无悖,亦可以有是名也。抑又闻圣人之道,学焉而必至,谋之业良矣,而又增焉;志专矣,而又若不足焉。孔子之门,不道管、晏,则谋之为人也,其可度哉!
吾不智,触罪越、楚间六年,筑室茨草,为圃乎湘之西,穿池可以渔,种黍可以酒,甘终为永州民,又恨徒费禄食而无所答,下愧农夫,上惭王官。追计往时咎过,日夜反覆,无一食而安于口平于心。若是者,岂不以少好名誉,嗜味得毒,而至于是耶!用是愈贤谋之去进士为从事以足其家,终始孝悌,今虽欲羡之,岂复可得?谋在南方有令名,其所为日闻于人,吾恐谋不幸又为吾之所悔者,将已之而不能得,可若何?然谋以信厚少言,其志以周于事,虽履吾迹,将不至乎吾之祸,则谋何悔之有?苟能是,虽至于大富贵,又何栗耶?振吾宗者,其惟望乎尔!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以智免,归江陵家:居住
B.问其业益习:熟习
C.触罪越、楚间六年摈:抛弃
D.其志以周于事蓄:怀有
【小题2】(小题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惧禄养缓王蔽甚矣
B.出则信,入厚金就砺
C.后智免不赂者赂者丧
D.虽至于大富贵,又栗耶可胜道也哉
【小题3】(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柳谋大概是唯一能“振吾宗”的人的一组是()
①谋在众少言,好经书②复佐邕州,连得荐举至御史③视其貌益伟,问其业益习④居家孝悌恭俭,为吏祗肃⑤志专矣,而又若不足焉⑥谋以信厚少言,蓄其志以周于事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
【小题4】(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A.作者与柳谋从小相识,两家相距不远,后来柳谋考中进士,两人又相聚,不过他随后又弃作者而去,担任广州从事。
B.对于柳谋去广州,作者一开始是有疑虑的,但后来发现他的做法合乎士人的行为标准,又认为他这样做是对的。
C.作者认为柳谋虽然不为管仲所知,但他也可以有管仲的“人”的名声,而柳谋的为人,是不能轻易用儒家的标准来衡量的。
D.作者觉得自己年轻时热衷名誉,以致被贬永州六年,生活艰辛,无所作为,虽然感到惭愧、不安、悔恨,但事已至此,羡慕柳谋的做法也无济于事了。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足其家,不以非道;进其身,不以苟得。(3分)
(2)若谋之出处,庸非所谓人欤? (3分)
(3)用是愈贤谋之去进士为从事以足其家,终始孝悌。(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 轼

①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优有取焉。

②《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

③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④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⑤《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有删改)

(注)①吁俞:吁(xū):叹息,长吁短叹。俞(yù):文言叹词,表示允许。②祥刑:慎用刑法。③四岳:唐尧之臣,羲和之四子也,分掌四方之诸侯。一说为一人名。④鲧:传说大禹之父,四凶之一。⑤圮(pǐ)族:犹言败类也。

【小题1】根据文意推断,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最准确的一个字是
【小题2】第②段举史例的作用是___________”的事例,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慎刑”“广恩”的观点。
【小题3】以下6句话编为4组,全部体现“刑忠厚”的一组是(    )
①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
②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
③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
④罪疑惟轻,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⑤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
⑥过乎义,则流而入于人,故义不可过也。
A.①②④⑤B.①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③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划线句“有一善……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体现了“刑赏忠厚之至”的做法。
B.第②段引《传》和《书》中的名言,增加了论证的说服力。
C.第④段论述思路清晰,论证环环相扣,先提出观点,接着分析其可行性,最后得出结论。
D.本文以忠厚立论,论证了刑赏有疑时,因本着过仁不过义的原则,“重”赏“轻”罚。
【小题5】苏轼在谈论“刑赏”问题时所持的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核,试结合文章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