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同年丁聘之之任平湖序
[明]归有先
进士同榜者,其始数百人常相聚。自春官进于冢宰喀’,而后分送诸曹,各随所隶以去,谓之办事。今年赐第者,三百九十有四人。既分曹,则余所同工部办事者四十有六人。而五人者,选入史馆。今夏首选,凡若干人皆得外补。夫同年而又同部,宜日相聚,以观其德业。然每晨入部,升堂只揖而退,卒无所事事。而当选者,亡何又各得官以去。是所谓同榜者,亦若率相值而已。此余于诸同年,未尝不叹其相聚之难也。是选也,龙阳丁君得嘉兴之平湖。故事,同部送行,余次当为序,故余道其于同年之情如此。
嘉兴本古会稽吴郡之地,唐时犹隶苏州为县。其后乃割于吴,然风土民俗犹一也。余故关人,敢以其所知者告之。凡今之选为令吴中者,人之忧之,未尝不以赋税之难。夫以天下财赋。悉在东南,欲其办集,诚难矣。田租之入,率数十倍于天下,然父子祖孙二百年来以为当然,固无望其减,而独畏其日加也。历三纪以来,民间未尝放赦,而水旱之灾,蠲贷曳令亦少矣。又经岛夷②焚剽之后,海上之戍不撤,而加编海防,岁增月益,江、淮以南,益骚然矣。军府之乾没,动数百万,此皆生民之膏脂也。凡为大吏,其势与民日远,一切以趋办为能。民之疾苦,非有关于其心也。若为令者,则民皆吾之赤子,朝夕见之。亦何忍使之逮系鞭笞,流离僵仆而不之恤也?夫额供之数,固民之所乐输者。其他水旱流冗,荒莱奸蠹之所积逋谢,与今权宜一切之征求,谓宜有调停委曲于其间,此令宰之所宜留意者也。
余历观前政,有不以催科为事,而事亦未尝不办集,往往为大官以去者。而其急于催科者,其功名反或不逮。然则独以催科为东南之吏告者,其流祸于生民多矣。传日:“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庄子论解牛日:“彼节者有间,而刀刃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夫如是,天下事夫何忧其难!余固为吾丁君告,亦并以为诸同年之吏于东南者告也。
注释①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②春官:礼部官员;冢宰:主管朝中事务的部门或官员。  ③蠲(juan)贷:免除赋税、劳役等。  ④岛夷:此处指代倭寇或海盗。  ⑤乾没:贪求、贪得。  ⑥积逋:指累欠的赋税。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春官进于冢宰进:举荐
B.敢以其所知者告之其:代词,他
C.而加编海防,岁增月益益:增加
D.固民之所乐输者输:缴纳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作者“同情百姓”的一组是
①此余于诸同年,未尝不叹其相聚之难也
②历三纪以来,民间未尝放赦
③军府之乾没,动数百万,此皆生民之膏脂也
④夫额供之数,固民之所乐输者
⑤而其急于催科者,其功名反或不逮
⑥然则独以催科为东南之吏告者,其流祸于生民多矣
A. ①②⑤    8.①④⑤    B. ②③⑥    C. 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榜中第的人因为分到不同的部门,或者虽然在同部门但每天没有在一起好好办事,加之有部分人被分派到外地做官去了,所以作者感叹大家相聚一起很难。
B.作者认为因为自己是吴郡人,所以有必要把在吴郡做官的难处告诉到那里做官的同年,让他们多留意百姓的疾苦。
C.收取赋税是在东南一带做官的官员最难办的一件事,因为这里的田赋最多,又地处海边常受海盗的侵扰,加上水旱灾害以及官员贪腐等原因,百姓负担太重。
D.作者发现以前在吴郡做官的人,有的因为不抓紧征收赋税而被大官撤职离开了,而有的抓紧征收赋税也没有得到功名。
【小题4】(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固无望其减,而独畏其日加也。(3分)
(2)谓宜有调停委曲予其间,此令宰之所宜留意者也。(4分)
(3)亦并以为诸同年之吏于东南者告也。(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4-24 11:02: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世美堂后记
归有光
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宋丞相魏公之后。自大名徙宛丘,后又徙余姚。元至顺间,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故县人谓之南戴王氏。翁为人倜傥奇伟,吏部左侍郎叶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一时名德,皆相友善,为与连姻。成化初,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宇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匾曰“世美”。四明杨太史守阯为之记。
嘉靖中,曾孙某以逋官物粥于人。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 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静,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安亭俗呰窳而田恶。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之语以为言。众莫不笑之。余于家事,未尝訾省。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岁苦旱而独收。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获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不得所。有遘悯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庚戌岁,余落第出都门,从陆道旬日至家。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有所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 长沙张文隐公薨,余哭之恸,吾妻亦泪下,曰:“世无知君者矣!然张公负君耳!”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实张文隐公薨之明年也。
后三年,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数过,而宅不毁;堂中书亦无恙。然余遂居县城,岁一再至而已。辛酉清明日,率子妇来省祭,留修圮坏,居久之不去。一日,家君燕坐堂中,惨然谓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余退而伤之,述其事,以为《世美堂后记》。
【注】 ①俗呰窳:俗习懒惰。②訾省:过问,指计算、核查财目。③遘悯:遭受患难。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曾孙某以逋官物粥于人    粥:出售
B.岁苦旱而独收 苦:为……所苦
C.岁一再至而已 再:两次
D 得无有所恨耶 恨:痛恨
【小题2】下列各项中能够直接表明归有光的妻子王氏贤惠的一组是( )
①一时名德,皆相友善
②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
③世无知君者矣
④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⑤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
⑥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
A.②④⑤B.①②⑥C.③⑤⑥D.①③④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概括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归有光妻子的曾祖父王致谦是名门之后,为人豪爽洒脱,奇异不凡,在当时很有名,同叶盛、章格交好,世美堂就是由他修建的。
B.本文是归有光悼念去世的妻子王氏的文章。她治家勤俭,孝敬老人,同亲属朋友关系和睦,对丈夫全力支持,十分贤惠。
C.因为归有光喜欢读书,所以家中藏书一旦散失,妻子就让人四处寻找,最后他家里的藏书竟然多达上千卷。
D.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志》采用散文形式,在对生活琐事的平实朴素叙述中渗透了深沉真挚的情感,本文的风格与其相近。
【小题4】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A.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B.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C.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D.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每小题3分)
(1)然亦自爱其居闲静,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世美堂后记》)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莫能名斋记
杨简
①四明杨简,得屋于宝莲山之巅。简思所以名之,东望大江,巨涛际天,越山对揖,衮衮如画,风帆飞鸟,夕阳烟芜,朝暮晦明,变态百出,于是间名之乎?如此命名,不惟游逸颠迷,沉溺外景,要不可谓真识江山。西望钱水,玉洁如镜,茂林奇峰,楼观辉月,烟霭翠蒙,模写不可,于是间名之乎?如此命名,不惟游逸颠迷,沉溺外景,要不可谓真识湖山。
②反而即诸本真,敛其放情,落其外慕,穷理窟之幽微,探元珠之杳冥,不则事理两融,曲畅旁通,百川会同,归宿于中;又不则悠然无事,惟意所之,无所造为,乐亦熙熙,于名之乎?如此命名,不惟游逸颠迷,沉溺外景,俱不可谓实识本真。周思天下古今名言,无一可以称此,又岂惟简莫能名,正恐尽万古明智绝识之士,竭意悉虑,穷日夜之力,终莫能名。于是榜曰莫能名斋。
③然则终不可得而名之乎?曰有能名之者:是斋之南,高松抚疏,微风过之,萧然有声,是能名吾斋矣;是斋之东,洪涛驾风,怒号翻空,是能名吾斋矣;是斋之西,湖光翠迷,云飞鸟啼,是能名吾斋矣;是斋之北与其麓,鳞比万屋,人物往复,啾啾碌碌,是能名吾斋矣。有嘲曰:既曰莫能名,又曰能名,何其立说之无常?简曰:常。
【小题1】第②段加点的“是”指代哪三方面内容,请用文中三个字概括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得屋宝莲山之巅是榜曰莫能名斋
B.穷理窟幽微何其立说无常
C.不事理两融然终不可得而名之乎
D.则终不可得而名之乎萧有声
【小题3】(小题3)对第①段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定不能说真正认识了江山。
B.关键是不能说真正懂得了江山。
C.一定不能说认识了真正的江山。
D.关键是不能说认识了真正的江山。
【小题4】(小题4)从整句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联系全文分析文末“常”的道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与韩荆州书
李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一荐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清白见赏。白每观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五好剑术,遍诸侯 干:干谒,有所求而请见
B.君侯制作神明   侔:相等,等同
C.笔参造化,学天人 究:研究,探求
D.白谟猷筹画,安能自 矜:夸耀
【小题2】下列每组句子中划线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长揖见拒/ 或清白见赏
B.使白得颖脱而出,即人焉/白每观衔恩抚躬
C.必若接以高宴/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
D.今天下以君侯文章之司命/或侍中、尚书,先代所美
【小题3】请简要概括李白写自荐书给韩荆州希望得到援引的原因。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2)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3)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六国论
李 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耶?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小题1】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而后秦患可纾:解除
B.秦无异也视:看待
C.其心特苟以一时之富贵弋:取
D.焉独存,虽可也王:称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当苏秦始出也所以状衰世人
B.后秦患可纾又得天助焉
C.岂非其暴耶其心特苟弋一时之富贵
D.彼所以为秦谋者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桢的《六国论》也是探讨六国败亡原因的专论,在承认二苏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C.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D.本文首先排除对六国败亡的不正确解释,然后再阐明自己的看法,直到文章结尾,才点明论点。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2)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