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盘绕。
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酾酒,斟酒。
C.举匏樽以相属属,通“嘱”,嘱托。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有,享受,享用。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苏子愀然 ②何为其然也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④托遗响于悲风
A.①和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哲理思考和对时光易逝的伤感。
B.苏子的回答,借用了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由眼前的水与月联想开去,阐述了
自然界“变与不变”的道理。
C.作者善于把抽象的哲理用形象化、抒情的形式表现出来。
D.这是一篇有高度艺术技巧的散文赋,文中借用了汉赋中主客问答的形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5-27 05:29: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梅花岭记(节选)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朝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注】①梅花岭,扬州(今江苏扬州)广储门外的一个土山,山上梅树很多。②史忠烈公:即史可法,明末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明崇祯时进士。崇祯皇帝自缢后,福王朱由菘在南京即帝位,史可法任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清兵南下时,自请至扬州督师,孤军抵抗,兵败殉国。忠烈是他的谥号。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用法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战斗取胜
B.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故交,老交情

20080806

C.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审:审问

D.承畴大恚:恼怒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史可法刚勇忠烈的一组是(3分)(   )
①谁为我临朝成此大节者?   ②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③忠烈大骂而死    ④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
⑤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  ⑥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③④⑥
【小题3】下列有关对原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即扬州城)被清兵围困,情势危急。史可法知道局势难以挽救,心中已有以身殉国之意。
B.有人说,史可法没有死在城中,又有传言说,史可法没有死。这些说法,都表明人民群众对史忠烈公的敬仰,希望抗清英雄仍活在人间,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愿望。
C.德威答应史可法的请求,在城陷的紧急时刻,为免于落入敌手,帮助史可法“成大节”,但最终因为时间来不及而没有下手。
D.作者用“梅花岭记”作为标题,既是因为梅花岭是史可法所葬之地,也是因为作者要用“梅花”来象征和歌颂史可法等民族英雄的爱国精神和忠勇气节。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⑴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3分)
⑵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分)
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3分)
⑷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 )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  )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  )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 , 余之力尚足以入 , 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慈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慈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慈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 可以无悔矣 , 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空格处的词语,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命盖尽且B.命乃尽或
C.名盖穷且D.名乃穷或
【小题2】下列四组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相如广成传
B.以其乃华山之阳之也 甚善。我固当
C.火尚足以道德之广崇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  微风鼓浪,水石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图,又作“浮屠”“佛图”,是对佛或佛教徒的称呼。文中的“浮图”专指和尚,“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中的“浮屠”指佛塔。
B.古人注重孝道,父母去世后,儿子需在家守孝,期间不得婚嫁、应考、上任,守孝期间于父母坟墓旁搭建的守护屋舍,叫做““冢”。亦作“庐墓”。
C.“阴阳”古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在地理上就得出“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华山之阳”,就是指华山的南面。
D.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名和字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如文中“萧君圭君玉”,姓 “萧”,名“君玉”,字“君圭”。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游记,以记游为辅,以议论为主。记游详略得当,议论独到深刻,记游为议论提供了条件,而议论则是记游的必然发展。
B.第一段中的“其文漫灭”对应第四段中的“古书之不存”,第一段中的“华"字读音的错误对应第四段中的“后世之谬其传”,使文章前呼后应,结为一体。
C.作者退出后洞之后,从“志、力、物、恒”四个角度论述达到成功的条件,结合自己盲目跟随别人的做法,作者特别强调了恒心对于成功的重要意义。
D.文章善用对比手法,用前洞的平旷对比后洞的“窈然”,以前洞的“记游者甚众”对比后洞的“来而记之者”少,以“欲出者”的懈怠对比“我”的“有志与力”,使文章的主旨在对比中凸显出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尚节亭记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忘忧,莲取其出 污而不染。不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至于涉寒暑,蒙 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 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 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 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液(流出汁液),为瘿肿(生 出赘瘤),为樛屈(枝干弯曲),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 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故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 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卉木也     特:只是
B.乎,有诸中,形于外   信:相信
C.必有义焉,不可也 胶:固执
D.故国,大节也 让:辞让
【小题2】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谖草取其忘忧 死而有知,几何离
B.然则节言竹 樊哙侧其盾
C.阴阳寒暑转移机也  礼天下奇才
D.于是乎有中 用亡郑以陪邻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B.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C.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D.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小题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欹器,“满而覆,虚而欹”。以之为“坐右之器”,则类似于作为行动指南来激励警戒自己的座右铭。
B.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由最初的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发展到沿用至今的二十四节气。
C.大易,指《易经》,与《诗经》《尚书》《礼记》《论语》《乐经》并成为“六经”或“六艺”。
D.旧称儒家的著作为“经”,解释经文的书为“传”,合称“经传”,如《春秋三传》即是注释《春秋》的书。本文中的“传”指《礼记中庸》的注。
【小题5】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古人种花植树是为了修身养性,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而不仅仅是为了玩赏,满足自己的嗜好。
B.文中作者认为,尽管世风衰败,道德沦丧,但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还是比较多的,而黄中立异于常人的地方即为崇尚节操因此早早地立下志向。
C.作者援引泰伯、子思在守大节方面做得很好,而季子、曾子却做得不适宜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守住大节,必须选择精准,处置适当。
D.作者于记叙描写中饱含感情,由“观而喜之”到“安得不喜之哉”,再到“岂苟然哉”,赞赏和欣喜之情淋漓于字里行间。既是对黄中立的期许,也隐隐传达了自己的心 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