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养兰说
(明)陶望龄
会稽多兰,而闽产者贵。养之之法,喜润而忌湿,喜燥而畏日,喜风而避寒,如富家小儿女,特多态难奉。予旧尝闻之,曰他花皆嗜秽而溉,闽兰独用茗汁,以为草树清香无如兰味,洁者无如茗气,类相合宜也。
休园中有兰二盆,溉之如法,然叶日短,色日萃,无何其一槁矣。而他家所植者,茂而多花。予就问故,且告以闻。
客叹曰:“误者子之术也。夫以甘食人者,百谷也;以芳悦人者,百卉也。其所谓甘与芳,子识之乎?臭腐之极,复为神奇,物皆然矣。昔人有捕得龟者,曰龟之灵不食也。箧藏之旬而启之,龟已几死。由此言之,凡谓物之有不食者,与草木之有不嗜秽者,皆妄也。子固而溺所闻,子之兰槁,亦后矣。”
予既归,不怿,犹谓闻之不妄,术之不谬。既而疑曰:物固有久而易其嗜,丧其故,密化而不可知者。《离骚》曰:“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夫其脆弱骄蹇,衒芳以自贵,余固以忧其难养,而不虞其易变也。嗟乎!于是使童子刈槁沃枯,运粪而渍之,遂盛。万历甲午五月廿五日。 (选自“北极星书库网”)
【注】①骄蹇:蹇,傲慢。②衒芳:衒(xuàn),炫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溉之如法依据
B.予既归,不怿高兴
C.而不虞其易变也意料
D.色日萃 青翠
【小题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对种兰受挫原因的反思的一组是(3分)
①喜燥而畏日 ②物固有久而易其嗜,丧其故 ③固而溺所闻
④不虞其易变 ⑤他花皆嗜秽而溉 ⑥密化而不可知
A.①②⑥ B.①③⑤C.③④⑤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兰花甚为娇贵,其生长条件很苛严,“多态难奉”,所以在栽培时一定要顺其物性。
B.作者在种养兰花时,选择“茗汁”作为肥料来浇灌。他认为“茗气”配“兰香”可谓“以类聚物”。
C.朋友谈话中提到昔人养龟之事,意在说明万物均应细心呵护,不可听其自然,弃之不理。
D.作者在反思养兰失败的经历时发现自己原来对兰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于是改变了浇灌方法,获得了成功。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以甘食人者,百谷也;以芳悦人者,百卉也。(3分)
译:
(2)凡谓物之有不食者,与草木之有不嗜秽者,皆妄也(3分)
译:
(3)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报任安书》)(4分)
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8-05 10:26: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而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而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选自《墨子•非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闻则非之非 :责怪
B.苟亏人愈多苟 :如果
C.情不知其不义也情 :确实
D.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辩 :辩解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的一组是
①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 ② 从而誉之,谓之义
③ 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   ④ 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
⑤ 大为非攻国,则不知而非   ⑥ 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
A.①②⑥B.②④⑤C.①③④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损人利己的行为,即使只是偷人桃李,也会为大家所不齿,甚至会遭到为政者的处罚。B.天下的君子不懂得攻伐别人的国家是不义的,所以记载那些称赞攻打别人的国家的话
遗留给后代。否则,他们一定不会这样做。
C.天下的君子对那些损人的不义行为不以为然,却对最不正义的行为赞誉有加是因为他们屈从权势,黑白不分。
D.本文采用举例类比的说理方法,把深刻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使人信服。
【小题4】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用斜线(/)断句:
今 至 大 为 攻 国 则 弗 知 非 从 而 誉 之 谓 之 义 此 可 谓 知 义 与 不 义 之 别 乎?(2分)
(2)翻译:
① 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4分)
译文:     
②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4分)
译文: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选自《五人墓碑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呼中丞之名而之    詈:斥骂
B.素不闻诗书之训:训练
C.五人之死 视:比较
D.人皆得以使之 隶:像对待奴仆一样
【小题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卒以吾郡发愤一击
A.苟以天下
B.均二策
C.因人力而敝之
D.哀斯墓徒有其石也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谈笑以死”“颜色不少变”等寥寥数语形象地描绘出五烈士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B.阉党“不敢复有株治”、大阉“投缳道路”等叙述从侧面彰显出五烈士斗争及牺牲的重要意义。
C.“斯固百世之遇也”是对五烈士受人敬仰的感慨和高度评价,这表明他们比周顺昌还要荣耀。
D.选文叙议结合,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层层深入,阐述了五人之死的积极意义,点明了文章中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本文作者字______。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诸父异爨(______)(2)已为墙,凡变矣(______)(3)大母余日(______)
【小题3】下列各组如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娘指叩门扉曰 今张君不謪居为患
B.室西连中闺 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
C.久,能以足音辨人  玉言盖有政跨助词
D.汝姊在吾怀,呱呱泣 余扃牖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2)乃使人复茸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小题5】本文的结尾历来为人所赞赏,试作简要的赏析。

同类题4

(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二)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   
为关中之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小题1】与例句中加线词意义相同的—项是(   )
例句:师道之不也久矣
A.师者,所以道受业解惑也
B.六艺经皆通习之
C.此世所以不
D.得璧,之美人
【小题2】下列句中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B.无备则制于人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3】下列句中“其”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项是(   )
A.其可怪也欤?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吾未见其明也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段古今对比,赞美“古之圣人”,批评“今之众人”,指出他们在学习上的态度是不同的。
B.本段既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还论述了从师的原则,还指出学习不要有门户之见。
C.本段重点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D.本段从论证方式上来看,立足于“破”,逐层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和“君子”,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小题5】对下列各句加线字用法归类正确的是(   )
①天下应 ②外连衡而诸侯 ③匈奴七百余里 ④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同列 ⑦括四海 ⑧陈胜枢之子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小题6】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D.秦无亡失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小题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铺陈的手法叙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
B.后人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陶朱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
C.“焚百家之言”中的是“言”指诸子百家的言论。
D.秦时,“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侯国。
【小题8】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题3分)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3)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同类题5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竹里馆记

王世贞

①去新安郭之三里,其地负髙而临深。其江曰练江,泓渟万仭,黄山、白岳,蜿蜒摩天,其址在数十百里之外,而葱郁接于眉睫。其清可以酿,其膏可以粳秫、蔬茹。邑人汪惟一之业在。计亩而延袤可二十,而竹据其三之一。惟一乃构数椽,读书其间,以竹自蔽,不复施藩。

②惟一之言曰:“吾日三商而起,汲江烹茗之赢取而洗竹裁箨为冠暑则去之。有鹤四翼,时唳时舞,吾起而应,竹皆吾助。间一开吾巻,而琅玕①之色流润缃碧②,初阳拂梢,则少文之图若益而青葱者;微飔流响,则少文之琴若 益而琮琤③者。吾放歌而声留于长离尾翮④之间,而不杂于尘嚣,不堕于市廛之耳。至于雪之旦,月之夕,白云之芊眠于昼,风之飒于夏,吾无不与竹宜者。吾之与此君真足以终其身而不知老者。”

③吴兴徐子与异之,题其馆“竹里”,而书属余记,曰:“惟一多游吴越间,而意不能舍其竹以往,得子文而时时寓其目,是惟一不恒有竹而竹恒在也。”惟一曰:“非是之谓也。子之记待吾竹以有,而吾之竹赖子之记以不冺,为两相待者耶?两相成者耶?”予不能辞,乃次而授之为记。

{注}①琅玕:指竹子。②缃碧:代指书卷。③琮琤:玉石碰击声。④尾翮:代指竹梢。
【小题1】下列选项中的虚词最适合填入第①段中的一项是(  )
A.也B.者C.焉D.所
【小题2】从修辞角度赏析划线句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与“吾无不与竹宜者”相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鹤舞我应时,竹助我雅兴。
B.开卷读书时,竹增我乐趣。
C.放声高歌时,竹脱我尘俗。
D.昼夜睡眠时,竹予我清凉。
【小题4】概括第③段中徐子与汪惟一的说法,请概括作者作记的原因。
【小题5】请概括本文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