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9-12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跂而望矣跂:踮起脚B.假舆马者假:利用
C.锲而不舍锲:雕刻D.而绝江河绝:断绝
【小题2】(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A.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C.蟹六跪而二螯D.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小题3】(小题3)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小题4】(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把握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方法、内容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B.本文作者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孟之后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又善用比喻。本文中均有体现。
C.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如“积善成德”。
D.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小题5】(小题5)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译文: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译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6-04 05:27: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任光禄竹溪记
〔明〕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①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注】①绝徼(jiào):极远的边地。徼,边界。    (选自《四部丛刊》本《荆川先生文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或而去焉芟:锄除
B.然其所生之地穷:探求
C.世之好丑,亦何之有乎常:平常
D.尤挺挺不与人交妄:随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京城人宝吾之所薪。
项王乃复引兵而来,至东城,有二十八骑。
B.遍植竹,不植他木。
木欣欣向荣。
C.自谓竹溪主人。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不可以谐俗。
故燕王欲结君。
【小题3】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起笔写京师人与南人对待竹子的不同态度,一贵一贱,形成鲜明的对照;进而推理叙写“绝徼海外人”可能有的态度,从而发出“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的慨叹。
B.光禄任君虽身处江南,却不以世俗贱竹而贱之,反而在园中“遍植以竹”,并自号曰“竹溪主人”。虽寥寥几笔,却刻画了一个不苟合流俗、志趣高雅的人物形象。
C.本文既写人又写竹,两相取巧。其竹巧怪不如石,妖艳绰约不如花,绝无声色臭味可好;其人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借人物形象凸显了竹之品质,是本文的艺术特色。
D.本文题为“记”,所记的中心事件是舅父任君治园植竹一事,但作者并没有在“记”上大做文章,而是借题发挥,通过对比、衬托,自然托出文章的主旨。
【小题4】下面的文言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
B.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
C.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
D.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3分)
⑵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4分)
⑶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知己说
(清)刘开
韩子云: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悲夫!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亏名辱者,可不惧哉!
余观穆生在楚,以未设醴而去,未尝不怪其恝然径行,负畴昔知遇之意。及见后世君子,处乡里之间,其才气学识卓然异乎众人,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王侯有不屈之士,将军得揖客而身益重。如使受知者皆谗谄面谀,希迎意旨,图旦夕之安而忘其所有事,卒使世之论者谓下无可取之实,而上无知人之明,此岂遇合中之美事哉?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光武知严光之不能屈,而不绳以君臣之法;献子有友五人,皆无献子之家。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抱杰出之才逢破格之赏识而即欲顺从求悦者是不以道义自处而又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
夫轻合者必易离,故其始必有所甚难,而其终也至于久远而不废。信陵之客三千,其最难屈者,莫若侯生及毛、薛二公。然卒赖其力以建功人国,显名天下。嗟乎!非常特达之士,亦未必不终为人用也,夫固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也。持尺寸之丝以系北溟之鹏,虽欲为之回翼,岂可得哉?
然而有子夏之贤,犹未免出见纷华而悦,吾诚为士之有志于立身者忧其继也。(选自《续古文观止》)
注 ①穆生:汉代楚元王的中大夫。醴(lǐ):甜酒。楚元王很尊敬穆生,穆生不喜欢喝酒,楚元王每次设宴,特地为穆生准备甜酒。到楚王戊即位后,就渐渐忘记给穆生陈设甜酒了。穆生认为醴酒不设,说明君主已不再重视自己,于是离开了楚王。②恝(jiá)然:淡漠,无动于衷。③献子:春秋时鲁国有贵卿孟献子。《孟子·万章下》载,孟献子与乐正裘等五人交朋友,这五个人心里都没有把献子当成显贵的百乘之家(大夫)看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下交不    渎:轻慢
B.已为天下所笑非:指责
C.其最难者屈:委屈
D.然卒其力以建功人国赖:依靠,凭借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篇论说文,文章讨论了士人受到知遇及如何与知己者相处的问题。本文善于引用大量的典故来说理,使文章言之有据,说服力强。
B.作者认为士人不要因得到知遇而改变操守,在权势名利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免“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
C.文章第四段认为那些轻率结交的人必然容易分离,所以为了结交双方的情感能够长久,在结交前应该互相考察一下对方。
D.本文谈到的一批人,如严光、孟献子的五个朋友、侯生、毛薛二公,都是当时的贤士,他们得遇知己,不媚不谄,保持自尊。
【小题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抱杰出之才逢破格之赏识而即欲顺从求悦者是不以道义自处而又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常特达之士,亦未必不终为人用也,夫固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参考译文
韩非子说:被人了解欣赏并不困难,实在困难的是被人了解赏识时,要如何自处。真可悲啊!士人有因为遇到知己而声名显扬的,也有人是因为遇到知己而竟然落到品行亏损、名声受辱的地步,能不戒慎恐惧吗?
我看汉代的穆生在楚国的时候,因为楚王没替他准备甜酒就托病离开了,我一直奇怪他做事如此轻率、行为如此任性,辜负了从前的楚王对他知遇的一番心意。等我看到后代的君子们,他们处在乡里的时候,才气杰出、学识超众;一旦受到在位者的知遇赏识,心神于是就投注在权势利益中,改变了原来刚正的节操,做些谄媚讨好的事情。他所追求的还没得到,就已经为天下人所耻笑了。这之后我才知道古人不委曲道义来顺从私欲,才是善于处理人际的交往,来保全人我的美好关系。君子和地位高的人交往,不会谄媚;和地位低的人交往,不会轻慢。所以,天子有不能随便召见的大臣,王侯有不可屈服的士人,将军如果有长揖不拜的宾客而自己会更受敬重。假如受到知遇的人,(都只会)谄媚、巴结,陷害他人,迎合(君主的)意旨,只求暂时的苟安,忘记自己所应该做的事情,最后使得世上的评论者,认为居下位者没有什么可取的才学,而居上位者没有知人的智慧,这哪里是宾主遇合的美事呢?
朋友相知,可贵的在于彼此互相知心。汉光武帝知道严光是个不能用权势屈服的人,就不用君臣间的礼法去约束他;孟献子有五个朋友,可是他们心中并不存有孟献子是大夫的想法。所以士人如果自我期许愈大的话,那他自我的要求也就愈严格。怀抱着杰出的才能,遇到着破格的赏识,而就要立刻顺从讨好,这就不是以道义自居,而是又以世俗之心对待了解赏识自己的人啊!
轻易结合必定容易分离,所以刚开始一定有很难结合的地方,而到了后来,反而能够历时久远而不疏废。信陵君的门客多达三千人,其中最难屈服的,莫过于侯生和毛、薛两位老先生。然而最后还是靠着他们的力量,在别人的国土上建立功业,在天下享有盛名。唉!异乎常人、才智特高的士人,也未必就始终不被人任用;他们固然可以用礼节来让他们屈身相从,却不能用权势来约束他们啊!(譬如说)你拿尺寸小小的丝绳,想要绑住那北海的大鹏鸟,就算大鹏鸟想要为你回转翅膀,又哪里做得到呢?
然而即便是像子夏这样的贤人,还是不免于在出门的时候,因为看见众多华丽的东西而心动。我确实替那些有志于立身处世的人担心,担心他们是否能够坚持志向到最后啊!

同类题4

完成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义 田 记
【宋】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赢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观文正之义,贤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三公位,享万锺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瓢囊为沟中胔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养群族之人济:救助
B.而力未者二十年逮:达到
C.世之三公位,享万锺禄都:京城
D.独其义高:推崇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择族之长贤者主其计少强者不可保
B.承其志,如公存也。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C.其所入,给其所聚覆武其上,蹈其背出血。
D.贤平仲袜材当萃子矣
【小题3】全都能表现作者“高其(范文正公)义”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②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③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 ④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
⑤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   ⑥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
A.①②④⑤B.①③⑤⑥C.②③④⑥D.①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文正公在没有显贵发达时就有了施与贫者贤者的愿望,但很多年后才真正付诸实践;他的后世子孙也继承了他的志向,继续经营义田。
B.作者认为范文正公和晏平仲都“好施与”,而范文正公在“义”和“规模远举”的方面都超过了晏平仲。
C.在如何彰显君主恩赐的问题上,桓子和晏子有争执,而作者认为两个人的观点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D.作者抨击了那些只顾自己享乐、不知体恤他人的高官,并以此反衬出范文正公的高德义行。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3分)
(2) 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3分)
(3) 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4分)

同类题5

后赤壁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    望:每月初一日
B.今者暮 薄:迫近
C.蒙茸,踞虎豹 披:拨开
D.攀栖鹘之巢 危:高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B.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C.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D.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赤壁赋》写的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风明月、衣带飘飘的迷人秋夜。
B.《后赤壁赋》写的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初冬。
C.前后赤壁赋中,时节推移,江山易貌,主人公的情绪始终是欢乐自适。
D.苏轼的两篇《赤壁赋》艺术性极高。它描写江山胜景,字字如画。而同一风月,随着节序的推移和心情的变化,又呈现出不同境界。它把写景抒情和说理融为一体,既富有诗情画意,又写得理意透辟。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