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宋·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
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
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
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年十有九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
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
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
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
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
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
,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
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
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
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
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注)周公、召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曾辅佐武王灭商。召虎:周宣王时名将、贤臣;方叔:西周周宣王时卿士,曾率兵车三千辆南征荆楚,北伐玁狁。
【小题1】下面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称其气之小大 称:称赞 |
B.恐遂汩没 汩:迅速 |
C.恣观终南、嵩、华之高 恣:尽情 |
D.未能通习吏事 通:普遍、全 |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 |
B.气可以养而致 而后知天下之巨富 |
C.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 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 |
D.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 |
【小题3】下面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辙以秦汉时的古称“太尉”称呼韩琦,表达了对韩琦的一种崇敬之情。而“上”,体现了苏辙对韩琦彬彬有礼的态度。 |
B.苏辙认为,写文章的人要善于“养气”。孟子、司马迁二人的文章,都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因为“气”充满在他们心中。 |
C.苏辙认为养气有两个途径:内心修养和外在阅历。关于内心修养,举了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例子,这也是他在本文重点强调的。 |
D.苏辙在文中颂扬韩琦在内政、领兵方面的卓越才干,是为了表明欲见之意,这也是他写信的的主要目的。 |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2)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句读之不知,或者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