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丁谓,字谓之,苏州长洲人。淳化三年,登进士甲科,为大理评事、通判饶州。逾年,直史馆,以太子中允为福建路采访。还,上茶盐利害,遂为转运使,除三司户部判官。
初,王均叛,朝廷调施、黔、高、溪州蛮子弟以捍贼,既而反为寇。谓至,召其种酋开谕之,且言有诏赦不杀。酋感泣,愿世奉贡。蛮地饶粟而常乏盐,谓听以粟易盐,蛮人大悦。先时,屯兵施州而馈以夔、万州粟。至是,民无转饷之劳,施之诸砦,积聚皆可给。未几,擢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
景德四年,契丹犯河北,民惊扰,争趣杨刘渡,而舟人邀利,不时济。谓取死罪绐为舟人,斩河上,舟人惧,民得悉渡
仁宗即位,进司徒兼侍中,为山陵使。是时二府定议,太后与帝五日一御便殿听政。既得旨,而谓潜结内侍雷允恭,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允恭方为山陵都监,与判司天监邢中和擅易皇堂地。内侍毛昌达以其事奏,诏问谓,谓始请遣使按视,遂诛允恭。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谕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降谓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后贬崖州司户参军。在贬所,专事浮屠因果之说,其所著诗并文亦数万言。家寓洛阳,尝为书叙国厚恩,戒家人毋辄怨望,遣人致于洛守刘烨,祈付其家。戒使者伺烨会众僚时达之,烨得书不敢私,即以闻。帝见感恻,遂徙雷州,亦出于揣摩也。在雷州逾五年,徙道州。明道中,授秘书监致仕,居光州,卒。
(选自《宋史·丁谓传》)
【注】①砦:同“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谕/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降谓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B.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谕/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降谓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C.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谕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降谓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D.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谕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降谓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路”与“道”最初都是监察区的性质,后转化为行政区,“福建路”大致相当于今福建省。
B.蛮,古汉族自称华夏,把周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狄、北戎。
C.“除”与“拜”“迁”“授”等词一样,在古代都表示官员的任命。
D.浮屠,本意是佛教徒或佛,而“佛”专指“先觉者”释迦牟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谓做边地稳定工作。在边地出现动荡时,丁谓以安抚为上,团结蛮人各部落酋长,使这一地区得以安宁。
B.丁谓长于筹划治理。他采用以粮换盐的办法,解决了蛮地缺少食盐、施州军粮需要长途解送的问题,一举两得。
C.丁谓玩弄权术,引火上身。丁谓与内侍雷允恭私自勾结把持朝政,后雷允恭犯事,丁谓为了促使自己立马处死了雷允恭,但还是受到牵连,遭到贬职。
D.丁谓善于揣摩人的心思。在贬谪之所时,他煞费苦心,终于让皇帝知晓他的一片赤诚之心,且让皇帝为之感动,改换了他的贬谪之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取死罪绐为舟人,斩河上,舟人惧,民得悉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寓洛阳,尝为书叙国厚恩,戒家人毋辄怨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23 06:11: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小题。
皇甫无逸,字仁俭,京兆万年人。父诞,隋并州总管府司马,汉王谅反.逼之不从.见杀。时五等废,炀帝熹诞忠.赠诞柱国、弘义郡公。
无逸历淯阳太守,治为天下最,再迁右武卫将军。帝幸江都,诏居守洛阳。帝被杀,乃与段达、元文都立越王侗。及王世充篡,弃母妻,斩关自归。追骑及,无逸顾曰:“吾有死,终不能同尔为逆。”解金带投之地,曰:“以与尔,无相困。”骑争下取,由是获免。
高祖以无逸本隋勋旧,尊遇之,拜刑部尚书,封滑国公。时蜀新定,吏多横恣,人不聊生,诏无逸持节巡抚,得承制除吏。既至,黜贪暴,用廉善,法令严明,蜀人以安。
皇甫希仁,憸人也,诬告无逸为母故阴交世充,帝判其诈,斩希仁,遣给事中李公昌驰谕。又有告无逸交通萧铣者,时无逸与行台仆射窦璡不协,因表自陈,并上璡罪。有诏刘世龙、温彦博按之,无状,遂斩告者而黜璡。及还帝劳曰比多谮毁但以正直为佞人憎尔无逸顿首谢帝曰卿无负何所谢?
拜民部尚书,出为同州刺史。所至辄闭閤不通宾客,左右无敢出入者;所须皆市易它境。尝按部,宿民家,镫炷尽,主人将续进,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廉介类如此。然过自畏慎,每上表疏,读数十犹惧未审,使者上道,追省再三乃得遣。母在长安疾笃,太宗命驰驿召还承问,忧悸不能食,道病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孝。王珪驳曰:“无逸入蜀,不能与母俱,留卒京师,子道未足称,不可谓孝。”乃更谥良。
(选自《新唐书·皇甫无逸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还帝劳曰/比多谮毁/但以正直/为佞人憎尔/无逸顿首谢帝/曰/卿无负/何所谢
B.及还/帝劳曰/比多谮毁但以正直/为佞人憎尔/无逸顿首/谢帝曰/卿无负/何所谢
C.及还/帝劳曰/比多谮毁/但以正直为佞人憎尔/无逸顿首谢/帝曰/卿无负/何所谢
D.及还帝劳曰/比多谮毁/但以正直/为佞人憎尔/无逸顿首谢/帝曰/卿无负/何所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等,《礼记》中将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文中的“五等,特指五等爵制。
B.炀帝、高祖均为皇帝的庙号,高祖指开国之君,“炀”是贬义,隋炀帝是中国声名较差的皇帝之一。
C.民部,官署名,后在唐代因避讳而改为户部,是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
D.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文中的“谥”是官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逸效命朝廷.深受信任。隋炀帝巡视江都时下诏命他守卫洛阳;隋炀帝被杀后.他同段达等人一起拥立越王为帝。
B.无逸精于治理.才能突出。隋朝时,他担任淯阳太守,政绩被评为优等;唐高祖时,他将战后的蜀地治理得井然有序。
C.无逸严于律己,为官清廉。他在外任同州刺史时。所到之处往往闭门不交接宾客,所需要的物资都是从辖境以外买来。
D.无逸做事细致,处事谨慎。他向皇帝上表章,读了上十遍还不放心,使者已上路了,还要追上去再三叮嘱后才让派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蜀新定,吏多横恣,人不聊生,诏无逸持节巡抚,得承制除吏。
(2)有诏刘世龙、温彦博按之,无状,遂斩告者而黜璡。
(3)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树声,字振轩,安徽合肥人。粤寇扰皖北,以禀生与其弟树珊、树屏治团杀贼。复越境出击,连下含山、六安、英山、霍山、潜山、无为;而太湖一役,以五百人陷阵,击退陈玉成众数万,功尤盛,复力行坚壁清野法。其时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辈皆相继筑堡,联为一气,皖北破碎,独合肥西乡差。曾国藩檄守芜湖,调无为,迁知府。同治元年,从李鸿章援上海。鸿章立淮军,与铭传等分领其众,从克江阴,晋道员。鸿章亲视娄门程学启军,遣树声援荡口,破谢家桥,逐北至齐门,又败之黄埭。学启遂逼城而军,于是娄门寇盗始。二年,攻无锡、金匮,击寇芙蓉山,大破之,夺获战舰器械不可称计,赐号卓勇巴图鲁,予三品服。树声乘胜常州。逾岁,攻河干二十余营,尽破之。城拔,进复浙江湖州,以按察使记名。四年,署江苏徐海道。授直隶按察使,赴大名督防务。
九年,调补山西。越二年,擢漕运总督,署江苏巡抚,十三年,实授。遭继母忧,归。光绪三年,起授贵州巡抚。适广东总兵李扬才据灵山,构匪扰越南,朝旨调树声抚广西治之。事宁,擢总督,先后剿平西林苗匪、武宣积匪。八年,鸿章丧母归葬,树声摄直督任。值朝鲜乱作,日使花房义质将兵五百入王京,迫朝议约,树声飞檄吴长庆等赴之,遂成约,寻盟而还。于是长庆等宵攻乱党,悉歼其渠,乱乃定,树声奏令长庆暂戍朝,上嘉其能,加太子少保。明年,还督两广。会法越构兵,即以法人侵逼状上闻。逮北宁陷,自请解总督职专治军,报可。复坐按事不实,革职留任。未几,病卒,谥靖达,予直隶、江苏及本籍建祠。
树屏,以收复江苏各州县,积勋至副将。从征捻驻周家口战数捷捻平擢提督赐号额腾额巴图鲁赴晋防河光绪二年徙守河曲保德。会皖军赴援乌鲁木齐,甘肃流贼曹洪照窜后山,树屏适奉檄诣省,闻警,乘大雪追击之。事定,赐头品服,授太原镇总兵。移防包头,调大同。十三年,乞休。既殁,鸿章状其绩以上,予优恤,太原建祠。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三十四》,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从征捻驻周家口/战数捷/捻平擢提督/赐号额腾额/巴图鲁赴晋/防河/光绪二年/徙守河曲/保德
B.从征捻/驻周家口/战数捷/捻平/擢提督/赐号额腾额巴图鲁/赴晋防河/光绪二年/徙守河曲/保德
C.从征捻驻周家/口战数捷/捻平擢提督/赐号额腾额/巴图鲁/赴晋防河/光绪二年/徙守河曲/保德
D.从征捻/驻周家口战数捷/捻平擢/提督赐号额腾额/巴图鲁赴晋/防河/光绪二年/徙守河曲/保德
【小题2】下列对文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察使:官名。宋仿唐初刺史制设立,主要任务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主管一个省范围的刑法之事,相当于现代的省级公、检、法机关。由宋代提点刑狱演变而来。
B.坚壁清野:坚壁,坚固壁垒;清野,清除郊野。对付强敌入侵的一种方法。使敌人既攻不下据点,又抢不到物资。
C.总兵,官名。明初,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有总兵和副总兵,无定员。总兵官本为差遣的名称,无品级,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战,事毕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
D.诏,本文指上级给下级的文书或命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树声骁勇善战。太湖一役,张树声凭借五百人击退陈玉成数万之众,胜利后又开始实行坚壁清野法。
B.张树声不辱使命。曾国藩后来被调到无为县,不久之后又升迁为知府就是因为张树声防守芜湖有功。
C.张树声平寇有功。朝鲜出现内乱,日军趁机侵略朝鲜,张树声派吴长庆等人赴朝鲜和日本人周旋,最终平寇。
D.张树声屡获嘉奖。同治二年,因战功赐号卓勇巴图鲁,给予三品服。死后允许在直隶、江苏及家乡建立祠堂。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遣树声援荡口,破谢家桥,逐北至齐门,又败之黄埭。
(2)明年,还督两广。会法越构兵,即以法人侵逼状上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建州,秩满,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太宗以孔颖达《五经正义》诏孔维与觉等校定。王师征燕、蓟,命觉部京东诸州刍粮赴幽州。维荐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
雍熙三年,与右补阙李若拙同使交州,黎桓谓曰:“此土山川之险,中朝人乍历之,岂不倦乎?”觉曰:“国家提封万里,列郡四百,地有平易,亦有险固,此一方何足云哉!”桓默然色沮。使还,久之,迁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太宗幸国子监遏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进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觉曰:“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
俄献时务策,上颇嘉奖。是冬,以本官直史馆。右正言王禹偁上言:“觉但能通经,不当辄居史职。”觉仿韩愈《毛颖传》作《竹颖传》以献,太宗嘉之,故寝禹偁之奏。淳化初,上以经书板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二年,详校《春秋正义》成,改水部员外郎、判国子监。四年,迁司门员外郎,被病。假满,诏不绝奉,卒。
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觉性强毅而聪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此颇繁,吾能易之。”及成,果精简。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B.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C.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陡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D.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绯鱼,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制,五品以上佩鱼符袋。宋代因袭之。
B.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C.《礼记》: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
D.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觉学问精深,政绩卓越。他明晓《九经》,参与孔颖达《五经正义》校定,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受到朝廷褒扬。
B.李觉涉远为官,不畏艰苦。与李若拙出使交州时,别人认为前往此地辛苦劳累,他却认为不足挂齿。
C.李觉仕途顺畅,颇受赏识。皇上对他所献策略以及所作《竹颖传》大加赞赏,王禹偁也大力举荐他。
D.李觉关心时局,聪慧机敏。他对当时的一些政务有很好的论述,得到太宗认可;在计算方法上也有独到见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
(2)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曰:“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曰:“辽抚谁可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拱喜曰:“得之矣。”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继以荒旱,饿莩枕籍。学颜首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建州都督王杲①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杲益憾,约诸部为寇,副总兵赵完责汝翼启衅,学颜奏曰:“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赵完惧,馈金貂,学颜发之,诏逮完,而宣谕王杲如学颜策。诸部闻大兵且出,悉窜匿山谷。杲惧,十二月约海西王台送俘获就款,学颜因而抚之。
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学颜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又奏列清丈条例,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诸弊。又通行天下,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余万顷。民困赔累②者,以其赋抵之。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学颜有力焉。
学颜八疏乞休,许致仕去。卒于家。
(选自《明史·张学颜传》,有删改)
【注】①王杲:明朝末期建州女真头领。②赔累:赔钱亏累。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B.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C.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D.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学颜深得有关官员赏识。大学士高拱推荐张学颜任辽地巡抚,有人质疑.高拱力争,侍郎魏学曾的看法与高拱一致,张学颜最终获得任命。
B.张学颜敢于治理,恪尽职守。辽地边境线长,兵马耗费粮草很大,无法支撑,大饥荒使兵马损失惨重,张学颜采取多个措施,巩固边防。
C.张学颜正直敢言,忠于国家。女真首领王杲想聚众作乱,张学颜上奏请朝廷不要姑息王呆,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维护了国家利益。
D.张学颜精于心计,体恤百姓。他写了关于会计的书,治理庄田,清理各种弊端;对陷入困境的百姓给予关照。明朝被认为最富裕的时期,他出过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
(2)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而卓荤,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 诣阕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架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两千石,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今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架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 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