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丁谓,字谓之,苏州长洲人。淳化三年,登进士甲科,为大理评事、通判饶州。逾年,直史馆,以太子中允为福建路采访。还,上茶盐利害,遂为转运使,除三司户部判官。
初,王均叛,朝廷调施、黔、高、溪州蛮子弟以捍贼,既而反为寇。谓至,召其种酋开谕之,且言有诏赦不杀。酋感泣,愿世奉贡。蛮地饶粟而常乏盐,谓听以粟易盐,蛮人大悦。先时,屯兵施州而馈以夔、万州粟。至是,民无转饷之劳,施之诸砦,积聚皆可给。未几,擢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
景德四年,契丹犯河北,民惊扰,争趣杨刘渡,而舟人邀利,不时济。谓取死罪绐为舟人,斩河上,舟人惧,民得悉渡
仁宗即位,进司徒兼侍中,为山陵使。是时二府定议,太后与帝五日一御便殿听政。既得旨,而谓潜结内侍雷允恭,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允恭方为山陵都监,与判司天监邢中和擅易皇堂地。内侍毛昌达以其事奏,诏问谓,谓始请遣使按视,遂诛允恭。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谕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降谓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后贬崖州司户参军。在贬所,专事浮屠因果之说,其所著诗并文亦数万言。家寓洛阳,尝为书叙国厚恩,戒家人毋辄怨望,遣人致于洛守刘烨,祈付其家。戒使者伺烨会众僚时达之,烨得书不敢私,即以闻。帝见感恻,遂徙雷州,亦出于揣摩也。在雷州逾五年,徙道州。明道中,授秘书监致仕,居光州,卒。
(选自《宋史·丁谓传》)
【注】①砦:同“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谕/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降谓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B.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谕/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降谓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C.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谕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降谓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D.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谕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降谓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路”与“道”最初都是监察区的性质,后转化为行政区,“福建路”大致相当于今福建省。
B.蛮,古汉族自称华夏,把周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狄、北戎。
C.“除”与“拜”“迁”“授”等词一样,在古代都表示官员的任命。
D.浮屠,本意是佛教徒或佛,而“佛”专指“先觉者”释迦牟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谓做边地稳定工作。在边地出现动荡时,丁谓以安抚为上,团结蛮人各部落酋长,使这一地区得以安宁。
B.丁谓长于筹划治理。他采用以粮换盐的办法,解决了蛮地缺少食盐、施州军粮需要长途解送的问题,一举两得。
C.丁谓玩弄权术,引火上身。丁谓与内侍雷允恭私自勾结把持朝政,后雷允恭犯事,丁谓为了促使自己立马处死了雷允恭,但还是受到牵连,遭到贬职。
D.丁谓善于揣摩人的心思。在贬谪之所时,他煞费苦心,终于让皇帝知晓他的一片赤诚之心,且让皇帝为之感动,改换了他的贬谪之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取死罪绐为舟人,斩河上,舟人惧,民得悉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寓洛阳,尝为书叙国厚恩,戒家人毋辄怨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23 06:11: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
注①抄:掠夺。②阳九之会:指灾难之年或厄运。③宗:宗族,宗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客之    谢:感谢
B.监试者之 异:以……为异
C.即散财物以赂卓用事者 遗:留下
D.不为衰世业 解:解除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监试者其身体壮大 常身翼蔽沛公
B.兵难日起 因人之力敝之
C.天下所仇 吾属今之虏矣
D.久,关东兵散     顷未发,太子迟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监试者怀疑他隐瞒了年龄,在讯问中司马朗敏捷、机智,令监试者刮目相看。
B.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司马朗劝说他这样做会动摇民心而成为违法乱纪的根源。李邵没有听从他的劝告。沿山一带的百姓果然发生骚乱。
C.有人告发司马朗打算逃跑,把他抓起来送到董卓那里,董卓对司马朗说,把他看做自己的孩子,他怎能这样做。司马朗表明忠心和诚意,董卓最终放了他。
D.司马朗带着家人回到温地的这一年发生大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里的人,教育自己的弟弟们。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⑵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⑶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①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格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也?”慎行从容对曰:“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进左谕德,日讲如故。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木舜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复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②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由侍讲学士擢礼部右侍郎。转左,改吏部,掌詹府事,寻迁礼部尚书。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累章上,乃许。
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卒,年六十三。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①鹿鸣宴:乡试放榜次日,按例举行乡饮之礼,欢宴考官和中试举人②帷盖:受恩乞恩之典(节选自《明史•于慎行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B.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C.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D.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之”即为他加冠。古代男子到成年(一般在十八岁)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B.“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
C.“东宫”指太子所居之宫,也代指太子。文中的“册立”,是指让皇帝封立太子的事。
D.“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人们把中试者称为“举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次讲课后,皇帝拿出宫藏图画,请日讲官分别题字。于慎行不擅长书法,写成诗后,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其诚实的品格得到皇帝的赞赏。
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
C.张居正被追究论罪后,于慎行致函前往逮捕他的侍郎丘木舜,为张母及诸子求请,当时的舆论认为于慎行做得不对。
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两次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帝恼怒,再次下严旨责难。于慎行不为所动,第二天又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使皇帝更不高兴。
【小题4】翻译句子。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2)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矣。”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饘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注)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舅尚书王筠其有佳致   奇:稀奇
B.草隶虫篆 工:擅长
C.唯贞与卓独不   坐:受株连而获罪
D.贞累启辞 固:坚决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B.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C.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D.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贞天性聪慧,小时候读过不少典籍,有的读过就能背诵,有的粗通大意;他八岁时写的诗就深得长辈称赞。
B.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
C.谢贞受府长史周确委托,为周确撰写辞让都官尚书的表文。陈后主读过之后,怀疑该表文不是周确亲笔所作。
D.母亲去世后,谢贞一心守丧,极度悲痛,骨瘦如柴,令人叹息。他忧病而死后,后主下令长期供他儿子吃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2)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叔好剑,学黄老术于乐巨公。赵人举之赵相赵午,午言之赵王张敖,赵王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者。上,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后数岁,叔法失官。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梁,具得其事,还报。景帝曰:“梁有之乎?”叔对曰:“死罪!有之。”上曰:“其事安在?”田叔曰:“上毋以梁事为也。”上曰:“何也?”曰:“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景帝大贤之,以为鲁相。 
鲁相初到民自言相讼王取其财物百余人田叔取其渠帅二十人各笞五十余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敢自言若主鲁王闻之,大惭,发中府钱,使相偿之。相曰:“王自夺之,使相偿之,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于是王乃尽偿之。
数年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曰:“不以百金伤先人名。”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①虫出:指死不得葬。  ②髡钳:髡,古代刑罚的一种,指剃掉头顶的头发;钳,刑具。  ③梁孝王:汉景帝之弟。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事上礼备矣,今王如是   遇:对待
B.上,尽拜为郡守、诸侯相     说:通“悦”
C.后数岁,叔法失官   坐:连坐
D.景帝召田叔梁 案:调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官名,始于战国,秦汉沿袭设置。主要掌管门户、车骑等事;朝廷内充当侍卫,外从作战。“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中的“郎中”就是宫廷卫士。
B.箕踞指的是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当年,荆轲刺杀秦王失败后就是以这种姿态,怒骂秦王。
C.右作为方位名词与“左”相对,古代大多时候崇右,故以右为高;在座位方面,则以东为尊,鸿门宴上项羽“东向坐”,就是坐在尊贵的东边位置。
D.陛下,“陛”意为皇宫殿前的台阶,古时候,大臣与天子说话,因距离较远,先让大臣来到宫殿的台阶下。“陛下”后来就演变为对天子的尊称了。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相初到/民自言相讼王/取其财物百余人/田叔取其渠帅/二十人各笞五十/余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敢自言若主/
B.鲁相初到/民自言相/讼王取其财物百余人/田叔取其渠帅/二十人各笞五十/余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敢自言若主/
C.鲁相初到/民自言相讼王/取其财物百余人/田叔取其渠帅/二十人各笞五十余/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敢自言若主/
D.鲁相初到/民自言相/讼王取其财物百余人/田叔取其渠帅/二十人各笞五十余/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敢自言若主/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途径赵国时,虽然赵王张敖对他的礼节十分恭敬,但还是被高祖傲慢地呵斥,这让赵王的手下十分不满。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获罪于高祖。
C.田叔对赵王十分忠诚,在贯高谋反事发后,以家奴身份追随赵王,后来事情查清,赵王向皇上推荐了田叔。
D.出于对太后身体的忧虑,田叔劝景帝不要管梁孝王犯法的事,景帝因此觉得田叔非常贤能,让他做了鲁相。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是!
(2)王自夺之,使相偿之,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秦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试臣,何遽叱乎?”

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入言之于始皇曰;“错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候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根赵,请许遣之。”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赵襄王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也。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节选自《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事:侍奉
B.文信候不快,未有以也     强:勉强
C.武安君南挫强楚,北燕、赵 威:威势
D.赵囊王迎甘罗    郊:到郊外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侯何不快之也   甚:厉害
B.君试臣,何速叱乎 其:难道
C.请孺子行 因:依着
D.文信侯入言之于始皇日 乃:就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B.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C.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D.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乘,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
B.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C.上卿是古代官名,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战国时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地位相当于丞相(宰相)。
D.《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甘罗侍奉吕不韦的时候,虽然年纪只有十二岁,但是却帮吕不韦完成了游说张唐去赵国任相的任务。
B.甘罗游说张唐运用了作比较的游说技巧,将张唐和武安君比,应候和文信侯吕不韦比,借武安君被赐死警示张唐,达到游说目的。
C.张唐出行是甘罗游说的第一步,接着甘罗借张唐出行游说赵王,让赵王主动割了五座城给秦王。
D.秦国把燕太子送回去后,赵国攻打燕国,得了三十座城,让秦国也得到了十一座城的好处。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不如赍臣五域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