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秦王怀贪鄙之心,不信功臣,不亲士民,以暴虐为天下始。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亡。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嗷嗷(众多的愁怨声),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以礼天下,天下集矣。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应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贾谊《过秦论》)
【小题1】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判:判断
B.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同“倘”,如果
C.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使……灭族
D.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糟糠甘:认为甘美
【小题2】下列各组中画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战败而者,其实亦百倍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
B.前事之不忘,后事之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
C.向使三国各其地使六国各其人,则足以拒秦
D.思厥先祖父,霜露,斩荆棘虽有槁,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小题3】下列各句括号内对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奉(指秦)弥繁,侵(指六国)愈急
B.刺客(指荆轲)不行,良将(指李牧)犹在
C.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其中①②③之“后人”指代对象相同)
D.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指秦之暴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8-07 05:35: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4分)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愤怒
B.北冥有鱼,其为鲲名:命名
C.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是:表判断
D.齐谐》者,怪者也志:记载
【小题2】比较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②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④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C.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D.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
【小题3】下列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是庄子和他的门人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是道家的一部主要著作。
B.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庄子以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庄子的逍遥游不是简单的行动自如,无拘无束,而是精神的绝对自由。
C.庄子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文学家,其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文学特色在历史上影响并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艺术家。
D.鲲鹏这一形象在庄子笔下成了追求自由的精神象征,作者赋予鲲鹏全新而又非常深刻的意义,因为鲲鹏已经实现了庄子的自由理想。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②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同类题2

课外文言文阅读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①,北音清越,桴②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③,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④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⑤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⑥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①函胡:通“含糊”,重浊而模糊。 ②桴:鼓槌。 ③栖鹘:宿巢的老鹰。
④噌吰:形容钟声洪亮。 ⑤涵澹澎湃:波浪激荡。 ⑥窾坎镗鞳:击物声和钟鼓声。
【小题1】对下列文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①微风鼓浪    鼓:振动,这里有激起的意思   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虽:连词,即使。
B ①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徐:慢慢地。 ②自以为得之矣 以为:认为。 
C 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往,赴,动词。  ②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危险。
D ①至莫夜月明    莫:同“暮”,傍晚。 ②空中而多窍  窍:窟窿。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②送之至湖口 ③徐而察之 ④汝识之乎    ⑤周景王之无射也
A.①③用法相同,②④⑤用法相同。B.①②③用法相同,④⑤用法相同。
C.①⑤用法相同,②③④用法相同。D.①②③④⑤用法各不相同。
【小题3】下列句子中,属于宾语前置句式的一项是    ( ) 
A.今以钟磬置水中B.古之人不余欺也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D.得双石于潭上
【小题4】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带有调查、考辨性质的游记。作者之所以想要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只不过是对李渤的观点有所怀疑。
B.月夜来到绝壁下,作者看到的景象和听到的声音令他觉得心惊肉跳,甚至一度产生了动摇,想要放弃此次行动,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C.作者认为石钟山名字的由来,是由于微波冲击石洞和风浪冲击大石的小孔而发出了类似钟鸣之声。这和郦元的看法倒颇为接近。
D.作者并非单纯记游,而是将月夜游江提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悟出“事不目见耳闻”就不能“臆断其有无”的道理。
【小题5】翻译文中加下划线的句子(6分)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4分)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分)

同类题3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夫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C.后世之谬其莫能名者传:传记
D.而又不随以怠:懈怠
【小题2】选出“其”字用法与意义都相同的一项( )(3分)
A.后世之谬传莫能名者视下也,亦若是则已
B.以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欲加之罪,无辞乎
C.孰能讥之乎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
D.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工欲善事,必先利其器
【小题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3分)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没有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做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的结论他感到很惋惜。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每句4分,共8分)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伯夷颂①

韩愈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②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繇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注释)①伯夷:殷朝孤竹军之子,放弃君位隐居周山。曾阻止武王伐纣,殷亡,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②亘万世:终万世,穷万世。 ③微子:殷纣王之兄。
【小题1】第①段“不顾人之是非”中的“是非”意思是___________。
【小题2】选出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
A.能够奋力奔走却没有疑惑的,千百年来就是一个人。
B.能够奋力奔走却没有疑惑的,千百年来仅有一个人。
C.能够尽力去做且不受蛊惑的,千百年来只有一个人。
D.能够尽力去做且不受蛊惑的,千百年来竟有一个人。
【小题3】作者在第③段中说“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伯夷叔齐“以为不可”的具体内容是___________,与“独”对应的是________。
【小题4】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本文作者高度称颂伯夷的“适义”、“信道”;也有人认为,伯夷是一个对国家、人民不负责任的人,韩愈“颂错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