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小题1】下列加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破灭之也道:规律
B.不能独完:保全
C.与战败而者亡:灭亡
D.不在战矣固:所以
【小题2】下列加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则诸侯地有限李牧连却
B.与战败亡者后人哀之不鉴之
C.不赂者赂者丧洎牧谗诛
D.至颠覆师不必贤弟子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先用双重否定,既而又自为设问,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B.文章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不及战争的损失。
C.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D.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用巧妙的引用,精当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7-24 10:27: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龟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注)①狃:贪。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阳:水的北面
B.处者安于故而难出故:故旧
C.舟车冠盖之冲冲:要塞
D.盖其先君子之泽也泽:施恩
【小题2】(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与“硕求余文以记之”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C.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D.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小题3】(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A.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B.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C.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D.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小题4】(小题4)有人说,苏轼是集儒道思想于一体的文学家。结合本文苏轼的“仕”之思想,谈谈你的看法。(3分)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3分)
(2)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4分)
(3)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迎王师。若杀其兄父,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天下》)

(注)葛:诸侯国名。②归市者:指赶集、做生意的人。③徯:等待。后:王,君主。④旄倪:老人和幼儿。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养生丧死无憾 养生:指奉养父母
B.涂有恶莩而不知    发:赈济
C.未闻以千里人者也  畏:使害怕,震慑
D.诛其君而其民 吊:安慰、慰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斧斤时入山林 箪食壶浆迎王师
B.无失时     徯我后,后来
C.王道之始   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
D.未有也     若大旱望云霓也
【小题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段孟子提出行王道的措施:治民之产,使百姓衣食无虞;再进行教化,使长幼有序,社会安定。
B.乙文段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甲乙两文段都强调大王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
D.甲乙两文段均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并以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步步推进,环环相扣。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小题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王 如 施 仁 政 于 民 省 刑 罚 薄 税 敛 深 耕 易 耨 壮 者 以 暇 日 修 其 孝 悌 忠 信 入 以 事 其 父 兄 出 以 事 其 长 上 可 使 制 梃 以 挞 秦 楚 之 坚 甲 利 兵 矣。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 , 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小题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孟氏之芳邻   接:结交
B.北海虽 , 扶摇可接    赊:遥远
C.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桑榆:家乡
D.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弱冠:二十岁
【小题2】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王勃人生态度的一项是(   )
A.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B.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C.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D.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小题3】对文中运用的典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然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嫉俗而放任自流。
【小题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勃借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等人的典故说明机遇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告诉人们良好的心态对人生的重要性。
B.选文第二段从“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到段尾,充分反映出王勃不忧不惧、昂扬奋发的人生观。
C.选文第三段开头部分反映了王勃坚守孝道、绝意功名的坚贞情怀。
D.选文最后一段反映了王勃参与滕王阁之会的荣幸之情,也表现出对在场宾客才华的推许。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②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③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