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5分,其中选择题每题2分)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②。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嫠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选自《庄子•逍遥游》)
【注】①瓠:葫芦。  ②世世以洴澼絖为事:谓世世代代以漂洗棉絮为业。洴澼,在水上漂洗。絖,古“纩”字,即絮。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小大之也辩:同“辨”,分辨,分别
B.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劝说
C.客得之,以吴王说:劝说,说服
D.不斤斧,物无害者夭:摧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彼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中于机辟,死罔罟
B.剖之为瓢垣墙周庭,当南日
C.我树之成实五石渔父莞尔
D.宋人有善为不龟手药者是臣尽节于陛下日长
【小题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B.本篇所叙述的几个故事,如大鹏展翅南飞的故事,蜩与学鸠的故事,其实都是从反面说明他们的不逍遥,因为他们都有所“待”,即有所依赖。
C.宋荣子能置世人的毁誉与诽谤于度外,列子能御风而行,庄子认为他们已达到了一种逍遥的境界,即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状态。
D.惠子用“大瓠之种”和“大树樗”的事例,都是为了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则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今 夫 嫠 牛 其 大 若 垂 天 之 云 此 能 为 大 矣 而 不 能 执 鼠 今 子 有 大 树 患 其 无 用 何 不 树 之 于 无 何 有 之 乡 广 莫 之 野 彷 徨 乎 无 为 其 侧 逍 遥 乎 寝 卧 其 下
【小题5】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句3分)
(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2)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4-09 05:21: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与可教予如此 今夫夫子托于斯竹也
B.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丧之    吾将买田而归老
C.四方之人持缣素请者  废卷哭失声
D.今画者乃节节而之    士大夫传之,以口实
【小题2】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至于剑拔十者(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急起从之,振笔直(完成,成功)
B.夫既心识其所以(代词,这样) 平居自视了然(平日,平素)
C.而读书者之(亲附)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予(赠送)
D.投地而骂曰(兼词,相当于“之于”)   烧笋晚食,函得诗(发送)
【小题3】下列选项全部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①②⑤B.③④⑥C.③⑤⑥D.①②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
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D.作者与子由都和文与可关系亲厚且皆从文与可学画竹,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他的《墨竹赋》体现了对文与可画竹的深刻理解,而作者意与法兼得。

同类题2

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聋,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循,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增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①。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②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错马政。明世,进士为令无迁卒者,名为迁,实重抑之也。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太仆丞,留掌内阁制剌房,修《世宗实录》,卒官。

(注)①魏校:人名。②刺刺:声音尖细
【小题1】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的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洞然:门户大开的样子
B.去,以手阖门 比:不久
C.八上春官不第 不第:不被接见
D.为南京太仆丞 引:举荐
【小题2】下列加点的两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垣墙周庭,当南日   犹不能不之兴怀
B.某,而母立于兹   皇天后土,实共鉴
C.汝姊在吾怀,呱呱泣 夫列子御风行,泠然善也
D.进士令无迁卒者   重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小题3】请用“/”给下列语句断句(限断四处)
每 听 讼 引 妇 女 儿 童 案 前 刺 刺 作 吴 语 断 讫 遣 去 不 具 狱。
【小题4】将文中加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②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6分,每小题3分)
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注①丘:坟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两人坐延:邀请B.降跽过谢:感谢
C.立恭宿别过:拜访D.而乐无乎此加:超过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扫石坐弃甲曳兵
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积土成山,风雨兴
C.乐其无已其孰能讥之
D.遂李及道士别今君廉颇同列
【小题3】(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2分)
⑵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3分)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4分)
【小题4】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6处)(3分)
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省:验,检查
B.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C.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神明:神灵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一:专一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冰,水为之寒于水  吾尝终日思矣
B.青,取于蓝而青于蓝  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C.假舆马,非利足也  假舟楫,非能水也
D.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
【小题3】下列语句,全都是从正面鼓励学习的一项是(  )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③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④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⑤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A.①②④⑥B.①②③⑥C.③④⑤⑥D.①②④⑥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4分)
(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4分)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宫墙既立,谨上为凿一门。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德。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小题1】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上举义不辟贫贱 ②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③禹举益于阴方之中 ④有能则举之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小题2】下列关于文中画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者,指与君王关系亲密的人;近者,指在前后左右侍奉君王的人;远者,指关系疏远、不在君王身边的人。
B.国,指诸侯国;郊,指国都外百里以内的地区;远鄙,指边远的小邑,“四鄙之萌”指生活在边境的百姓。
C.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为九州,后九州泛指天下。
D.爵位,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各诸侯国内亦置卿、大夫、士等位。
【小题3】下列有关选文内容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对国家的贤良之士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贤良之士参与国家的管理。
B.墨子所说的“贤良之士”指那些“国之善射御之士”,墨子希望通过“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等手段来发掘人才。
C.墨子指出了富贵人、亲者、近者、远者等人不得不为义的情形,突出了君王“尚贤事能”的重要影响及意义。
D.墨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一连串的类比,如文章第二段以修墙筑门作比,生动阐明了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法。
【小题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2)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