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独乐园记①
(宋)司马光
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所及也。孔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此圣贤之乐,非愚者所及也。若夫“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各尽其分安之,此乃迂叟之所乐也。
熙宁四年,迂叟始洛,六年,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辟以为园,其中为堂,聚书出五千卷,命之曰读书堂。堂南有屋一区②,引水北流贯宇下,中央为沼,方深各三尺。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阶,悬注庭下,若象鼻;自是分为二渠,绕庭四隅,会于西北而出,命之曰秀水轩。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竹,圆若玉玦,围三丈,揽结其杪,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沼北横屋六楹,厚其墉茨,以御烈日。开户东出,南北列牖,以延凉飔。前后多植美竹,为清暑之所,命之曰种竹斋。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径一丈屈其杪交相掩以为屋。植竹于其前,夹道如步廊,皆以蔓药覆之,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命之曰采药圃。洛城距山不远,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见,乃于园中筑台,构屋其上,以望万安、轘辕,至于太室,命之曰见山台。
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原,探礼乐之绪。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达无穷之外,事物之理,举集目前。所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紝采药,操斧剖竹,临高纵目,逍遥相羊,唯意所适。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柅③。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或咎迂叟曰:“吾闻君子之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可乎?”迂叟曰:“叟愚何得比君子,自乐恐不足,安能及人?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不取,岂得强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选自《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有删改)
【注】①宋神宗熙宁三年,司马光因反对新法出知永兴军,后退居洛阳编修《资治通鉴》。熙宁六年,购地二十亩,筑园。②区:处,所。③柅: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熙宁四年迂叟始家:安家
B.南北列轩:高大
C.所者学之未至病:耻辱
D.迂叟曰谢:道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各尽其分安之童子莫对,垂头
B.合而命之曰独乐园或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C.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可乎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D.人不取,岂得强之乎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乐”之所求,情况不同,人各有异,需要的是 “各尽其分而安之”,因此,自己身为迂叟,既非王公,又非圣贤,“独乐”可也。
B.作者采用赋文手法,对独乐园的介绍不厌其详、铺陈无遗,但这种铺述又并非杂芜堆砌,而是井然有序地逐一推出,俨然一幅布局清晰可见的全景图。
C.最后一段,作者设难而诘,自贱其身,自贬其乐,以退为进,连用设问,寓雄辩于问答之中,层层守攻,理直气壮地说明“独乐”可也。
D.作者“记”独乐园意在抒发“独乐”之情,而这种看似与世无争的“独乐”之情,实则是与世抗争的另一种形式,其自贬自责及自乐正是对时局不满的发泄。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沼 东 治 地 为 百 有 二 十 畦 杂 莳 草 药 畦 北 植 竹 方 若 棋 局 径 一 丈 屈 其 杪 交 相 掩 以 为 屋。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3分)

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4-28 12:27: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寄欧阳舍人书

宋·曾巩

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巩再拜。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铭志之于世 著:显扬
B.警之道   劝:劝诫
C.非道德而能文章者  畜:积聚
D.而先生之 进:改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首,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行礼时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常用于书信、名帖中,表示致敬。义同“叩首”“稽首”。
B.先大父,去世的祖父,“先”指已故的,是称呼死者的敬辞。如去世的母亲称“先母”,去世的祖母称“先大母”。
C.公卿,原指三公九卿,后泛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公”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同时也是古代朝中最高官位的统称;“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如晋国六卿。
D.不宣,即不一一细说,旧时书信末尾常用此语,来表达未尽之意;除此之外,“不宣”还有“不显扬”“不公开说出”之意。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2)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
(3)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小题4】曾巩为什么认为先祖的墓碑铭定能“传世行后无疑也”?请简要作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荆南乐秀才书
欧阳修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
注①程试:按规定的程式考试。后多指科举铨叙考试。②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舟行往来,屡辱见过:探访
B.先之启事,及门而贽:拿着礼物求见
C.然其为功,亦不也易:轻视
D.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徘徊:迟疑不决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贪禄仕养亲/夫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史记·汲黯传》)
B.惟恐不悦时人/使归就戮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秦晋崤之战》)
C.学成身辱/不拊爱子其民,因贾利之(《冯谖客孟尝君》)
D.在《易》《困》曰/死何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得(《聊斋志异·促织》)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3分)

⑵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3分)

⑶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4分)

【小题4】欧阳修认为自己的文章“不足学”“不可学”的原因有哪些?用自己话简要概括。(3分)

同类题3

文言知识阅读理解(23分)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惶惶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执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小题1】对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既自以心为形役:奴役
B.容膝之易安审:审视
C.庭柯以怡颜眄:斜视
D.既窈窕以寻壑窈窕:深远曲折的样子
【小题2】 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 )
A.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B.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C.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D.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小题3】下列句子中的“而”与门虽设而常关的“而”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襟三江而带五湖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D.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小题4】翻译(10分)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3)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小题5】读下面文言文,按文意选择断句正确的一项(  )
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 以 惩 恶 赏 以 酬 功 刑 赏 者 天 下 之 刑 赏 非 陛 下 之 刑 赏 也 岂 得 以 喜 怒 专 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
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
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
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酌古论》序

文武之道一也,后世始歧而为二。文士专铅椠,武夫事剑楯,彼此相笑,求以相胜。天下无事则文士胜,有事则武夫胜,各有所长,时有所用,岂二者卒不可合耶?吾以谓文非铅椠也,必有处事之才;武非剑楯也,必有料敌之智。才智所在,一焉而已。凡后世所谓文武者,特其名也。

吾鄙人也,剑楯之事,非其所习,铅椠之业,又非所长,独好伯王大略,兵机利害,颇若有自得于心者,故能于前史间窃窥英雄之所未及,与夫既已反之,而前人未能别白者,乃从而论著之,使得失较然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大则兴王,小则临敌,皆可以酌乎此也。命之曰酌古论

(注)①铅椠:指写文章   ②较然:明显
【小题1】第一段中与“文武之道一也”意思相呼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
B.天下安定之时,文士发挥的作用更大。
C.后世的文士、武将只注重自己的名声。
D.作者对于写文章和行军打仗都很擅长。
【小题3】“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运用了修辞手法,它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酌古”所要研究的材料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1)__________(2)__________
【小题5】作者写作《酌古论》的用意是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牡 丹
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及睹《事物纪原》,谓武后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然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韩诗“夕贬潮州路八千”。)物生有候,葭动以时,苟非其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后系人主,可强鸡人使昼鸣乎?如其有识,当尽贬诸卉而独崇牡丹。花王之封,允宜于此日,惜所见不逮,而且倒行逆施。诚哉!其为武后也。
予自秦之巩昌,载牡丹十数本而归,同人嘲予以诗,有“群芳应怪人情热,千里趋迎富贵花”之句。予曰:“彼以守拙得贬,予载之归,是趋冷非趋热也。”兹得此论,更发明矣。艺植之法,载于名人谱帙者,纤发无遗,予倘及之,又是拾人牙后矣。但有吃紧一着,花谱偶载而未之者,请畅言之。是花皆有正面,有反面,有侧面。正面宜向阳,此种花通义也。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处以南面则生,俾之他向则死,此其肮脏不回之本性,人主不能屈之,谁能屈之
予尝执此语同人,有迂其说者。予曰:“特士民之家,即以帝王之尊,欲植此花,亦不能不循此例。”同人诘予曰:“有所本乎?”予曰:“有本。吾家太白诗云:‘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倚栏杆者向北,则花非南面而何?”同人笑而是之。斯言得无定论?
(选自李渔《闲情偶记》)
【注】①肮脏:高亢刚直的样子。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允宜于此日肇:开始
B.惜所见不逮其:代词,指武后
C.花谱偶载而未之者悉:详尽
D.特士民之家匪:少,微薄
【小题2】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强项若此,(牡丹)得贬固宜
B.(武后)当尽贬诸卉而独崇牡丹
C.(予)兹得此论,更发明矣
D.同人诘予曰:“(牡丹)有所本乎?”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物生有候,葭动以时,苟非其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
(2)人主不能屈之,谁能屈之
【小题4】结合上文,请简述作者认为牡丹不同于其它花卉的两个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