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浮槎山水记 欧阳修
浮槎山,在慎县南三十五里,或曰浮巢山,或曰浮巢二山,其事出于浮图、老子之徒荒怪诞幻之说。其上有泉,自前世论水者皆弗道。 
余尝读《茶经》,爱陆羽善言水。后得张又新《水记》,载刘伯刍、李季卿所列水次第,以为得之于羽,然以《茶经》考之,皆不合。又新妄狂险谲之士,其言难信,颇疑非羽之说。及得浮槎山水,然后益以羽为知水者。浮槎与龙池山,皆在庐州界中,较其水味,不及浮槎远甚。而又新所记,以龙池为第十,浮槎之水,弃而不录,以此知所失多矣。羽则不然,其论曰:“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言虽简,于论水尽矣。 
浮槎之水,发自李侯。嘉祐二年,李侯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石池漫流者也。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余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彼富贵者之能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惟富贵者而不可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之然欤。今李侯生长富贵,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乐,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 
李侯折节好学,喜交贤士,于为政,所至有能名。凡物不能自见而待人以彰者,有矣;凡物未必可贵而人以重者,亦有矣。故余为志其事,世知斯泉发自李侯始也。
三年二月二十有四日,庐陵欧阳修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彼富贵者之能物矣致:获取
B.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乐厌:通“魇”,满足
C.喜交贤士,于为政,所至有能名敏:机智、聪明
D.世知斯泉发自李侯始也俾:使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此知所失多矣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其言虽简,于论水尽矣置之地,拔剑撞破之
C.李侯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空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D.凡物未必可贵而人以重者,亦有矣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123分)
四、(31分)
【小题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后得张又新《水记》,载刘伯刍、李季卿所列水次第,以为得之于羽,然以《茶经》考之,皆不合。(4分)
(2)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5分)
【小题4】第Ⅰ卷文言文中,欧阳修称赞李侯是个“贤达”的人,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李侯“贤达”的具体表现?(4分)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4分)
为 人 君 而 侮 其 臣 者 智 者 不 为 谋 辩 者 不 为 使 勇 者 不 为 斗 智 者 不 为 谋 则 社 稷 危 辩 者 不 为 使 则 使 不 通 勇 者 不 为 斗 则 边 境 侵。
(选自《新序·杂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4-29 02:49: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动以朝廷为
B.①邻厚,君之薄也②众士仰慕,若水归海
C.①秦伯,与郑人盟②亮见权于柴桑,权曰
D.①吾还也②可怪也欤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B.既东郑,又欲肆其西封
C.故兵法忌之,曰“必上将军”D.首尾相接,可烧而
【小题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两句话“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交代了秦晋围郑的原因,为全文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
B.佚之狐力荐烛之武时对郑伯说的话,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C.烛之武面对大国的君主,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委婉曲折,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
D.本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辩艺术,作为一篇论说文,却写得波澜起伏,张弛有度,紧扣读者的心弦。

同类题3

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臣以险衅,遭闵凶(夙:旧有的)
B.蒙国恩,除臣洗马(寻:不久)
C.诏书切峻,责臣慢(逋:逃脱)
D.刘侥幸(庶:或许)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全都含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B.臣欲奉召奔驰   距关,毋内诸侯
C.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小题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面加点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    ③或孤舟
④后人哀之而不之    ⑤良庖更刀    ⑥长桥卧波,未何龙
三江而五湖    ⑧贾谊于长沙    ⑨矫首而遐观
A.①⑤/②⑥⑨/③⑦/④⑧
B.①③⑥/②⑤⑨/④⑧/⑦
C.①⑤⑨/②③⑥/④⑦/⑧
D.①/②⑤⑨/③⑥/④⑦⑧
【小题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但刘日薄西山   臣具表闻
B.急星火   师不必贤弟子
C.后人哀之不鉴之   门虽设常关
D.报刘日短也   一人之心,千万人心也
【小题5】下列与“而刘夙婴疾病”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若属皆且为所虏
C.既自以心为形役
D.谁得而族灭
【小题6】下列对《陈情表》一文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其中,“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下对君王指陈时事、直言规劝抑或使之改正错误的文体。
B.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语言简洁,辞意恳切,有很强的感染力。
C.“慈父见背”一句中“见背”的意思是背离我,弃我而死去,这是死的委婉说法。
D.文章最后一段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忠后尽孝,以期感动武帝达到陈情之目的。
【小题7】文言翻译。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②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③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同类题4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后面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小题1】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而江河(断绝)
今之众人,其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子的朗读)
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驾驭)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学习的道理)
故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靠近)
D.吾尝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彼与彼年相若也,相似也(懂得道理)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师道不传也久矣蚓无爪牙
B.非能水也,绝江河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C.今其智反不能及家祭无忘告
D.授之书而习句读者皆出于此乎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 (2分)
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提到了“君子”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的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5分)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5分)

同类题5

阅读《醉翁亭记》,回答下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之者谁 ⑵醉翁之不在酒
⑶杂然而前者 ⑷树林阴
【小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小题3】文章以“乐”贯穿全文,请联系文中语句,谈谈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
【小题4】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乐且“乐其乐也”,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从中得到哪些人生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