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游岳麓记
清罗文俊
暮春一日,
棹扁舟,绕桔洲而西。洲横江心,每春夏水涨,不能没,与波上下,盖昔人所谓地肺焉。抵岸,芳草迎风,鲜花映日,隔江所望岳麓寺者,反杳然不可见。
循山径迤逦而行,四无人声,唯闻百鸟和鸣,令人作桃源想。数折至道林寺。寺门窈窕,唐人游览赋诗,必与岳麓并称,观其弘敞幽邃,自是一清静佛地也。
又行里许,至书院。规模壮阔,丹雘
①炳焕,书声朗朗彻院外。嗟嗟,逆氛扇虐而后,湖湘人士残敝已极。今乃登衽席而诵诗书,又安可不思春风化雨之所自来邪!
隔书院为学宫,内塑先圣暨四贤像,恭敬展拜而出。李邕碑剥落漶漫,
剔苔藓可读。望道乡台
②,不能不生迁谪之感,而羡清风高节之可传,且叹山僧之贤于温益万万也。
从此登山,羊肠逶蛇。昔人济胜之具,真不可少。路旁有舍利塔。相传昔名僧以舍利一撮付隋文帝,后分五十三处建塔藏之。岳麓其一也。
然阴晦无宝光,心窃疑焉。或谓为人盗去,谅亦不谬。入寺,憩虎岑堂。山僧煮茗清淡,烧笋侑脱粟,饱食一过,清芬可人。泉声自窗外至,如乐如诉,如琴韵,如箫声,悦耳怡心,真觉红尘之扰攘可憎也。
日既午,诣山顶,扪萝攀藤,松花竹粉,掩映襟带间。
既至,纵目一视,诸峰罗列,真如儿孙远迩之间。延野绿而混天碧,柳子之言,
洵非欺我。禹碑远在前山,路崎岖,恐日暮不能到,亦斯游之一憾也。南望,山光隐隐,层峦叠嶂,杳无尽处,祝融、紫盖诸峰,想在烟霭间,顾不知何日始慰观临之愿。
抵暮,寻旧路归。
鹧鸪声朗然可听林间白鹇忽隐忽现时值朔日尚无新月可观因想三五之夕据岗长啸松声响应清景又当倍增。归寺,宿僧房。万壑松涛,翻然到枕。
(选自《历代游记选》,有删改)
(注)①丹雘:油漆所用的颜料。②道乡台:在岳麓寺畔。北宋邹浩(人称道乡先生)因上书揭发权相章惇而被贬衡州,路过长沙时,当时的潭州知州温益下逐客令,岳麓寺僧人得知后,打着火把迎接他。后人筑台刻石来记此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棹扁舟 棹:船桨 |
B.循山径迤逦而行 循:顺着 |
C.剔苔藓可读 剔:剔除 |
D.洵非欺我 洵:确实 |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鹧鸪声朗然/可听林间/白鹇忽隐忽现/时值朔日/尚无新月/可观因想/三五之夕据岗长啸/松声响应清景/又当倍增 |
B.鹧鸪声朗/然可听/林间白鹇忽隐忽现时/值朔日/尚无新月可观/因想三五之夕/据岗长啸松声/响应清景又当/倍增 |
C.鹧鸪声朗然可听/林间白鹇/忽隐忽现/时值朔日/尚无新月可观/因想三五之夕/据岗长啸/松声响应/清景又当倍增 |
D.鹧鸪声朗然可听/林间白鹇/忽隐忽现时/值朔日尚无新月/可观因想/三五之夕据岗/长啸松声响应/清景又当倍增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桔洲能与江水一起浮沉,认为这就是过去人们所说的“地肺”。作者引入这样的说法,给桔洲添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
B.文章写岳麓山时,通过写山径曲折、百鸟和鸣,描绘了一幅清幽的画面,让作者“作桃源想”,体现了岳麓山远离烦嚣的恬静,也表现了作者飘然出世的想法。 |
C.文章写岳麓书院时,先描写书院的宏大绚丽,后写书院琅琅的读书声,接着写过去湖湘人士被残害的事情,并以此提醒书院的学生要感谢朝廷的恩惠。 |
D.文章注重写景与议论相结合,一方面表现了作者游山的兴致和乐趣,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的学识与道德修养,比单纯写景多一层意趣情韵。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隔书院为学宫,内塑先圣暨四贤像,恭敬展拜而出。
(2)然阴晦无宝光,心窃疑焉。或谓为人盗去,谅亦不谬。
(3)既至,纵目一视,诸峰罗列,真如儿孙远迩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