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 分)
汉宣帝本始二年,夏,五月,诏曰:“孝武皇帝躬仁谊,厉威武,功德茂盛,而庙乐未称,朕甚悼焉。其与列侯、二千石(汉代郡守年俸二千石)、博士议。”于是群臣大议庭中,皆曰:“宜如诏书。”长信少府夏侯胜独曰:“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公卿共难胜曰:“此诏书也。”胜曰:“诏书不可用也。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议已出口,虽死不悔!”于是丞相、御史劾奏胜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及丞相长史黄霸阿纵胜,不举劾;俱下狱。有司遂请尊孝武帝庙为世宗庙,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武帝巡狩所幸郡国皆立庙,如高祖、太宗焉。夏侯胜、黄霸既久系,霸欲从胜受《尚书》,胜辞以罪死。霸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胜贤其言,遂授之。系再更冬,讲论不怠。
(《资治通鉴》二十四卷)
宣帝者,武帝之曾孙也。假令有人数夏侯胜乃祖乃父之恶于胜前,而胜晏然乐听之,其与禽兽奚择哉!而胜以加诸其君而无忌,是证父攘羊之直也,而天理灭矣。苟其曰武帝之奢纵而泽不及民,万世之公论,不可泯也,则异代以后,何患无按事而檄功罪者。
(王夫之《读通鉴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A.百姓流离,物故者半物:自己以外的人,这里指“百姓”
B.公卿共难胜难:为难
C.或人民相食或:有时
D.所幸郡国皆立庙幸:皇帝到某处
【小题2】以下各句内容全都表现夏侯胜“直言正论”的一项是(3 分)(  )
①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 ②诏书不可用也
③议已出口,虽死不悔    ④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
⑤虽有攘四夷,广土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    ⑥系再更冬,讲论不怠
A.①②⑤B.①④⑤
C.②③⑥D.④⑤⑥
【小题3】下面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夏侯胜敢于非议汉武帝“文功武治”,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民本思想;黄霸虽受诬陷而无辜入狱,在狱中向夏侯胜学习《尚书》,表现了他热爱学习自强不息的品质。
B.夏侯胜敢于非议汉宣帝的诏书,表现了他刚强正直的精神和不畏凶险的勇气;黄霸因连坐而入狱,在狱中向夏侯胜学习《尚书》,表现了他不计生死追求正义的情操。
C.王夫之认为汉武帝骄纵暴虐无恩泽于百姓,这是万代的公论,夏侯胜的看法本身没有错;但不宜由夏侯胜在汉朝当世声讨,而应由后世的人声讨。
D.王夫之认为汉宣帝为汉武帝立庙敬祀,在礼制上没有错,而夏侯胜只是有正直的精神,并没有顾及后人对自己先祖的情感。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孝武皇帝躬仁谊,厉威武,功德茂盛,而庙乐未称,朕甚悼焉。(3 分)
(2)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3 分)
(3)假令有人数夏侯胜乃祖乃父之恶于胜前,而胜晏然乐听之,其与禽兽奚择哉!(4 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6-11 03:13: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文本(每小题3分,共9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 这个结语采用了感叹的语气,富有感情色彩,它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对他所批判的论敌的鄙夷和蔑视。
【小题4】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分)
翻译: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分)
翻译: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4分)
翻译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日以相骄,奚时相得?若儒、墨之议与齐、荆之服矣。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为帝。帝也者,天下之适也;王也者,天下之往也。得道之人,贵为天子而不骄倨,富有天下而不骋夸,卑为布衣而不瘁摄,贫无衣食而不忧慑,恳乎其诚自有也,觉乎其不疑有以也,桀乎其必不渝移也,循乎其与阴阳化也,匆匆乎其心之坚固也,空空乎其不为巧故也,迷乎其志气之远也,昏乎其深而不测也,确乎其节之不庳也,就就乎其不肯自是,鹄乎其羞用智虑也,假乎其轻俗诽誉也。以天为法,以德为行,以道为宗。与物变化而无所终穷,精充天地而不竭,神覆宇宙而无望,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莫知其门,莫知其端,莫知其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此之谓至贵。士有若此者,五帝弗得而友,三王弗得而师,去其帝王之色,则近可得之矣。

(《吕氏春秋·下贤》)

【小题1】对“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一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主人也不屑于傲视那些有道的士人。
B.长得不像君主的人也傲视有道的士人。
C.不贤明的君主也傲视有道的士人。
D.君主中不贤明的也和有道的士人一样傲慢。
【小题2】在作者看来,君主要成为帝王,对待“有道之士”应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3】“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但他们的处事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小题4】本文的主旨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为__________,这是从一个贤明的君王角度来说的。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