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
苦 斋 记
[明]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茅,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其下唯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檗、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茶亦苦于常茶。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氵节  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洼而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曰“苦斋”,作《苦斋记》。
(选自《诚意伯文集》)
注:①处:指处州府,治所在浙江丽水县。②陨箨tuò:落下的笋壳。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寝必褥重:重视
B.莫不族布而生焉罗:排列。
C.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籍:垫着
D.一旦运穷福艾:止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植物之岸外而臼
B.故遂择其洼而焉名其曰“苦斋”
C.剑溪之水出莫不族布而罗生
D.覆之茅.吾闻井甘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斋,一般指书房、学舍。记,一种文体,往往在叙事写景的基础上,抒发情理。本文名为“苦斋记”,顾名思义,可知它“记”的是“斋”之“苦”:苦况与苦义。
B.作者巧妙地抓住一个“苦”字,作为贯穿全文的脉络,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而非“苦”也。
C.文末的议论闪耀着作者思想的光辉,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的道理,明确人们的“苦乐观”和孟子、赵子的大致相同。
D.刘基把自己的隐居之室命名为“苦斋”,是因为这里环境是苦,物产是苦,往来艰苦,人甘于苦,议论言谈亦不离苦,真是目之所见,口之所食,足之所至,心之所想,无一不“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9-10 12:46: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焦山小记

李流芳

①二十七日,雨初霁,与伯美约为焦山之游。孟阳、鲁生适自瓜州来会,亟呼小艇共载。到山,访湛公于松寥山房,不遇。步至山后,观海门二石,还登焦先岭,寻郭山人故居,小憩山椒亭子。寻由小径至别山、云声二庵,径路曲折,竹树交翳,阒然非复人境。有僧号见无,与之谈,亦不俗,相与啜茶而别。寻《瘗①鹤铭》于断崖乱石间,摩挲久之。还饭于湛公房。孟阳、鲁生遂留宿山中。予以舟将渡江,孟阳、鲁生与山僧送余江边,徙倚柳下,舟行相望,良久而灭。落日注射,江山变幻,顷刻万状,与伯美拍舷叫绝不已

②因思焦山之胜,闲旷深秀,兼有诸美。焦先岭上,一树一石,皆可彷徨追赏。其风涛云物,荡胸极目之观,又当别论。 且其地时有高人道流如湛公之徒,可与谈禅赋诗,逍遥物外。观其所居,结构精雅,庖湢②位置,都不乏致。竹色映人,江光入牖,是何欲界,有此净居?孟阳云:“吾尝信宿兹山,每于夕阳登岭眺望,落景尚烂于西浦,望舒已升于东溆;琥珀琉璃,和合成界,熠熠恍惚,不可名状。”嗟乎!苟有奇怀,闻此语已,那免飞动?

③予自丁酉来游,未遑穷讨。人事参商,忽忽数年,始一续至。又以羁绁俗缘,卒卒便去,如传舍然。不知此行定复何急?良可浩叹,自今以往,日月不居,一误难再。赋归之后,纵心独往,尚于兹山不能无情,当择春秋佳日,买小艇,襆被宿松寥阁上十日夕以偿夙负。滔滔江水,实闻此言。

(注)①瘗:埋葬。②庖湢:厨房和浴室。

【小题1】第①段主要交待了焦山之游的_____。
【小题2】从句式的角度简析第①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第③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
A.又因为尘事而束缚,便突然离开,就如同前往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B.又因为被尘事束缚,便匆匆离开,就如同旅居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C.又因为束缚于尘事,便匆匆离开,就如同前往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D.又因为被尘事束缚,便突然离开,就如同旅居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小题4】概述焦山“诸美”的内容。
(1)山石树木等风景之美;  (2)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联系全文,阐述“尚于兹山不能无情”中的“情”的含义。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也。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徐子曰:“仲尼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谰。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之,故能为百谷王。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小题1】庄周是战国中期宋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_______”,是___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故兵无势:__________
②治之也:__________
③不科不行:__________
④以其善之:__________
⑤仲尼称于水: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心不地则物不必载B.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C.知者乐水D.早缫而绪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
【小题5】选取选文中的一条,说说它所蕴涵的哲理,并谈谈你的感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对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1)句的两个“之”相同,(2)句的两个“而”不同。
B.(1)句的两个“之”不同,(2)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1)句的两个“之”相同,(2)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1)句的两个“之”不同,(2)句的两个“而”相同。
【小题2】找出对文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不暇:不及B.南亩:泛指农田
C.九土:即九州,指全国D.独夫:孤单的人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2分)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3分)
【小题4】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灭六国(1)者,六国(2)也”“使六国(3)各爱其人”,三个 “六国”所指是否相同?指的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______,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______。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______,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节选自《游褒禅山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而欲出者怠:懈怠
B.不出,火尽且:将要
C.夫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D.此余之所也得:心得
【小题2】对下面各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③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④其孰能讥之乎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②③相同,①④不同D.①②③④各不相同
【小题3】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与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往往有得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而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C.至于忧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小题4】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B.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而其见愈奇D.火尚足以明也
【小题5】对上面两段文言语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详细地记述了自己游览褒禅山前洞和后洞的情形,突出了它们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
B.第一段末,作者在懊悔自己未能尽游览之乐的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怠而欲出者”畏难怕苦思想的批评。
C.第二段由“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强调了在“志”、“力”、“物”这三个成功条件中,“志”是最根本的。
D.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深刻揭示了对人生、事业的追求,也需要有坚定的志向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