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欧阳生哀辞
韩 愈
欧阳詹世居闽越,自詹已上,皆为闽越官,至州佐、县令者,累累有焉。闽越地肥衍,有山泉禽鱼之乐,虽有长材秀民,通文书吏事与上国齿者,未尝肯出仕。
今上初,故宰相常衮为福建诸州观察使,治其地。衮以文辞进,有名于时;又作大官,临莅其民;乡县小民有能诵书作文辞者,衮亲与之为客主之礼,观游宴飨,必召与之。时未几,皆化翕然詹于时独秀出,衮加敬爱,诸生皆推服。闽越之人举进士繇詹始。
建中、贞元间,余就食江南,未接人事,往往闻詹名闾巷间,詹之称于江南也久;贞元三年,余始至京师举进士,闻詹名尤甚。八年春,遂与詹文辞同考试登第,始相识。自后詹归闽中,余或在京师他处,不见詹久者,惟詹归闽中时为然。其他时与詹离,率不历岁,移时则必合,合必两忘其所趋,久然后去,故余与詹相知为深。詹事父母尽孝道,仁于妻子,于朋友义以诚。气醇以方,容貌嶷嶷然。其燕私善谑以和,其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读其书,知其于慈孝最隆也。
十五年冬,余以徐州从事朝正于京师,詹为国子监四门助教,将率其徒伏阙下举余为博士,监有狱,不果上。观其心,有益于余,将忘其身之贱而为之也。
呜呼!詹今其死矣!詹闽越人也,父母老矣,舍朝夕之养,以来京师,其心将以有得于是,而归为父母荣也。虽其父母之心亦皆然:詹在侧虽无离忧其志不乐也詹在京师虽有离忧其志乐也若詹者,所谓以志养志者欤!詹虽未得位,其名声流于人人,其德行信于朋友,虽詹与其父母皆可无憾也。詹之事业文章,李翊既为之传,故作哀辞以舒余哀,以传于后,以遗其父母,而解其悲哀,以詹志云。
【注】①上国:指京城等文化发达的地区。②皆化翕然:很快形成了一种好风尚。③嶷嶷然:端庄温厚的样子。④燕私:指个人的闲暇时间。善谑以和:喜欢说话且话语柔和。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文书吏事与上国齿者齿:相等B.以詹志云卒: 最终
C.监有狱会:恰逢D.余就食江南就食:谋生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欧阳詹有名望的一项是( )
①自詹已上,皆为闽越官    ②衮加敬爱,诸生皆推服
③往往闻詹名闾巷间 ④其德行信于朋友
⑤观游宴飨,必召与之    ⑥詹之事业文章,李翊既为之传
A.②③④B.①③⑥C.②⑤⑥D.①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詹祖上世代都在闽、越一带做官,他本人也因文才出众倍受时任福建诸州观察使的常衮的爱惜敬重,成了当地参加科举考试的第一人。
B.文章对欧阳詹进行了评价,他尽孝道,以父母望其成名的意志为意志来孝养父母。虽不寿而终,但是他的德行和表现其才华的文章,却是与世长存的。
C.欧阳詹看重友情,曾率领自己的生徒们到朝廷上去举荐韩愈做四门博士,结果因国子监有诉讼之事,加上自己的地位卑微,举荐以失败告终。
D.韩愈写作此文,主要在于抒己之哀痛,慰死者之双亲,完成朋友的遗愿。因为担心欧阳詹死后湮没无闻,所以把他的才学、品德写进文章,加以彰显,以永传后世。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詹于时独秀出,衮加敬爱,诸生皆推服。(3分)
(2)其他时与詹离,率不历岁,移时则必合,合必两忘其所趋。(3分)
(3)故作哀辞以舒余哀,以传于后,以遗其父母。(3分)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詹 在 侧 虽 无 离 忧 其 志 不 乐 也 詹 在 京 师 虽 有 离 忧 其 志 乐 也 若 詹 者, 所 谓以 志 养 志 者 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9-16 04:20: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子房(张良)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刀锯、油锅)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以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苏轼《留侯论》)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匹夫见辱   见:被
B.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过:错误
C.油然而不怪者   油然:突然发生
D.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   敝:疲惫,衰败
【小题2】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将“匹夫”之勇与“大勇者”之勇进行比较,指出“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就在于“能忍”品性,体现了佛家的“物我相忘,身心皆定”精神。
B.本文列举了张良阻击秦王、进履受书、劝说刘邦封韩信为齐王三件事,以鲜明生动的历史事实为例,说明只有“忍小忿”才能“就大谋”。
C.作者以项刘楚汉之争为例,论证正是由于张良能够“忍小忿”,所以才能“就大谋”,也才能够辅佐高祖刘邦建立帝业。
D.文章以郑伯肉袒牵羊,勾践臣妾于吴与项刘楚汉之争等历史事实为例,进行说理,具体生动,深入浅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题3】将文言文中划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2)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出自课本《鸿门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祭义伶文
张岱
崇祯辛未,义伶夏汝开死,葬于越之敬亭山。明年寒食,其旧主张长公属其同侪王畹生、李岕生持酒一瓯,割羽牲一,至其陇,招其魂而祭之,并招其同葬之父凤川同食,谕之曰:
夏汝开,汝尚能辨余说话否耶?汝在越四年,汝以余为可倚,故携其父母、幼弟、幼妹共五人来。半年而父死,汝来泣,余典衣一袭以葬汝父。又一年,余从山东归,汝病剧,卧外厢不得见,七日而汝又死。汝苏人,父若子,不一年而皆死于兹土,皆我殓之,我葬之,亦奇矣,亦参矣!汝为人跋扈而戆直,今死后,忘其为跋扈,而仅存其戆直。余安得不思之,不惜之?汝未死前,以弱妹质余四十金,汝死后,余念汝,旧所俱不问,仍备粮糈,买舟航,送汝母与汝弟若妹归故乡,使汝妹良人,汝知耶,不知耶?汝母临别,言汝妹得所,当来收汝父子骸骨。今竟杳然,何耶?
余忆天下有无心之言,遂为奇谶。余四年前,纠集众优,选其尤者十人,各制小词。夏汝开曰:“羁人寒起,秋坟鬼语,阴壑鸣泉,孤舟泣嫠。重重土绣声难发,钟出峡惊雷触石。石初裂,声崩决,狂风送怒涛,千层万叠,直到樯颠柁折方才歇。”见者可谓酷。今试读之,语语皆成谶矣,异哉!今汝同侪十人,逃者逃,叛者叛,强半不在。汝不幸而早死,亦幸而早死,反使汝为始终如一之人,岂天玉成汝为好人耶?
汝生前傅粉登场,弩眼张舌,喜笑鬼诨,观者绝倒,听者喷饭,无不交口赞夏汝开妙者,绮席华筵,至不得不以为乐。死之日,市人行道,儿童妇女无不叹惜,可谓荣矣。吾想越中多有名公巨卿,不死则人祈其速死,既死则人庆其已死;更有奄奄如泉下,未死常若其已死,既死反若其不死者,比比矣。夏汝开未死,越之人喜之赞之;既死,越之人叹之惜之,又有旧主且思之祭之。汝亦可以瞑目于地下矣。汝其收泪开怀,招若父同饮酒食肉,颓然醉焉。
(选自《张岱散文选集》,有删节)
注:①泉:黄泉。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日而汝又死 阅:经历
B.旧所俱不问 逋:拖欠
C.使汝妹良人 适:适合
D.见者可谓酷 肖:相似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汝开是张长公张岱家的伶人,是张岱的精神依靠,张岱在他死后收殓他,安葬他。
B.夏汝开穷困潦倒,将自己的妹妹抵押给张岱,换了四十金,但张岱后来免了这债务。
C.夏汝开所制小词,句句都成了十分应验的预兆,张岱感到怪异,无心之言往往成真。
D.夏汝开早死,张岱一方面为他而伤心,一方面又庆幸他早死,得以保存好的名声。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文选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羁人寒起,秋坟鬼语,阴壑鸣泉,孤舟泣嫠。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项脊轩志》
(3)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
【小题4】请简要概括张岱祭奠夏汝开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下列各选项中对相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B.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柳宗元提出来的。而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所谓的“古文”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
C.“说”是古代以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D.《师说》中有“六艺经传”的说法,其中“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另外,在古代“六艺”还指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梅直讲

苏 轼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然,不容何病?不容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非亲旧为请属②,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注)①梅直讲:即梅尧臣,字俞,北宋诗人。他曾任国子监直讲。苏轼参加礼部考试时,梅尧臣任参评官。②请属:请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窃周公之不遇 悲:同情
B.其后益 壮:强壮
C.非左右为之先   容:介绍,推荐
D.人不可以富贵   苟:苟且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不容何病   夫天下不能容
B.执事爱文 闻名而不得见者
C.非亲旧为请属   苟其侥一时
D.不容后见君子   意其飘脱去世俗之乐
【小题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
(2)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报任安书》
(3)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
【小题4】文中哪些内容可以证明苏轼获得第二名是实力所致,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小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虽趣舍万殊 趣:往,取。
B.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暂:一时
C.终期于尽 期:约定
D.修短随化 修短:长短,这里指寿命的长短
【小题2】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当其欣所遇/而君幸赵王
B.犹不能不之兴怀/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已陈迹/谁为大王此计者
D.夫人相与/耳得而为声
【小题3】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
B.选文第一段,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D.文章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话作结,有无穷逸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