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欧阳生哀辞
韩 愈
欧阳詹世居闽越,自詹已上,皆为闽越官,至州佐、县令者,累累有焉。闽越地肥衍,有山泉禽鱼之乐,虽有长材秀民,通文书吏事与上国齿者,未尝肯出仕。
今上初,故宰相常衮为福建诸州观察使,治其地。衮以文辞进,有名于时;又作大官,临莅其民;乡县小民有能诵书作文辞者,衮亲与之为客主之礼,观游宴飨,必召与之。时未几,皆化翕然詹于时独秀出,衮加敬爱,诸生皆推服。闽越之人举进士繇詹始。
建中、贞元间,余就食江南,未接人事,往往闻詹名闾巷间,詹之称于江南也久;贞元三年,余始至京师举进士,闻詹名尤甚。八年春,遂与詹文辞同考试登第,始相识。自后詹归闽中,余或在京师他处,不见詹久者,惟詹归闽中时为然。其他时与詹离,率不历岁,移时则必合,合必两忘其所趋,久然后去,故余与詹相知为深。詹事父母尽孝道,仁于妻子,于朋友义以诚。气醇以方,容貌嶷嶷然。其燕私善谑以和,其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读其书,知其于慈孝最隆也。
十五年冬,余以徐州从事朝正于京师,詹为国子监四门助教,将率其徒伏阙下举余为博士,监有狱,不果上。观其心,有益于余,将忘其身之贱而为之也。
呜呼!詹今其死矣!詹闽越人也,父母老矣,舍朝夕之养,以来京师,其心将以有得于是,而归为父母荣也。虽其父母之心亦皆然:詹在侧虽无离忧其志不乐也詹在京师虽有离忧其志乐也若詹者,所谓以志养志者欤!詹虽未得位,其名声流于人人,其德行信于朋友,虽詹与其父母皆可无憾也。詹之事业文章,李翊既为之传,故作哀辞以舒余哀,以传于后,以遗其父母,而解其悲哀,以詹志云。
【注】①上国:指京城等文化发达的地区。②皆化翕然:很快形成了一种好风尚。③嶷嶷然:端庄温厚的样子。④燕私:指个人的闲暇时间。善谑以和:喜欢说话且话语柔和。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文书吏事与上国齿者齿:相等B.以詹志云卒: 最终
C.监有狱会:恰逢D.余就食江南就食:谋生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欧阳詹有名望的一项是( )
①自詹已上,皆为闽越官    ②衮加敬爱,诸生皆推服
③往往闻詹名闾巷间 ④其德行信于朋友
⑤观游宴飨,必召与之    ⑥詹之事业文章,李翊既为之传
A.②③④B.①③⑥C.②⑤⑥D.①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詹祖上世代都在闽、越一带做官,他本人也因文才出众倍受时任福建诸州观察使的常衮的爱惜敬重,成了当地参加科举考试的第一人。
B.文章对欧阳詹进行了评价,他尽孝道,以父母望其成名的意志为意志来孝养父母。虽不寿而终,但是他的德行和表现其才华的文章,却是与世长存的。
C.欧阳詹看重友情,曾率领自己的生徒们到朝廷上去举荐韩愈做四门博士,结果因国子监有诉讼之事,加上自己的地位卑微,举荐以失败告终。
D.韩愈写作此文,主要在于抒己之哀痛,慰死者之双亲,完成朋友的遗愿。因为担心欧阳詹死后湮没无闻,所以把他的才学、品德写进文章,加以彰显,以永传后世。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詹于时独秀出,衮加敬爱,诸生皆推服。(3分)
(2)其他时与詹离,率不历岁,移时则必合,合必两忘其所趋。(3分)
(3)故作哀辞以舒余哀,以传于后,以遗其父母。(3分)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詹 在 侧 虽 无 离 忧 其 志 不 乐 也 詹 在 京 师 虽 有 离 忧 其 志 乐 也 若 詹 者, 所 谓以 志 养 志 者 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9-16 04:20: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英烈夫人祠记
去扬州西北三十里有得胜山,故韩蕲王讳世忠破金兵处也,有英烈夫人祠,土人谓之异娼庙。内供英烈夫人戎装像、旌旗、剑印,其位曰“英烈杨国夫人五军都督梁”。
英烈夫人者,韩蕲王妾梁氏也。梁氏祖池州,父祖皆行伍。梁氏多力通技击,能开强弓,射二百步无不中的。以父罪连坐没入教坊,梁氏曰:“恨身不为男儿,乃至如此。”流寓京口为伎,有侠气,以角抵技闻。
宣和初童贯破方腊归至京口设宴世忠以承节郎列席梁氏进酒时世忠厕于诸公英姿勃发佼佼不与众人同也梁氏异之,询左右,知是独擒方腊之韩校尉也。梁氏乃自赎以妾之。
建炎三年,苗傅、刘正彦反,囚高宗,改元明受。时世忠在秀州,以兵少不得进,乃修器械,以疑叛逆。傅等恐惧。梁氏与子亮时在临安,为傅所质,防守严密。太后用平章事朱胜非计欲召四方勤王。胜非谓傅曰:“秀州方疑惧不前,为未得明诏,无封赏故今白太后,遣梁氏慰抚世忠。”于是太后召梁氏入,封安国夫人,速其勤王。即领命,梁氏疾驱一日夜会世忠于秀州。面陈临安虚实利害,固言必勤王者三。世忠挥军急进,乱乃平。高宗复辟,梁氏以殊勋进护国夫人。
梁氏数战金军于山阳,宿迁,皆胜。于是意少懈。八月丁卯,率轻骑袭金人粮道,遇伏。金以精兵铁浮图①十倍围之。梁氏身被数创,腰腹为敌刃割裂,肠流三尺,忍痛纳回,以汗巾裹腹。知不免,乃顾左右曰:“今日报国”。语毕再突敌阵。敌矢如雨,猬集甲上。梁氏血透重甲,入敌阵复斩十数人,力尽落马而死。金人相蹂践争其首级,裂其五体,后得其首者进两阶,得其四肢者进一阶。
梁氏既死,金人曝其胴于淮市三日,函其首以报北国,金帝命悬于都门。兀术闻之,感其忠勇,敛梁氏遗体,遗世忠。拼合之际,验梁氏全尸,创伤数十,致命者七,皆在身前也。世忠大恸。朝廷闻讯大加吊唁,诏赐银帛五百匹两,追封“英烈杨国夫人”。立祠。
(选自《英烈夫人祠记》,有则改)
(注)①铁浮图:铁浮屠又称为铁浮图,浮屠是佛语中铁塔的意思。根据记载,属于具装重骑兵,即人马俱披重型盔甲,对敌阵发起冲击的骑兵。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和初/童贯破方腊归/至京口设宴/世忠以承节郎列席/梁氏进酒/时世忠厕于诸公/英姿勃发/佼佼不与众人同也/
B.宣和初/童贯破方腊归/至京口设宴世忠/以承节郎列席/梁氏进酒时/世忠厕于诸公/英姿勃发/佼佼不与众人同也/
C.宣和初/童贯破方腊/归至京口设宴/世忠以承节郎列席/梁氏进酒/时世忠厕于诸公/英姿勃发/佼佼不与众人同也/
D.宣和初/童贯破方腊/归至京口设宴/世忠以承节郎列席/梁氏进酒时/世忠厕于诸公/英姿勃发佼佼/不与众人同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尉,古代武官官职名称,汉朝时已有此官,其职位仅次于将军。后世其地位虽有降低,但还是一直作为高级军官的称号。
B.改元,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也称“建元”。有些帝王在位而多次改用新年号的,亦称“改元”。
C.勤王,指为王事尽力;也指君王有难,而臣下发兵救援君王,文中即为此意。
D.丁卯,在文中属于干支纪日;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古人拿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共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京口的酒席上,韩世忠在众人中显得格外威武,不同于其他参加宴会的官员,后来韩世忠就为梁氏赎身并娶她为妾。
B.建炎三年,苗傅、刘正彦谋反,囚禁了宋高宗,改年号为明受。当时韩世忠在秀州,认为兵力不够而没有进攻临安叛军。
C.太后为了能够安抚韩世忠,让他出兵救驾,封梁氏为安国夫人;宋高宗在韩世忠平定叛乱后重新恢复了帝位,因梁氏勤王有功,封她为护国夫人。
D.梁氏在山阳、宿迁两地多次与金兵交战,全部取得胜利,思想上有些松懈轻敌,在一次率轻骑攻取金兵粮道时,遭遇埋伏遇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父罪连坐没入教坊,梁氏曰:“恨身不为男儿,乃至如此。”
(2)秀州方疑惧不前,为未得明诏,无封赏故。今白太后,遣梁氏慰抚世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照玄上人诗集序
(明)刘基
予初来杭时,求士于郑希道先生,先生为余言照玄上人之为诗,雄俊峭拔,近世之以能诗名者,莫之先也。余素知郑君善鉴而言不过,心常怀之。及访于杭人,无能言上人之能诗者,心窃怪之。及余徙居白塔之下,而上人乃住持万松岭之寿宁寺,于是始得遍观其所为诗 。盖浩如奔涛,森如武库,峭如苍松之栖崖,凛乎其不可攀也,而忧世感时之情,每见于言外。呜呼。是宜不以诗闻于杭之人矣。
夫诗何为而作哉。情发于中而形于言。《国风》、二《雅》列于《六经》,美刺风戒,莫不有裨于世教。是故先王以之风俗、察治忽,以达穷而在下者之情,词章云乎哉。后世太师职废,于是夸毗戚施之徒,悉诗将其谀,故溢美多而风刺少。而至于宋,于是诽谤之狱兴焉,然后风雅之道扫地而无遗矣。今天下不闻有禁言之律,而目见耳闻之习未变,故为诗者,莫不以哦风月、弄花鸟为能事,取则于达官贵人,而不师古;定轻重众人,而不辨其为玉为石。惽惽怓怓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訾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然则上人之不以诗称于今之人,不亦宜哉。
呜呼。有伯乐后识马,有匠石而后识梧槚。自古以及于今,伯乐几人?匠石几人耶?抱奇材而不遇以泯死者不少矣。予既重上人之诗,而又悲夫人之不知郑先生之为伯乐、匠石也,故为序其焉。
(选自《诚意伯文集》)
【注】①太师:古代乐官之长。②夸毗(pí)戚施:比喻谄谀献媚的小人③惛(mǐn)惛怓怓(náo):惛,糊涂;怓:吵闹。③梧槚(jiǎ):梧桐与山楸,比喻人才。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峭如苍松之栖崖县:通“悬”,陡峭
B.是故先王以之风俗验:考察
C.而至于宋流:流传
D.故为序其焉端:原委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每见于言外三人行,必有我师
B.悉诗将其谀愿十五城请易璧
C.定轻重众人州司临门,急星火
D.有伯乐后识马死有知,其几何离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訾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
A.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訾/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
B.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訾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
C.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訾/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
D.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訾/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于是诽谤之狱兴焉,然后风雅之道扫地而无遗矣。(3分)
译文:
(2)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3分)
译文: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4分)
译文:

同类题3

文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请问其目目:详情。
B.尧舜其犹病诸诸:诸多。
C.不可以久处约约:贫困。
D.士不可以不弘毅弘:广大。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夫子言之,与我心有戚戚焉
B.富哉言乎
天下事有难易乎
C.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无求生以害仁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再也
【小题3】下列所给的句子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富哉言乎!
A.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B.善哉问也!
C.浴乎沂,风乎舞雩。
D.其何以行之哉?
【小题4】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从孔子与樊迟的对话中可知,樊迟和孔子所说的“知”指的是知人善任。
B.子夏称赞说“富哉言乎”是因为他认为孔子的话含义深刻丰富。
C.孔子认为只有做到“克己”,让自己的德行完全合乎“礼”,并且能够“博施于民并且泛爱众”,才可以被称作“仁人”。
D.孔子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与孟子的“舍生取义”是一致的。
【小题5】文言文翻译。(10分)
(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4分)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3分)
(3)《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3分)

同类题4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小题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吾悉能之 音:________义:____________
②李生之曰 音:________义:____________
③不应而   音:________义:____________
④迨年事蹉跎 音:________义:____________
【小题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王生不说B.盍改之乎
C.吾悉能志之D.才美不外见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小题4】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公问其故B.广故数言欲亡
C.故为之说D.桓侯故使人问之
【小题5】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报刘一丈书

(明)宗臣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 。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 :“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 ,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 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纳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亡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 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许交赞之。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乎?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褊衷,以此长不见怡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有命,吾惟守分而已。”长者闻之,得无厌为迂乎?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天之与先生者甚厚亡论长者不欲轻弃之即天意亦不欲长者之轻弃之也幸宁心哉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至于不之病   信任B.即门者持入 名帖
C.闻鸡鸣,即起盥 梳头D.道经其门 操小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则不才益将何以报   置杯则胶B.则起入之 抶仆之
C.长者谓仆能乎 及其所既倦D.得无厌为迂乎   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时“相公”,可以是妻子对丈夫的称呼,也可以指审相、贵族青年,或泛指官吏。“南面召见”中的“南面”,是面朝南方的意思。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
B.作者在文中具体而微地描绘了一个小官僚两次向掌权者干谒拍马的过程,揭示了当时所谓“上下相孚”的黑暗腐朽的政治生态。虽没有从正面议论。但是批判的力度更猛烈。
C.作者通过动作、语言等描写,以讽刺的笔法,描绘出小官僚在肮脏的环境里等待的屈辱和进谒之后得意洋洋的姿态,通过对比,揭示了其卑鄙丑恶的灵魂。
D.宗臣作为“后七子”的突出代表,其文笔简洁流畅,犀利生动。本文通过自画像,展现了自己耻于干谒、刚正不阿的骨气,但也正如他自己所说,不免也有听天由命、过于迂腐的缺陷。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乡 园 多 故 不 能 不 动 客 子 之 愁 至 于 长 者 之 抱 才 而 困 则 又 令 我 怆 然 有 感 天 之 与 先 生 者 甚 厚 亡 论 长 者 不 欲 轻 弃 之 即 天 意 亦 不 欲 长 者 之 轻 弃 之 也 幸 宁 心 哉
【小题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
(2)斯则仆之褊衷,以此长不见怡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