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贤士隐居者
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
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已其是乎?
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糊口,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
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不事交游。
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
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王氏:王安石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殆忘寝食大概B.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延:招请
C.吾自欲致其敬耳 致:表示D.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蕲:通“祈”,求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公亦拳拳于彼②安于贫贱
B.①世之所谓知已其是乎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C.①不妄与人接②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①使专治生以糊口②县尉谢生遗以袭衣
【小题3】翻译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8分)
(1)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
(2)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
【小题4】作者笔下的四君子都是属于生活贫穷但却钟爱读书之人,请概括说明作者介绍四位贤士隐居者时又分别侧重于各自的什么特点。(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0-17 11:49: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病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  

②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①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集为霰(小雪珠)。’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③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②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注)①知几其神乎:知道事物变化的微小征兆,那就是神明。②卿子冠军:公元前207年,秦围赵,义帝封卿子冠军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兵救赵。途中卿子冠军畏缩不前,项羽杀之,率兵破釜沉舟,在巨鹿消灭秦军主力。
【小题1】根据文章第①段,分析迫使范增离开的原因。
【小题2】作者认为范增应该何时离开项羽?(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小题3】第②段引用《易》与《诗》的内容,用意何在?
【小题4】作者在第③段阐述了范增应及早离开项羽的理由,下列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项氏立楚怀王孙心而后又杀之,可以看出项氏是出尔反尔之人,因此范增不宜留在这样的人身边,应该早早离开。
B.范增是立义帝的谋主,义帝的存亡与范增的存亡福祸相依,因此范增应该早些离开项羽。
C.项羽杀卿子冠军时,就显示出对义帝的不满,范增必受牵连,因此他应该早早离开项羽。
D.项羽多疑在先,而后陈平谗言才会如虫蚀物,义帝被杀就显示出项羽必将怀疑范增,因此他应该早些离去。
【小题5】纵观全文,简析作者对范增的思想情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养 晦 堂 记
曾国藩
凡民有血气之性,则翘然而思有以上人。恶卑而就高,恶贫而觊富,恶寂寂而思赫赫之名。此世人之恒情。而凡民之中有君子人者,率常终身幽默,暗然退藏。彼岂与人异性?诚见乎其大,而知众人所争者之不足深较也。
盖《论语》载,齐景公有马千驷,曾不得与首阳饿莩挈论短长矣。余尝即其说推之,自秦汉以来,迄于今日,达官贵人,何可胜数?当其高据势要,雍容进止,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及夫身没观之,彼与当日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营营而生,草草而死者,无以异也。而其间又有功业文学猎取浮名者,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及夫身没观之,彼与当日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营营而生,草草而死者,亦无以甚异也。然则今日之处高位而获浮名者,自谓辞晦而居显,泰然自处于高明。曾不知其与眼前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之营营者行将同归于澌尽,而毫毛无以少异。岂不哀哉!
吾友刘君孟容,湛默而严恭,好道而寡欲。自其壮岁则已泊然而外富贵矣。既而察物观变,又能外乎名誉。于是名其所居曰“养晦堂”,而以书抵国藩为之记。
昔周之末世,庄生闵天下之士湛于势利,汩于毁誉,故为书戒人以暗默自藏,如所称董梧、宜僚、壶子之伦,三致意焉。而扬雄亦称:“炎炎者灭,隆隆者绝。高明之家,鬼瞰其室。”君子之道,自得于中,而外无所求。饥冻不足于事畜而无怨:举世不见知而无闷。自以为晦,天下之至光明也。若夫奔命于烜赫之途,一旦势尽意索,求如寻常穷约之人而不可得,乌睹可谓焜耀者哉?余为备陈所以,盖坚孟容之志;后之君子,亦观省焉。
【注】①翘然:翘,音qiáo,翘然,意气饱满的样子。②厮役贱卒、污行贾竖:现犹称奴仆、差役、贪(坏)官、奸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贫而富觊:希望。
B.率常终身幽默幽默:沉寂。
C.自以为材智人万万加:多。
D.余为陈所以备:详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则翘然思有以上人B.彼岂人异性
缇骑按剑赢而不助五国也
C.如所称董梧、宜僚、壶子D.故为书戒人暗默自藏
虽无丝竹管弦盛 虽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凡民有血气之性,则翘然而思有以上人”乃“世人之恒情”,又言及君子的不同作为,在对比叙写中突出了对后者的肯定。
B.作者引用扬雄的话,意在说明“湛于势利,汩于毁誉”之人容易被富贵名誉所累,甚至因此而招来毁灭,只有“高明之家”才能获得神灵的护佑。
C.文章采用了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阐发了人生不应汲汲于当世之富贵、名誉,而应追求内心的恬淡、安然的哲理。
D.本文虽是为养晦堂作记,但作者实是借机发表观点并勉励友人。文章许多关键语句使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方法,语言上有参差错落之美。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诚见乎其大,而知众人所争者之不足深较也。(3分)
(2)饥冻不足于事畜而无怨;举世不见知而无闷。(4分)
【小题5】用“/”给下面的划线部分断句。(3分)
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音平慎始
(刘蓉《习惯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愀,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天地,渺沧海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者如斯    逝:往
B.而吾与子之所共    适:适应
C.其破荆州  方:当
D.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苏子愀    何为其
B.寄蜉蝣天地 托遗响悲风
C.顺流而东  固一世之雄
D.渺沧海一粟 与山间明月
【小题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的句式特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何为其然也 ②而今安在哉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郞者乎   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小题4】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自然段“方其”以下八句,先从曹操兵力的强大和势力的扩张写出了声势和气派,然后以“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八字勾画曹操“一世之雄”的形象。从文意看,这八句都是为“而今安在哉”一句蓄势。
B.第一自然段紧承上段的泛舟赏景之“乐”展开,突显一个“悲”字。悲的原因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
C.第二自然段中作者以“变”与“不变”两者相提并论,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实际上作者要阐明的主要是“不变”这层意思,并以此表现豁达乐观的态度。
D.第二自然段,作者结合景物特征,巧妙地批判了“客”的观点。但仔细看来,作者所阐述的“不变”只是宇宙万物无穷无尽,并未涵盖人生,以此来驳“客”的观点,稍显牵强。
【小题5】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今家诫叙
苏辙
老子曰:“慈故能勇,俭故能广。”或曰:“慈则安能勇?”曰:“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 故其为之虑事也精。以深爱而行精虑,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此慈之所以能勇也,非父母之贤于人,势有所必至矣。”
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师之于弟子也,为之规矩以授之,贤者引之,不贤者不强也,君之于臣也,为之号令以戒之,能者予之,不能者不取也。臣之于君也,可则谏,否则去。子之子父也,以几谏不敢显,皆有礼存焉。父母则不然,子虽不肖,岂有弃子者哉! 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而后止。《诗》曰:“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餴饎,岂弟君子,民之父母。”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犹父母之无弃子也,故父母之于子,人伦之极也。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
太常少卿长沙孙公景修,少孤而教于母,母贤,能就其业。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为《贤母录》,以致其意。既又集《古今家诫》,得四十九人,以示辙,曰:“古有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吾病焉,是以为此。合众父母之心,以遗天下之人,庶几有益乎。”辙读之而叹曰:“虽有悍子,忿斗于市莫之能止也,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之过之者亦莫不泣也。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无以发之耳。今是书也,要将以发之欤?虽广之天下可也。自周公以来至于今,父戒四十五,母戒四。公又将益广之未止也。”元丰二年四月三日,眉阳苏辙叙。
【注】 ①泂:从远处。②挹:舀。③餴饎:煮饭,烹煮泰稷.④岂弟:即恺悌,和乐平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则谏,否则去    去:离开
B.父母则不然,子虽不肖 肖:孝顺
C.为《贤母录》,以致其意 致:表达
D.吾病焉,是以为此  病:遗憾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父母之于子也/不知东方之既白
B.皆有礼存焉/然力足以至焉
C.无憾而后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以遗天下之人/但以刘日薄西山
【小题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其中全能表现“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的一项是
①岂弟君于,民之父母
②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而后止
③故其为之虑事也精
④以几谏不敢显,皆有礼存焉
⑤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
⑥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
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④⑥D.②③⑤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
B.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
C.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
D.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苏辙为孙景修所作的《古今家诚》所写的一篇序言,在序言中,苏辙表达了自己对于孝、慈等人伦观念的理解。
B.《古今家诚》属于家训一类的著作,是孙景修有感于天下父母的良苦用心,启发人们的慈孝之心而作的。
C.文章作为一篇序文,写得深情动人,在记叙的过程中,苏辙引用《诗经》中关于孝道的说法来表现父母无私的爱。
D.作者对孙景修编写的《古今家诚》给予了很高评价,他认为这本书推广流传于天下是一定行得通的。
【小题6】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
(2)太常少卿长沙孙公景修,少孤而教于母,母贤,能就其业。
(3)虽有悍子,忿斗于市莫之能止也,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之过之者亦莫不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