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19分)
东轩记 苏 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生死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漘:(chún)江边。②抱关击柝: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③睎:仰慕,向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于一委:交付
B.其华而收其实落:抛弃
C.归,筋力疲废莫:通“暮”,傍晚
D.独岁月之久幸:侥幸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克支其欹斜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B.而不害学而耻学
C.窃尝怪颜子箪食瓢饮不赂者赂者丧
D.欲庶几颜氏之乐蟹六跪二鳌
【小题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4分)
(2)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4分)
(3)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0-30 09:39: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秦攻取之外 作《师说》贻之
B.诸侯之亡与战败而亡者    而不知其
C.以有尺寸地 不知日
D.秦兵又至矣 吾尝终日思矣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实百倍
B.思厥先祖父
C.如弃草芥
D.然后得一夕安寝
【小题3】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翻译,全对的一项是(    )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A.①诸侯送秦国的土地越频繁,秦国侵犯诸侯就越厉害。
②以至于发展到灭亡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就应该这样。
B.①诸侯送秦国的土地越频繁,秦国侵犯诸侯就越厉害。
②以至于发展到灭亡的结局,事理本来就应该这样。
C.①诸侯送秦国的土地越频繁,国力消耗就越厉害。
②以至于发展到灭亡的结局,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
D.①诸侯送秦国的土地越频繁,国力消耗就越厉害。
②以至于发展到灭亡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就应该这样。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贿赂秦国土地,小则送邑镇,大则送城市,足见秦国受赂得地之轻易,同时也暗示秦国贪婪无度。
B.各诸侯曾经开辟疆土万分艰难,而如今为求苟安而大举割地,向秦国求和;秦国却步步紧逼,欲亡之而后快。
C.作者引用古人的话,通过“抱薪救火”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诸侯以地事秦必然走向灭亡的严重后果。
D.这一段文字概括了韩、魏、楚覆灭的历史进程,运用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方法论述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的观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③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苏 辙《武昌九曲亭记》)
【注】 ①子瞻:苏轼。齐安,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 ②陁(tuó)山冈。 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丛山复湖,易为形亭成,而西山之始具
B.始还家门意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C.事不目见耳闻,臆断其有无,可乎盖天下之乐无穷,以适意为悦
D.寄蜉蝣天地譬之饮食,杂陈
【小题2】下面全都表现苏轼“适意而乐”的一项是  (   )
①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②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③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④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⑤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⑥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②④⑤D.②④⑤⑥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句3分。)
(1)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2)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3)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赠医者汤伯高序

(元) 揭傒斯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 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不以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夭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若虚名棪。闻庐山有郭氏,号南寄者,亦有名。

(选自《揭傒斯全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 屏:摒弃
B.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 容:容貌
C.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   谢:道谢
D.其治以脉,不以证   证:症状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B.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C.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D.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B.徐若虚先生举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他虚心好学,努力钻研,写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显著,其影响逐渐改变了当地信巫的风俗。
C.旴江的汤伯高先生和徐若虚先生非常相像,他的医术全面而精湛,但他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其医风受到作者的赞赏。
D.作者写这篇序是因为担忧巫祸不除,医道不明,无人挽救百姓的生命。希望世上的医生都像若虚、伯高,民众都像“吾里之人”信医不信巫。
【小题4】把蚊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2)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长见
《吕氏春秋》
智所以相过,以其长见与短见也。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故圣人上知千岁,下知千岁也。
荆文王曰:“苋数犯我以义,违我以礼,与处则不安,旷之则不谷得焉,不以吾身爵之,后世有圣人,将以非不谷。”于是爵之五大夫。“申侯伯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与处则安,旷之而不谷丧焉,不以吾身远之,后世有圣人,将以非不谷。”于是送而行之。申侯伯如郑,阿郑君之心,先为其所欲,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也,五月而郑人杀之。是后世之圣人,使文王为善于上世也。
晋平公铸为大钟,使工听之,皆以为调矣。师旷曰:“不调,请更铸之。”平公曰:“工皆以为调矣。”师旷曰:“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至于师涓,而果知钟之不调也。是师旷欲善调钟,以为后世之知音者也。
吕太公望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功。”周公旦曰:“亲亲上恩。”太公望曰:“鲁自此削矣。”周公旦曰:“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鲁日以削,至于觐存,三十四世而亡。
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于岸门,止车而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其仆谓吴起曰:“窃观公之意,视释天下若释,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吴起抿泣而应之曰:“子不识。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吴起果去魏入楚。有间,西河毕入秦,秦日益大。此吴起之所先见而泣也。
魏公叔痤疾。惠王往问之,曰:“公叔之疾,嗟!疾甚矣!将奈社稷何?”公叔对曰:“臣之御庶子鞅,愿王以国听之也。为不能听,勿使出境。”王不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今谓寡人必以国听鞅,悖也夫!”公叔死,公孙鞅西游秦,秦孝公听之。秦果用强,魏果用弱。非公叔痤之悖也,魏王则悖也。夫悖者之患,固以不悖为悖。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审知今则可知古 审:研究,仔细考察
B.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也 知:主持,掌管
C.师旷:先秦古书中往往把职业放在人名前,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身份。师旷,“师”为乐师,“旷”为姓,相传他精通音律,是个瞎子。
D.不谷:不善。这是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战国策·齐策》),所以侯王称孤寡、不谷。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吴起至于岸门,止车而望西河 ②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B.①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 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C.①二君者甚相善也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D.①夫悖者之患,固以不悖为悖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B.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C.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D.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文王很有远见,他有个臣子,叫申侯伯,善于迎合文王的心意,文王想做什么,他在文王之前就做了,但文王却不重用他,让他出奔到郑国,最后申侯伯被郑国人杀了。
B.吕太公比周公更有远见,他采用尊敬贤人、崇尚功绩的治国方法,传位二十四世,而鲁国采用亲近亲人、崇尚恩人的办法来治国,逐步削弱,以至于到了仅存的地步。
C.吴起在治理西河之外时,受人诋毁,被魏武侯召回,吴起预见到如果国君让他治理西河,就可以成就王业,可现在,西河很快就会被秦国攻取,魏国从此就要削弱了。
D.魏惠王去看望生病的公叔痤,公叔痤向惠王推荐公孙鞅,让惠王把国事托付给他,如果不能用他,也不要让他离开魏国,惠王认为公叔痤很荒谬,结果秦国因卫鞅而强大。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
(2)以公叔之贤,而今谓寡人必以国听鞅,悖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