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云无心以出岫
A.乐琴书消忧B.木欣欣向荣
C.请息交绝游D.登东皋舒啸
【小题2】(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请息交以绝游:交往
B.悦亲戚之情话情话:动情的话
C.农人告余以春及:到
D.将有事于西畴西畴:西边的田地
【小题3】(小题3)下列各项中与其他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A.复驾言兮焉求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曷不委心任去留D.乐夫天命复奚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1-10 03:42: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予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长短,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策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集>叙》)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见:我。
B.又十三年,乃克为之克:能够。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酬答:。
D.与先主策曹操、孙权策:制定某计划。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其皆出于此乎
C.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乃设九宾礼于庭。
D.因公以识韩、富因击沛公于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叙(序)文是写在正文前的文章,这篇叙(序)文以作者自己对范文正公的景仰为主线行文,感情深挚,读来自然而亲切。
B.作者写此文,一来慰藉自己平生未识“公”面之恨,二来满足“自托于门下之士之末”的夙愿,三是颂扬范文正公的功德。
C.作者从“见属为叙”到动笔“为之”,时隔十三年之久,“然不敢辞”,足以体现他对写这篇序文的重视和谨慎的态度。
D.第一段虽用大量文字写作者幼年聪颖好学,求知欲强,但实际上是写范文正在社会上的影响及自己对他的景仰之情。
【小题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 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5分)
(2)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5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如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戈、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己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谒。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远涉椒极。有土坯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浸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释:①吾谷:山谷名。②榜人:船夫。③筇:qióng 竹手杖。④椒极:山顶。⑤土坯磈礧(kuí lěi):众多山石累积成的土丘。⑥嵌:山石像张开的样子。⑦索索:索然无味的样子。
【小题1】下列句子是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虞山吴城才百里去:距离B.余已筇屐治:治理
C.然无碑碣谁某志:记述D.余其言识:懂得
【小题2】下面的六句话,全都属于作者登山所见情景的一项是(   )(3分)
①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    ②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③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④云光黯甚,迷漫一色, 莫辨瀛海
⑤齦腭摩天,崭绝中断 ⑥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途中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皆因乘船途经虞山下,最终都没能成游。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认为没什么可以阻止他的,于是坚持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前往游玩,但由于山上风冷雨洒,打湿了衣服,难以停留,只得在雨稍停后回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则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小题4】把原文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3分)
   
(2) 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豫:视察
B.为我作君臣相之乐     说:同“悦”高兴
C.天子诸侯曰巡狩 适:刚刚
D.畜君者,君也 好:爱护
【小题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B.师行而粮食
C.流连荒亡,为诸侯忧D.从兽无厌谓之荒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谈到国君不应自己沉溺于物欲享乐之中,而应乐民所乐,忧民所忧,这样才能天下归心。
B.本文写了孟子、晏子和齐宣王的对话,劝说齐宣王要与民同乐。
C.文章紧承齐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为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观点。
D.文章举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为例做进一步论证,在晏子的谈话中,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 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家于衢。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节选自《曾巩集》)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B.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C.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D.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所涉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禄、乞骸骨、填沟壑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B.知越州,任越州知州。知州乃官名。宋初州本有刺史,别命京官知军州事,以分其权柄。其后罢刺史,专用知州,总治州郡政事。
C.熙宁八年夏,“熙宁”为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每个朝代的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D.月相纪日法,即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十五日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公在熙宁八年九月临危受命,出任越州知州,到任之前他就下发文书详细了解各属县受灾情况并认真做好了赈灾准备,这突出了赵抃临事从容、严谨精细,具有远见卓识。
B.赵公不惜违反规定,给予灾民更多救济;不仅如此,赵公还躬行善政,捐资助民。这突出了赵扑救灾突破常规的做法和高尚的人品。
C.赵公忧民爱民,救饥救疫等规划得严谨周密。文中通过一连串的数字,准确介绍救灾措施,充分反映了赵抃出色的救灾成绩,歌颂了赵抃的吏才。
D.曾巩作《越州赵公救灾记》不只是为了宽慰越州百姓对赵公的思念,更是为了总结救灾经验,为后世所借鉴。通过一次救灾全过程的记述,为封建时代的一位清官树碑立传,也留下了一份古代荒政史的珍贵资料。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和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其他篇目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2)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原毁》)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