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论语》阅读 (6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 梁惠王 上》)
【小题1】对上面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因而讲话直截了当,毫不婉转曲折。梁襄王问怎样才能使天下安定,孟子认为天下统一才能安定。
B.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以苗之“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不同态度。
C.孟子形容天下之民归附不嗜杀人者,“犹水之就下”,无法抗拒。雨润禾苗,水向低处,生活中习见之事,易明之理,既为人熟知又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D.孟子认为没有一个君王不好杀人,概括了战国时广阔的社会现实,也揭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当然,他没有把梁襄王列入嗜杀者之列,因此循循善诱告诫他要礼贤下士,“民归之”,才会“由水之就下”。
【小题2】孟子认为“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一百年后,秦统一中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1-13 03:24: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六国论

李桢①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①李桢:字维卿,号克庵,明朝人。②刘:杀戮。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秦 摈:放弃。
B.秦无异也 视:与……比较
C.犹且俯首听命,过不遑 谢:道歉。
D.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 帝:称帝。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其暴邪/若是,则六国无术自存乎
B.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秦者也/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
C.独存,虽王可也/少,月出于东山之上
D.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彼不用也/穷山之高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2)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
(3)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小题4】试围绕六国破灭的原因,简要概括李桢的观点与苏洵的观点有何不同。

同类题3

(五)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复鲁絮非书(节选)

(清)姚鼐

①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   )。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然而《易》、《诗》、《书》、《论语》所载,亦间有可以刚柔分矣。值其时其人,告语之体,各有宜也。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有弗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鸪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
②且夫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则品次亿万,以至于不可穷,万物生焉。故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文之多变,亦若是也。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今夫野人孺子闻乐,以为声歌弦管之会尔;苟善乐者闻之,则五音十二律,必有一当,接于耳而分矣。夫论文者,岂异于是乎?宋朝欧阳、曾公之文,其才皆偏于柔之美者也。欧公能取异己者之长而时济之,曾公能避所短而不犯。观先生之文,殆近于二公焉。抑人之学文,其功力所能至者,陈理义必明当;布置取舍,繁简廉肉不失法;吐辞雅驯,不芜而已。古今至此者,盖不数数得,然尚非文之至。文之至者,通乎神明,人力不及施也。先生以为然乎?
注①绌(chù):通“黜”,退。②曾公:指宋代散文家曾巩。③廉肉:《礼记·乐记》:“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孔颖达疏云:“廉,谓廉棱,肉,谓肥满。”比喻风格峻峭硬瘦和丰满润泽。④雅驯:典雅,顺畅。古人多称文辞善于修饰为“雅驯”。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括号处的虚词是(    )
A.哉B.矣C.也D.耳
【小题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文章是天地的精华,是由阴阳刚柔生发而来的。
B.作者认为只有圣人的话才能使阴阳刚柔之气会合而不偏颇。
C.作者认为四书五经中也偶尔有刚柔可以相分的情况。
D.作者极力赞颂具有阳刚之美的文章,而认为阴柔的文章不免让人感到悲哀。
【小题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到今能够将道理说明白,布局结构有法度,语言典雅的文章并不太多,但这还不是最好的文章。
B.从古到今能够将道理说明白,布局结构有法度,语言典雅的文章已经是最好的文章了。
C.人们学习写文章,重要的是要将道理说明白,布局结构有法度,语言要典雅,这才是最好的文章。
D.人们学习写文章,首先要将道理说明白,然后再考虑结构和语言,才能写出好文章。
【小题4】对第①段画线句加以赏析
A.
【小题5】第②段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6分)
《同学》一首别子固
王安石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①,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②,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
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③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辅④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系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注①子固:指曾巩。②正之:指作者朋友孙侔。③若:或。④輔(lin):车轮碾过。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予慕而之友:以……为友B.辞未尝相接也币:礼品.
C.其相似也然适:恰好D.而于其堂造:建造
【小题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李翊书

韩愈

①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②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③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④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终吾身而已矣。

⑤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小题1】“两汉之书”指两汉的史书,高中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司马迁的《 》(篇目)
【小题2】对“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看待别人,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
B.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
C.我看待别人,不了解别人非难和嘲笑的原因。
D.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了解别人非难和嘲笑的原因。
【小题3】第③段中,韩愈提出了  写作准则。(用原文语句回答)
【小题4】通读全文,列举作者之所以会“答李翊书  ”的原因。
【小题5】结合原文,从学习方法的角度谈谈韩愈“学之二十余年”经历给你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