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 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馀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孙膑以刑徒见阴:暗中B.田忌一不胜而胜 再:第二次
C.齐将田忌善而待之 客:客气D.明日为五万灶明日:明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
A.①今以君下驷与彼上驷②夫人相与,俯仰一世
B.①赵急,请救齐②谪戍之众,非抗九国之师也
C.①魏将庞涓闻之,去韩归 ②门虽设常关
D.①齐乘胜尽破其军②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相关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孙膑原在魏国,因受迫害而沦为刑徒,后来,他说服了齐国使者,得以逃到齐国,并帮助齐国取得重大的军事胜利。
B.在魏国攻打赵国时,田忌按孙膑所说趁机攻打魏国空虚的都城大梁,于是魏军果然去了邯郸,在桂陵与齐军交战,结果被打败。
C.“马陵道之役”的胜利,是在孙膑充分掌握敌我情况并准确分析的基础上取得的。
D.文章刻画人物的性格面貌,生动逼真。写孙膑的出谋献策,往往只说做法,不讲原因,到了后来才看到它的作用。这种写法,曲折有趣,引人入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5分)
(2)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9 08:35: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为学一首示子侄
彭端淑①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弗之怠,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②而下,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归而告以状,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注】①彭端淑,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清朝官员、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清代名臣、《四库全书》总篡官纪昀,为解元时即得彭端淑提携,后成为清代学术界权威。②买舟:租船。
【小题1】下列对划线句子的划分中正确的一项是:(  )
A.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B.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C.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D.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小题2】与“归而告以状”在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久而弗之怠
B.贫者语于富者曰
C.子何恃而往
D.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小题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尤未能也”中“尤”通“犹”。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B.“卒于鲁也传之”中“鲁”指“鲁钝的曾参” 曾参虽然天资鲁钝,但勤奋努力,日三省其身。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C.“吾欲之南海”中的“之”有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小题4】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头便从难易问题下手,作者认为天下之事的难易是相对的,“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习也是如此,只要脚踏实地去学,没有掌握不了的学问。
B.第一段完全以论述的笔墨出之,明白地摆出了自己对学问之道的看法。在说明了难易的辩证关系之后,作者便引出了下一段智愚的问题。
C.文章还通过一个故事,也可以说是一则寓言,进一步说明难易与成败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志者事竟成,贫者凭着一瓶一钵和坚定的意志,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D.全文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一开始便从天下事“难”与“易”的不同落笔,指出在学习中“难”与“易”是相对的,文中虽含有较多艰深的文词,旁征博引,富有雄辩的力量,切合题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为君难论

欧阳修

语曰“为君难”者,孰难哉?盖莫难于用人。

夫用人之术,任之必专,信之必,然后能尽其材,而可共成事。及其失也,任之欲专,则不复谋于人而拒绝群议,是欲尽一人之用,而先失众人之心也。信之欲笃,则一切不疑而果于必行,是不事之可否,不计功之成败也。夫违众举事,又不审计而轻发,其百举百失而及于祸败,此理之宜然也。然亦有幸而成功者,人情成是而败非,则又从而赞之,以其违众为独见之明,以其拒谏为不惑群论,以其偏信而轻发为决于能断。使后世人君幕此三者以自期,至其信用一失而及于祸败,则虽悔而不可及,此甚可叹也。

前世为人君者,力拒群议,专信一人,而不能早悟以及于祸败者多矣,不可以遍举,请试举其一二。

昔秦苻坚地大兵强,有众九十六万,号称百万,蔑视东晋,指为一隅,谓可直以气吞之耳。然而举国之人皆言晋不可伐,更进互说者不可胜数。其所陈天时人事,坚随以强辩折之,忠言谠论皆沮屈而去。如王猛、苻融老成之言也,不听;沙门道安,坚平生所信重者也,数为之言,不听:惟听信一将军幕容垂者。垂之言曰陛下内断神谋足矣不烦广访朝臣以乱圣虑坚大喜曰与吾共定天下者惟卿尔于是决意不疑遂大举南伐。兵至寿春,晋以数千人击之,大败而归。比至洛阳,九十六万兵亡其八十六万。坚自此兵威沮丧,不复能振,遂至于乱亡。

近五代时,后唐清泰帝患晋祖之镇太原也,地近契丹,恃兵跋扈,议欲徙之于郓州。举朝之士皆谏,以为未可。帝意必欲徙之,夜召常所与谋枢密直学士薛文遇问之,以决可否。文遇对曰:“臣闻作舍道边,三年不成,此事断在陛下,何必更问群臣。”帝大喜曰:“术者言我今年当得一贤佐助我中兴,卿其是乎?”即时命学士制,徙晋祖于郓州,明旦宣麻,在延之臣皆失色。后六日而晋祖反书至。清泰帝忧惧不知所为,但君臣相顾,涕泣而已。

由是言之,能力拒群议专信一人,莫如二君之果也;由之以致祸败乱亡,亦莫如二君之也。方苻坚欲与幕容垂共定天下,清秦帝以薛文遇为贤佐助我中兴,可谓临乱之君各贤其臣者也。

或有诘予曰:“然则用人者,不可专信乎?”应之曰:“齐桓公之用管仲,蜀先主乏用诸葛亮,可谓专而信矣,不闻举齐、蜀之臣民非之也。盖其令出而举国之臣民从,事行而举国之臣民便,故桓公、先主得以专任而不贰也。使令出而两国之人不从,事行而两国之人不便,则彼二君者其肯专任而信之,以失众心而敛国怨乎?”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注)①清泰帝即后唐末帝李从珂;晋祖即后晋建立者石敬瑭,时任后唐河东节度使,镇守太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之必  笃:坚定B.是不事之可否    审:审度
C.即时命学士制    草:草率D.亦莫如二君之也  酷:惨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盖莫难用人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B.坚随强辩折之 意北亦尚可口舌动也
C.助我中兴,卿是乎 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
D.齐桓公用管仲 蚓无爪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君王应如何用人的问题,阐明了要想做好君主就得处理好信任大臣和听取他人意见之间的关系。
B.欧阳修认为,君主用人之术在于充分信任人才,要一切不疑,力拒群议,果敢行事,如此方能共同成就事业。
C.清泰帝害怕镇守太原的石敬瑭凭借地近契丹又握有兵权的形势,专横抗命,于是不听朝议,把他调防郓州,加速了石的背叛。
D.本文举苻坚、清泰帝与齐桓公、蜀先主刘备听言用人之例进行对比论证,以史为鉴,逻辑严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垂之言曰陛下内断神谋足矣不烦广访朝臣以乱圣虑坚大喜曰与吾共定天下者惟卿尔于是决意不疑遂大举南伐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亦有幸而成功者,人情成是而败非,则又从而赞之
(2)盖其令出而举国之臣民从,事行而举国之臣民便,故桓公、先主得以专任而不贰也

同类题3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故天子立辅弼,设师保所以举过也。夫人故不能自知,人主犹其。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
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士,犹恐不能自知;今贤非尧、舜、汤也,而有掩蔽之道,奚由自知哉?荆成、齐庄不自知而杀,吴王、智伯不自知而亡,败莫大于不自知。
魏文侯燕饮,令诸大夫论己。或言君之智也。至于任座,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文侯不说,知于颜色。任座趋而出。次及翟黄,翟黄曰:“君,贤君也。臣闻其主贤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也。”文侯喜曰:“可反欤?”翟黄对曰:“奚为不可?臣闻忠臣毕其忠,而不敢远其死。座殆尚在于门。”翟黄往视之,任座在于门,以君令召之。任座入,文侯下阶而迎之,终以座为上客。文侯微翟黄,则几失忠臣矣。
(选自《吕氏春秋·自知》,有改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有司过之士过:过失
B.魏文侯燕饮燕:通“宴”
C.次及翟黄次:依次
D.文侯微翟黄,则几失忠臣矣微:卑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 下列语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夫故不能自知,人主犹其——人本来就不能了解自身,君主尤其严重
B.文侯不说,知于颜色——魏文侯嘴上不说,但知道任座是给自己颜色看
C.忠臣毕其忠,而不敢远其死——忠臣竭尽他的忠心,却不敢远离君主而获罪死亡
D.终以座为上客——最终把任座待为上等宾客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设立辅佐自己的大臣,设立负责批评教育的老师,就是用来指出天子的过失的。
B.尧设置了进谏的鼓,舜设立了供人书写批评意见的木牌,可还是担心自己有错不能自知。
C.任座认为魏文侯得到了中山之地没有封给弟弟却封给了自己的儿子,不是贤德的君主。
D.翟黄以为任座直谏得罪了君主,会死在宫门外,出去见他还活着,就把他召进了宫殿。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河南令张君墓志铭
韩愈
君讳署,字某,河间人。君方质有气,形貌魁硕,长于文词,以进士举博学宏词,为校书郎,自京兆武功尉拜监察御史。为幸臣所谗,与同辈韩愈、李方叔三人俱为县令南方。三年,逢恩俱徙掾江陵。半岁,邕管奏君为判官,改殿中侍御史,不行。
拜京兆府司录。诸曹白事,不敢平面视,共食公堂,抑首促促就哺啜,揖起趋去,无敢阑语。县令丞尉,畏如严京兆。事以办治,京兆改凤翔尹,以节镇京西,请与君俱。改礼部员外郎,为观察史判官。帅他迁,君不乐久去京师,谢归。用前能拜三原令,岁余,迁尚书刑部员外郎,守法争议,棘棘不阿。
改虔州刺史。民俗相朋党,不诉杀牛,牛以大耗;又多捕生鸟雀鱼鳖,可食与不可食相买卖,时节脱放,期为福祥。君视事,一皆禁督立绝。使通经吏与诸生之旁大郡,学乡饮酒丧婚礼,张施讲说,民吏观听,从化大喜。度支符州,折民户租。岁征绵六千屯,比郡承命惶怖,立期日,惟恐不及事被罪。君独疏,言“治迫岭下,民不识蚕桑”。月余,免符下,民相扶携,守州门叫欢为贺。
改澧州刺史。民税出杂产物与钱,尚书有经数,观察使牒州征民钱倍经。君曰:“刺史可为法,不可贪官害民!”留牒不肯从,竟以代罢。观察使使剧吏案簿书,十日不得毫毛罪。改河南令,而河南尹适君平生所不好者。君年且老,当日日拜走仰望阶下,不得已就官。数月,大不适,即以病辞免。
(选自曾国藩纂《经史百家杂钞》,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形貌魁硕魁硕:壮伟的样子。
B.用前能拜三原令用:任命。
C.观察使牒州征民钱倍经倍经:常数的两倍。
D.观察使使剧吏案簿书案:查看。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张署“刚正”或“爱民”特点的一项是(  )
①君方质有气  ②诸曹白事,不敢平面视
③县令丞尉,畏如严京兆 ④守法争议,棘棘不阿
⑤言“治迫岭下,民不识蚕桑”   ⑥ 留牒不肯从,竟以代罢
A.①②③B.②④⑥C.①③⑤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署为人方正质朴有气度,擅长文词。邕管奏请任张署为判官,后改任殿中侍御史,而张署没有就任。
B.张署平时做事认真,为人严肃,下属禀报事务都不敢平视。后来他因为办事能力强,由京兆尹改任凤翔尹。
C.张署在虔州任上非常重视教化,派人到别的大郡学习礼仪,回来进行宣讲和教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D.张署为人正直,勇于担当,竭力为民谋求利益,不惜违逆上级意旨,甚至不惧因此而获罪,深受百姓爱戴。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为幸臣所谗,与同辈韩愈、李方叔三人俱为县令南方。(3分)


(2)岁征绵六千屯,比郡承命惶怖,立期日,惟恐不及事被罪。(3分)


【小题5】阅读下面文段,用“/”给划线部分断句。(3分)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 仲 相 桓 公 霸 诸 侯 一 匡 天 下 民 到 于 今 受 其 赐 微 管 仲 吾 其 被 发 左 衽 矣 岂 若 匹 夫 匹 妇 之 为 谅 也 自 经 于 沟 渎 而 莫 之 知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