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人也远矣出:超出B.则耻师焉,矣惑:迷惑
C.或师焉,不焉或:有的D.吾未见其也明:明智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皆出于此乎②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B.①于其身也,耻师焉②位卑则足羞,官盛近谀
C.①小学大遗②择师教之
D.①士大夫族②巫医乐师百工
【小题3】(小题3)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D.古之人不余欺也
【小题4】(小题4)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土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22 12:31: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②,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遭陷害被贬黄州。②陂陁(pō tuó)蔓延:山势高低起伏,连绵不断。③褰裳:提起衣服。
【小题1】苏辙,字_____,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他的作品集《________》。
【小题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瞻)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
【小题3】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武昌诸山中的西山和寒溪,风景秀美,吸引苏轼屡次前往。
B.苏轼到齐安后,徜徉山水,结交朋友,保持着他一贯的豁达洒脱。
C.苏轼营建九曲亭的初衷是为了让上山的老百姓能够有一个小憩的场所。
D.苏轼在原来废亭遗址上伐树辟地,九曲亭因此得以完工。
【小题4】本文与《黄州快哉亭记》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蕾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②。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处,数日亦死。
②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宠之,怒而贬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③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袁枚《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

注①鄂韡:花蕾繁盛。②赀:财货。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矣B.焉C.哉D.也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主人对新买牡丹做法的一组是(   )。
①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    ②归其原处,数日亦死    ③暴摧折之,移其非时
④一月之间,忽予忽夺 ⑤新者虽来,旧者不让    ⑥喜而宠之,怒而贬之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②⑤⑥
【小题3】第①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
【小题4】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自然规律,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移植,结果导致原有的牡丹枯死。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
C.客人认为主人处理不当,使旧牡丹死去。如今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错上加错。
D.作者认为导致原有的牡丹的死亡的根本原因在于主人自身的修养、性情、见识有问题。
【小题5】纵观全文,简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4

阅读韩愈的《师说》,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与“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之”意义相同的一项
A.人非生而知之者B.吾从而师之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B.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的地方为读。
C.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D.百工:即百官,古代官员的总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为例,目的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
B.第二段用“古之圣人”与“今之圣人”作对比,使文本更具有现实性,其矛头直指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说明教师没有阶级区别,没有年龄界限,道之有无是择师的标准。
D.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辨志

清张尔岐

人之生也,未始有异也;而卒至于大异者,习为之也。人之有习,初不知其何以异也;而遂至于日异者,志为之也。志异而习以异,习异而人以异。志也者,学术之枢机,适善适恶之辕楫也。枢机正,则莫不正矣;枢机不正,亦莫之或正矣。适燕者北其辕,虽未至燕,必不误入越矣。适越者南其楫,虽未至越,必不误入燕矣。呜呼,人之于志,可不慎欤!

今夫人生而呱呱啼,哑哑以笑,蠕蠕以动惕惕以息,无以异也。出而就传,朝授之读,暮课之义,同一圣人之《易》书》《诗》《礼》春秋》也。及其既成,或为百世之人焉,或为天下之人焉,或为一国一乡之人焉;其劣者,为一室之人、七尺之人焉;至其最劣,则为不具之人、异类之人焉。言为世法,动为世表,存则仪其人,没则传其书,流风余泽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恩施沾乎一域行能表乎一方,业未大光,立身无负者,一国一乡之人也。若夫智虑不离乎钟釜,慈爱不外乎妻子,则一室之人而已。耽口体之养,徇耳目之娱,膜外概置,不通疴痒者,则七尺之人。笃于所嗜,瞀乱荒遗,则不具之人。因而败度灭义,为民蠹害者,则为异类之人也。岂有生之始遽不同如此哉?习为之耳。习不同,志为之耳。志在乎此,则习在乎此矣;志在乎彼,则习在乎彼矣。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言志之不可不定也。故志乎道义,未有入于货利者也;志乎货利,未有幸而为道义者也。志乎道义,则每进而上;志乎货利,则每趋而下。其端甚微,其效甚巨。近在胸臆之间,而远周天地之内。定之一息之顷,著之百年之久。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人之所以孳孳终其身不已者,志在故耳志之为物,往而必达,图而必成。及其既达,则不可以返也;及其既成,则不可以改也。于是为舜者,安享其为舜;为跖者,未尝不自悔其为跖,而已莫可致力矣。岂跖之聪明材力不舜若欤?所志者殊耳。呜呼,学者一日之志,天下治乱之原,生人忧乐之本矣!

孟子曰:“士何事?曰,尚志。”《学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张子曰:“未官者使正其志。”教而不知先志,学而不知尚志,欲天下治隆而俗美,何由得哉

(选自《蒿庵集》,有删改)

(注)①膜:人体薄皮样组织,这里代指人体;置:一概放置不管。②瞀乱:昏乱。③跖:盗跖,柳下惠之弟。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授之读,暮课之义 授:教授
B.慈爱不外乎妻子 妻子:配偶
C.徇耳目之娱     徇:追求,谋求
D.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   孳孳:努力不懈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生而呱呱啼 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B.行能表一方 其闻道也固先
C.习不同,志为之耳   臣壮也,犹不如人
D.定之一息之顷,著之百年之久  剑阁峥嵘崔嵬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B.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C.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D.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小题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志向对人生起到积极作用的一组是
①而遂至于日异者,志为之也 ②人之于志,可不慎欤  ③笃于所嗜,瞀乱荒遗,则不具之人
④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⑤志乎道义,则每进而上  ⑥人之所以孳孳终其身不已者,志在故耳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③⑤D.④⑤⑥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的差异取决于人的习惯,而习惯又取决于人的志向,人的志向决定了人生的价值与地位,志向既是人们忧乐的根本,又是社会治乱的源头。
B.作者认为舜一类的人志在道义,跖一类的人志在货利;若达成目标后再想改变志向已不可能,所以像跖一类的人自始至终都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而后悔。
C.作者行文先简论“志”的重要性,再列举人的差异性表现及影响以进一步阐明“志”的作用,进而分析差异形成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构严谨。
D.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将“志”“习”“异”三者关系说得明白、深刻且生动形象;引用孔孟论志之言,增强了论证力度并增添了说理文采。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而败度灭义,为民蠹害者,则为异类之人也。
(2)岂跖之聪明材力不舜若欤?
(3)欲天下治隆而俗美,何由得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