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曹马能收人心
①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②魏伐吴,三征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嘏曰:“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
③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书奏报。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④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怒曰:“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出斩之。此为谬矣!
⑤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兼智,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杀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三征:即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②傅嘏:字兰石,魏雍州人。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悉之    (2)书奏报
(3)出斩之  (4)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魏讨伐吴失败之后,司马师认为过在自己,故拒听朝议,只责罚了其弟。
B.讨伐诸葛诞时,王基要求进攻,但司马昭不同意,反让他引军转据北山。
C.王基不听诏令,没有“迁移依险”,最终平定寿春,司马昭给予高度评价。
D.作者认为袁绍杀死田丰直接导致了他失国丧师,突出了得人心的重要性。
【小题3】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中的两个反面事例。(4分)
(1)  
(2)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4分)
(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分)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22 01:25: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
《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所著书。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答题。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薄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余性不耐,始谋食去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阙、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芸签缥带,柬十卷作一帙。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有删节)
【注】①赵侯德甫:指赵明诚,字德甫,李清照之夫。赵明诚曾为莱州等地太守,故称“侯”。②葛天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③铅椠(qiàn):古代文具。铅为铅条,可书写;椠为木板,可书文字。④刓(wán)阙:磨损残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屏居乡里十年屏居:退隐;屏客独居。
B.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重:重复
C.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就:完成
D.或者天意以余菲薄 菲薄:微薄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赵侯德甫所著书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竭其俸入以事铅椠则或咎其欲出者
C.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及威之所劫
D.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小题3】下列句子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崇宁年间,有人拿来一幅徐熙所画的《牡丹图》,要二十万钱才肯卖。当时即使是贵家子弟,要筹备二十万铜钱,谈何容易!赵氏夫妇把它留了两夜,终于因为筹不到钱,又还给了别人。
B.从前梁元帝萧绎当都城江陵陷落的时候,他不去痛惜国家的灭亡,而去焚毁几十万册图书;隋炀帝杨坚在江都遭到覆灭,不以身死为可悲,反而把唐人载去的图书重新夺回来。
C.这是一篇风格清新、词采俊逸的佳作,它的特点主要在一个“真”字。李清照把她对丈夫的真挚而深婉的感情,倾注于行云流水般的文笔中,娓娓动人地叙述着自己的经历和衷曲,使读者心驰神往,掩卷凄然。
D.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追思故物,悼念亡夫,悲从中来,有极其落寞凄苦无奈之感;同时也有经历太多大喜大悲之后对人生的一种彻悟,一份旷达与坦然。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4分)
(2)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3分)
(3)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
B.弃甲曳兵而走(跑)
C.养生丧死无憾(保养生命)
D.然而不王者(这样却)
【小题2】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谨庠序之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B.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的“王道”理想就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
D.《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梅圣俞诗集序(节选)

〔宋〕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①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②,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注:①羁臣:寄居在外的臣子。②辟书:即聘请书。古代一些地方长官可以自己延聘幕僚,这些幕僚不属朝廷命官,地位较低。
【小题1】请选出下列各项与本文文体不同的一项:( )  
A.指南录后序B.新序
C.程原迩稿序D.兰亭集序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梅圣俞总是乐于把自己的不得志抒写在自己的诗歌中。
B.世上所流传的诗歌,是古代处境困窘的人的作品。
C.诗歌之所以写得工,是因为诗人的遭遇“穷”。
D.因为梅圣俞写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姑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也不乐于推荐他写的诗。
【小题3】文章第一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    
【小题4】通过文章带有感情色彩的叙述、抒情,可看出作者对梅圣俞的感情是既赞赏,是因为他________又______,是因为他终身困窘。
【小题5】本文的核心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用文中的话回答)。请写出你对这一观点的具体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