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所著书。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答题。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薄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余性不耐,始谋食去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阙、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芸签缥带,柬十卷作一帙。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有删节)
【注】①赵侯德甫:指赵明诚,字德甫,李清照之夫。赵明诚曾为莱州等地太守,故称“侯”。②葛天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③铅椠(qiàn):古代文具。铅为铅条,可书写;椠为木板,可书文字。④刓(wán)阙:磨损残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屏居乡里十年屏居:退隐;屏客独居。
B.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重:重复
C.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就:完成
D.或者天意以余菲薄 菲薄:微薄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赵侯德甫所著书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竭其俸入以事铅椠则或咎其欲出者
C.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及威之所劫
D.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小题3】下列句子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崇宁年间,有人拿来一幅徐熙所画的《牡丹图》,要二十万钱才肯卖。当时即使是贵家子弟,要筹备二十万铜钱,谈何容易!赵氏夫妇把它留了两夜,终于因为筹不到钱,又还给了别人。
B.从前梁元帝萧绎当都城江陵陷落的时候,他不去痛惜国家的灭亡,而去焚毁几十万册图书;隋炀帝杨坚在江都遭到覆灭,不以身死为可悲,反而把唐人载去的图书重新夺回来。
C.这是一篇风格清新、词采俊逸的佳作,它的特点主要在一个“真”字。李清照把她对丈夫的真挚而深婉的感情,倾注于行云流水般的文笔中,娓娓动人地叙述着自己的经历和衷曲,使读者心驰神往,掩卷凄然。
D.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追思故物,悼念亡夫,悲从中来,有极其落寞凄苦无奈之感;同时也有经历太多大喜大悲之后对人生的一种彻悟,一份旷达与坦然。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4分)
(2)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3分)
(3)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2-20 07:18: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记长洲韩宗伯逸事
方 苞
癸未春正月,余入都,会慕庐韩公将扈从南巡,往省焉。坐始定,即谓余曰:“吾与子之相知不浅矣!然子终谓我何如人邪?”余曰:“公为人,天下之士尽知之,况某邪?”公曰:“吾为亚卿,未尝一至官正之门也。吾为学士,未尝一至执政之门也。”余曰:“上于公意倦矣,而公不告休何也?”是岁公果再告,再被诘责,而卒死于官。
始上遇公最,自为宗伯,屡与孝感熊公同召对,忌者谓公旦暮且入相。会江南布政司张万禄亏库金三十余万。制府阿山上言非侵牟,费由南巡。或谓张于制府为姻家,上震怒,下九卿议。御史大夫某曰:“山之罪在大辟,无疑也。”公正色曰:“果有连,其情私,而语则公也。”忌者增语上闻,公由是日替。公天性与物无町畦,而睢州汤司空数语人曰:“表里洞然,不可夺以非义,惟韩公耳。”上尝亲试翰林,欲黜者二人,时公与法公良同掌院事,命劾奏。公谓法公曰:“姑缓之,此民誉也。”越日,法入见,上怒,命削职,随本旗供劳辱事。众皆公,公曰:“法以吾言至此,而吾乃苟免乎?”又数日,召公诘责,公徐曰:“此二人于院中不在应斥之列,文虽不工,惟上宽之!”上霁颜,为公曲止焉。
公乡试出昆山徐司寇门,而傅腊塔节制两江,承意兴大狱徐,凡素居门下者争避匿。公适在籍,独盛舆从,朝夕至门,且为别白于在事者。公尝乘小舟徜徉郊野间,会县令出,隶卒争道,覆公舟,比登岸,衣裘尽濡,战栗移时,戒从者无声,竟不知为公也。
余见当世名贵人能自忘其势者有矣,而能使人忘其势者,则未之见也。然世皆目公为旷达,而不知其植节守义深固而不可移也。余与公相知深而聚处日稀。公自癸未春,遂不复与余相见。吁,异哉!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上遇公最 渥:优厚
B.众皆公    趣:通“促”,催促
C.惟上宽之  假:假释
D.承意兴大狱徐 构:陷害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慕庐自觉仕途不顺,征求友人方苞的意见后,向朝廷提出辞职请求,但是朝廷没有同意。
B.在张万禄亏空库银一案中,韩慕庐认为即便阿山与张万禄有姻亲关系,阿山说的话也是公道话。
C.法良因违背皇上旨意获罪,韩慕庐不怕受牵连,挺身而出,替法良辩解,皇上的态度最终有了改变。
D.韩慕庐乘船郊游时被县令的随从弄翻了船只,但他并没有表明自己的身份,方苞赞扬他“能使人忘其势”。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表里洞然,不可夺以非义,惟韩公耳。
(2)公适在籍,独盛舆从,朝夕至门,且为别白于在事者。
【小题4】从文中所写的几件事中可以看出韩慕庐为人方面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墨宝堂记

苏轼

世人之所共嗜者,美饮食,华衣服,好声色而已。有人焉自以为高而笑之弹琴奕棋蓄古法书图画客至出而夸观之自以为至矣。则又有笑之者,曰:“古之人所以自表见于后世者,有言语文章也,是恶足好?”而豪杰之士,又相与笑之。以为士当以功名闻于世,若乃施之空言,而不见于行事,此不得已者之所为也。而其所谓功名者,自知一官,等而上之,至于伊、吕、稷、契之所营,刘、项、汤、武之所争,极矣。而或者犹未免乎笑曰:“是区区者曾何足言,而许由辞之以为难,孔丘知之以为博。”由此言之,世之相笑,岂有既乎?

士方志于所欲得,虽小物,有弃躯忘亲而之者。故有好书而不得其法,则拊心呕血,几死而仅存,至于剖冢斫棺而求之。是岂有声、色、臭味足以移人哉?方其乐之也,虽其口不能自言,而况他人乎!人特以己之不好,笑人之好,则过矣。

毗陵人张君希元,家世好书,所蓄古今人遗迹至多,尽刻诸石,筑室而藏之,余为记。余,蜀人也,蜀之谚曰:“学书者纸费,学医者人费。”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世有好功名者,以其未试之学,而骤出之于政,其费人岂特医者之比乎?今张君以兼人之能,而位不称其才,优游终岁,无所其心智,则以书自娱。然以余观之,君岂久闲者,蓄极而通,必将大发之于政。君知政之费人甚于医,则愿以余之所言者为鉴。

(注)①此文是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年)任杭州通判时,应张希元之请而作。②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尧帝知其贤德,欲禅让君位于他,许由坚辞不就。③“则椎心”二句,据韦续《墨薮》载:“魏钟繇见蔡邕笔法于韦诞,自槌三日,胸尽青,因呕血。魏世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繇求之,不与。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而得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知一官   效:胜任
B.有弃躯忘亲而之者   驰:向往,追求
C.余为记   属:通“嘱”,嘱咐
D.无所其心智   役:压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言语文章也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B.士方志于所欲得   皆出于此乎
C.古之人所以自表见于后世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君知政之费人甚于医   师道之不传久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讽刺批评了社会上没完没了的相互嘲笑的现象,认为只有像伊尹、吕尚、稷、契一样经营国事,像刘邦、项羽、商汤、周武一样争夺大业,才能免于嘲笑。
B.有些收藏者痴迷到“弃躯忘亲”,有的“椎心呕血”而“剖冢斫棺”,可谓不择手段,用尽心思。他们在书画中所得到的精神享受连他们自己都无以言表,其他人就更无法理解他们内心的那份痴情了。
C.苏轼对张希元提出了期望和警示:从政非同藏书等个人爱好,其对人的伤害要超过行医,关乎芸芸众生的生死祸福,因而更需要如履薄冰。
D.本文名为“记”,但全文以议论为主。第一、二段从世间广泛存在的各个行业之间的偏见切入,转到“收藏”这一行业的苦乐甘甜。最后一段,交代写作原因,并对张希元的行业选择提出告诫。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有人焉自以为高而笑之弹琴奕棋蓄古法书图画客至出而夸观之自以为至矣。
【小题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特以己之不好,笑人之好,则过矣。
(2)所蓄古今人遗迹至多,尽刻诸石,筑室而藏之,属余为记。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节选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C.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D.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图,梵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有佛、佛教徒、佛塔等意义,文中指和尚。
B.华山之阳,华山的北面,古代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阴。
C.安国平父,“安国”是名,“平父”是字,其中“平父”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多附綴于表字后面。
D.至和元年,宋仁宗即位第一年,这里用的是帝王纪年法,即按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号纪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褒禅山的命名是有缘由的。因为唐代慧褒禅师当初在山脚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这里,所以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B.人要寻游险洞需强大意志。所以进到华山洞后洞的人不足前洞人数的十分之一,来此题记的人就更少了。
C.人想到达理想境地需要多方条件。到达理想的境地需要具备志.力与物这三个条件,三者之中“志"最重要,尽志的人可以不后悔。
D.求学的人要深思慎取。做学问要深入思考.整理和研究古籍时,要审慎地鉴别其真伪,恢复事物的本来面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日“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