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后面题。
文章繁简
[清] 顾炎武
韩文公作《樊宗师墓铭》曰:“维古于辞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后皆指前公相袭,从汉迄今用一律。”此极中今人之病。若宗师之文,则时人之失而又失之者也。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失之矣。子曰:“辞达而已矣。”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繁简之论兴,而文亡矣。《史记》之繁处必胜于《汉书》之简处。《新唐书》之简也,不简于事而简于文,其所以病也。
“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此不须重见而意已明。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有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①畜之池。校人烹之,命曰:‘始舍之,圉圉②焉,少则洋洋③焉,悠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此必须重叠而情事乃尽,此孟子文章之妙。使入《新唐书》,于齐人则必曰:“其妻疑而瞷之”,于子产则必曰:“校人出而笑之”,两言而已矣。是故辞主乎达,不主乎简。
刘器之曰:“《新唐书》叙事好简略其辞,故其事多而不明,此作史之病也。”且文章岂有繁简邪?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  )自然,( )有意于繁简,( )失之矣。当日《进〈新唐书〉表》云:“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④。”《新唐书》所以不及古人者,其病正在此两句上。”
注:①校人,管理池塘的小吏。 ②圉圉,受困无力。 ③洋洋,欢乐。 ④前,旧,均指《旧唐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时人之失而又失之者也惩:劝戒制止
B.有生鱼于郑子产馈:赠送
C.校人烹之,命曰反:反而
D.故其事多而不明,此作史之病也郁:晦涩
【小题2】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若不出(   )自然,( )有意于繁简,( )失之矣。
A.于而则B.而于则
C.因之而D.乎则者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失之矣
B.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失之矣
C.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失之矣
D.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失之矣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开头段提出了全文的观点,并例举了《史记》《新唐书》等来证明。
B.作者认为言辞以达意为主,没有必要空泛地讨论语言的繁与简的问题,否则,好文章就不会出现了。
C.文章在第三段中以齐人妻与校人的话为例,将《孟子》与《新唐书》的写法作了对比,意在提倡写作时使用繁笔。
D.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指出《新唐书》所谓的“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其实不是优点而恰恰是缺点。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新唐书》之简也,不简于事而简于文,其所以病也。(4分)
(2) 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3分)
(3) 必须重叠而情事乃尽,此孟子文章之妙。(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26 03:08: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选古文小品序廖燕
①大块铸人,缩七尺精神于寸眸之内。呜呼,尽之□!
文非以小为尚,以短为尚,顾小者大之枢,短者长之藏也。若言犹远而不及,与理己至而思加,皆非文之至也。故言及者无繁词,理至者多短调。
③巍巍泰岱,碎而为嶙砺沙砾,则瘦漏透皱见矣。滔滔黄河,促而为川渎溪涧,则清涟潋滟生矣。盖物之散者多漫,而聚者常敛。照乘粒珠耳,而烛物更远,予取其远而已;匕首寸铁耳,而刺人尤透,予取其透而已。
④大狮搏象用全力,搏兔亦用全力,小不可忽也;粤西有修蛇,蜈蚣能制之,短不可轻也。
(注)①小品:指盛行于明末清初的小品文。②大块:大自然。 ③照乘:能照亮车辆的宝珠。
【小题1】可填入文中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也B.哉C.耳D.矣
【小题2】概括第②段的内容。
【小题3】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两个“耳”字,显示了作者对“照乘”和“匕首”的轻视。
B.两个“而”字,这里表转折,引出作者的独到见解和发现。
C.两个“而已”,干脆坚决,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创作追求。
D.这句话与第②段中的“小者大之枢,短者长之藏”相呼应。
【小题4】本文说理多用比喻,请以第④段为例做简要赏析。
【小题5】请分析这篇序文是否做到了“缩七尺精神于寸眸之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世之雄也固:本来
B.匏樽以相属举:全,都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坐:端坐
D.托遗响于悲风遗响:余音,指箫声
【小题2】下列各组中划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托遗响悲风
B.今安在哉/侣鱼虾友糜鹿
C.此非曹孟德诗乎/固一世雄也
D.寄蜉蝣天地/月出东山之上
【小题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顺流而B.月明星稀,乌鹊
C.幽壑之潜蛟D.鱼虾而友糜鹿
【小题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何为其然也?
【小题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出自曹孟德的哪一首诗?
A.《长歌行》B.《短歌行》C.《蒿里行》D.《步出夏门行》
【小题6】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本段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本段重在说理,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D.本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庐山纪游(节选)

(清)查慎行

甲戌晨起,四山朝气排闼送青,爽人心目。寺居万木中间,西南其户。早饭后,东林僧如升告归。老僧眉生伴我行。二里,至芦林,有佛屋,当太乙峰西麓。清泉一笕,葭菼苍苍,令人坐山林而发江湖之想。东望五老,南望汉阳、上霄诸峰,突兀趁人。五六里,至万松坪。

铃冈岭在万松坪隔岸,与九叠诸峰相连,趾尽于土目湖。《归宗寺志》推为主山,五老、紫霄皆从此分枝。

午后,留行李于万松僧舍,亟欲往观三叠泉。而此间居僧如麋鹿,不肯为向导。仍强眉生同行。沿涧而行,草树蒙翳。路穷则涉水,已复登岸。目之所接,愈入愈奇。孤根耸拔,有石踞其顶,昂首垂耳,张吻而下饮者,犀牛峰也。龙蛇蜿蜒,雷霆砰击者,九叠谷也。自绿水潭而下,怪石凌乱,绝壁俯临,两岸无路。北崖斗坡,若有人迹,可容半足,侧身而上,仅乃得过。老僧不能从矣。计此去大梁津当不远。忽遇担柴而至者,询以三叠泉路,答云距此尚远。会日已衔山,遂寻旧路返,以告眉生。眉生云自一线天北望三叠泉不过半里,乃知向为樵夫所绐。盖此泉虽见于太白诗,至南宋始着。朱子从南康迁浙东提举,去后方知之,集中《与黄商伯、陈成和诸君书》惓惓以不见新瀑为恨。我何人斯,游览之迹敢祈胜先贤邪?

太白《庐山谣》有“屏风九叠云锦张,银河倒挂三石梁”之句。今三叠泉源经九叠谷口然后垂而为瀑其势遇石凡三跌从高而下如银河之挂石梁乃诗家形容比拟之词所谓三石梁者即三叠泉。后人必欲求其地以实之,凿矣。元李溉之谓在开先寺西,黎景高言在五老峰上,或云在简寂观,或云在二峰间,桑子木则以为本无石梁,如竹林之幻境。方以智又以为确然有之,众说纷纭,皆非定论。

(有删改)

(注)①查慎行:清代诗人,浙江海宁人。②排闼送青:推门送来满眼青葱。③寺:指千佛寺。④笕:引水的长竹管。⑤趁人:逼人。⑥朱子:朱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突兀趁人|突兀:猝然。
B.北崖坡|斗:通“陡”。
C.乃知向为樵夫所|绐:哄骗。
D.后人必欲求其地以实之,矣|凿:穿凿附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令人坐山林发江湖之想|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B.路穷涉水|人死,曰:“非我也,岁也。”
C.有人迹|望仆不相师
D.仅得过|今其智反不能及
【小题3】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询以三叠泉路。
A.夫晋,何厌之有
B.翱翔蓬蒿之间
C.今臣亡国贱俘
D.吾属今为之虏矣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按时间和空间顺序,略写从千佛寺出发去往万松坪一路的风景。虽是略写,但也生动形象,且记叙中穿插抒情。
B.午后,“我”急欲游览三叠泉,但因万松坪的和尚胆小不肯当向导,只好再竭力请眉生同行。这为后来“我”错过三叠泉埋下伏笔。
C.离开万松坪后,“我”一路行来,先后经过犀牛峰、九叠谷,可谓路险景奇。这几句写景,作者采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D.文章引朱熹的《与黄商伯、陈成和诸君书》一文之意和李白《庐山谣》诗,表明“我”虽没见到三叠泉,但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小题5】用“/”给文中加粗的部分断句。
今三叠泉源经九叠谷口然后垂而为瀑其势遇石凡三跌从高而下如银河之挂石梁乃诗家形容比拟之词所谓三石梁者即三叠泉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孤根耸拔,有石踞其顶,昂首垂耳,张吻而下饮者,犀牛峰也。
(2)我何人斯,游览之迹敢祈胜先贤邪?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蚤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偻,隆然伏行 隆然:脊背高起的样子
B.且硕茂,蚤以蕃 实:果实
C.根拳而土    易:更换
D.而木之性日以矣 离:背离,远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不如而厚遇之
B.能顺木之天,致其性焉尔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曰忧之,其实仇之 相如弩,独畏廉将军哉
D.他植者不然   请立太子为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介绍人物姓名、形貌、技能,看似漫不经意写起,如同闲笔,其实生动传神,郭橐驼身带残疾而拥有绝技,形貌虽丑而见识过人,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B.本文通过对比手法写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主要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
C.文章从“养树”谈到“养人”,借做官者“好烦其令”与不善种树者构成对比规讽为政不可扰民,主张顺应自然,让百姓休养生息。
D.本文属于人物传记,与《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正史写法相同,都是借普通人物生活与生产实践中的事理加以托讽,全文重在议论说教。
【小题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2)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3)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养竹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篲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翦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注 ①庭实:原指将贡品或礼物陈列于庭,让人观赏。这里是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②殄瘁:枯萎凋谢的样子。③篚:竹制的盛器。④篲:通“彗”,扫帚。这里作动词用。⑤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⑥封:培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竹本固,固以树德 本:本来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假:假借
C.履及于亭之东南隅履:步履
D.刑余之材,长无寻焉长:生长
【小题2】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3分)(  )
A.授校书郎B.贞以立志
C.而见贱俗人之目D.翦弃若是
【小题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庭院中种竹子的人,大多是有道德修养的人。
B.相国死了之后,他的故居被捐赠出来,给人居住。
C.本文以“竹似贤”一句,统领全文,娓娓道来。
D.本文从多方面写“养竹”的方法,内容翔实丰富。
【小题4】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4分)
乃 芟 蘙 荟 除 粪 壤 疏 其 间 封 其 下 不 终 日 而 毕 于 是 日 出 有 清 阴 风 来 有 清 声 依 依 然 欣 欣 然 若 有 情 于 感 遇 也
(2)翻译。(6分)
①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